丁香也有很多種。常說的丁香又叫“洋丁香”,有別于紫丁香。兩者并不能混為一談。洋丁香原產于印尼的香料群島,其中之一的馬魯加群島向來有“丁香之島”的美譽。至于紫丁香,則生長在溫帶甚至寒帶,如我國的華北和東北。哈爾濱即有“丁香城”之稱。
【丁香】
洋丁香濃郁而芬烈,主要是用藥或者作為丁香精油的提取物,多用于止痛; 紫丁香柔和且清新,更多的是成為廣義上的香料,多用于熏香。她們像極了一對性格不同的姐妹。一個果敢獨立,不畏挫折,世間困難于他似乎毫無道理可講;一個婉約內斂,純真無邪,人世陰暗于她仿佛都有光明可尋。
一個人的一生總會遇到這樣一個她。或是有洋丁香的濃郁又或者是紫丁香的清新。在我們需要的時候,陪伴著我們。他可能與我們義結金蘭,也可能是一見如故的知音。沒有伯牙子期,也不會有高山流水,沒有伯樂千里馬更不常在。
《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少時讀到戴望舒的《雨巷》,總會去想丁香一樣的姑娘到底是什么樣子呢?既然戴先生把姑娘比作了丁香,這丁香一定是美的,這姑娘一定是美的。而這樣一個丁香一樣姑娘留下的卻只是背影,在腦海里幻想著的背影。
【雨巷撐著油紙傘的姑娘】
每個人都渴望逢著一個能夠理解自己的人,而戴望舒這里便渴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不僅有丁香一樣的芬芳,還有丁香一樣的愁怨。即便生活中沒有,在心間也存在著,就那么默默地彳亍著,可能以后以遇到的每個女人都有她的影子,可能日后每一個她都有丁香的味道。而不論如何,那抹丁香永遠都在。
丁香一樣的人,丁香一樣的情人,丁香一樣的知音,不一定是杜拉斯筆下的情人,也不一定是納博科夫筆下的洛麗塔。她的存在是一種迷戀與幻想,是一種可望不可即的朦朧月色,是一幕無法始終陪伴歲月的光影。
也許這就是不可說,不可得吧。戴望舒的筆法明顯受法國象征派詩人魏爾倫等的影響。《雨巷》是他早期的代表作,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更多的是大革命失敗后的壓抑心情無處排解,又渴望有這么一個夢想的結果。這種感情的寄托通過丁香來表達,仿佛自己只有自怨自艾的余地。而那種迷茫,那種彷徨,那種四處彳亍而無處前行的感覺也正因為丁香的出現而漸漸緩解。
【戴望舒】
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征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試想在人生中,我們渴望的人如果沒有出現,腦海里一定也會幻象那么一位可以體貼關照,與我們共同前行的知己知音。
《蝶戀花》
露下庭柯蟬響歇,沙碧如煙,煙里玲瓏月。
并著香肩無可說,櫻桃暗吐丁香結。
這是納蘭性德的《蝶戀花》,講述詞人對愛人的四年,上片寫景,下片寫人。戴望舒心中的丁香在納蘭性德這里已經是具體的某個人,某個場景,某壇回憶。玲瓏月下,露下閑庭,蟬鳴為誰,只道香肩迷戀處,處處丁香花。
【蝶戀花】
此刻的詞人回憶的歡樂越甚,思念越重。一切的一切仿佛都未所愛而生。而所愛的人又在哪里?知己不在,知音難尋,紅顏易老,丁香不再。
有這么個故事,古時候,有個年輕書生赴京趕考途中,愛上了一個店主女兒,兩人情投意合,不料店主氣憤之極,責罵女兒敗壞門風,姑娘哭訴兩人真心相愛,求老父成全,但店主執意不肯,姑娘性情剛烈,當即氣絕身亡,店主后悔莫及,將女兒安葬在后山坡上。不久,姑娘的墳頭上竟然長滿了郁郁蔥蔥的丁香樹,繁花似錦,芬芳四溢。書生驚訝不已,從此便每日挑水澆花,從不間斷,終身與丁香花相依相拌。
【納蘭性德】
丁香的花語是光輝。
向死而生,輝亦不盡。情到濃處,思念不絕。
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結和雨中愁悵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在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那么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每個人心中也都有一朵丁香般的愁怨,每個人的心中也都有一幅漫山遍野的丁香海洋。
如印尼桑吉巴島的諺語說的那樣——“丁香樹只在看得到山,聞得到海的地方才會生長”一樣,有的奇人異士正如這狂野的洋丁香,沒有山沒有海的地方孕育不出這樣的姑娘。而她也會在你最需要的時候,驚人一瞥的來到你的身邊。
三國時期,曹操曾有征召諸葛亮之意。《香乘》引述《五色線》記載《曹操與諸葛亮書》道:“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以丁香作為饋贈禮品,可見其珍貴。宋代更講究,有一種“含香圓”中有十五種香料合成,其中必有丁香。清末詩人樊增祥為老師張之洞祝壽的駢體文中有“如有佳語,不含雞舌香而亦香”。這里的雞舌香又被后人稱為“美人舌”,指的就是丁香。
【曹操】
丁香的歷史悠久,早在四世紀便從中東傳入歐洲。而也正因為阿拉伯商人的存在,讓丁香迅速紅遍歐洲。早在古埃及的時期,法老下葬就用過丁香用于防腐。當時的丁香價格昂貴,能享用者不多,且被認為是有抗病去災的功效,在日后瘟疫肆虐歐洲時更是起到了很大作用。
由于阿拉伯商人壟斷了香料的貿易往來,歐洲人急于得到廉價的香料也是十字軍東征的眾多原因之一。除了陸地以外,海洋也不可幸免。除了為了尋找黃金以外,也為了更好的尋找名貴的芳香植物,這一動機更是開辟了大航海時代有了重大的歷史大發現。
【十字軍東征】
在十五六世紀,葡萄牙探險家沙瑞鷗最先發現(1511年)印尼的香料群島(即馬魯古群島),該群島以生產丁香,豆蔻,胡椒等香料而出名。自此開啟了一部丁香爭奪史。1519年,麥哲倫率領西班牙船隊浩浩蕩蕩向南太平洋出發,雖然回來的時候損失慘重,但是五十磅的丁香讓當時的過往查理一世大喜過望,仿佛為此而在菲律賓殉職的船長也是值得的。而這個船長就是麥哲倫。
【麥哲倫】
十七世紀初期(1605年左右),血腥的丁香爭奪史正式拉開了序幕。荷蘭殖民統治者為了更好的壟斷東南亞的香料市場,將大多數丁香園焚毀殆盡,僅留存一二以便更好的管理。之后英法兩國在十八十九世紀走私種子偷植成功。隨著在亞非以及加勒比海地區的廣泛種植,逐漸打破荷蘭的壟斷地位。而丁香的掠奪史則多多少少是西方對東南亞的殖民史縮影。這段歷史在《南方絳雪》里有相當詳細的描述。
殖民史的血腥更是加劇了西方的原始資本積累。每一筆錢除了血腥的氣息以外還有丁香的味道。可以說丁香見證了整個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像1649年出生于波士頓的耶魯先生就用經營香料的錢在1701年捐款在美國康乃狄克州創建了耶魯學院,即耶魯大學的前身。
【耶魯大學】
丁香在香史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她就像一位傾國傾城的美人,讓各方人士為之傾倒。無論是法老還是教皇,無論是國王還是諸侯,無論是軍閥還是貴族,無論是士門望族還是尋常百姓,人人期望擁有丁香,人人渴望能得見丁香的容顏。她可以止痛,可以抗菌,如同你的朋友,愛人一樣,與你一起在斗爭中前行,鼓舞你直到達到自己的目標夢想。但她同時也因她的美麗而讓世界挑起了各種紛爭。沖冠一怒為紅顏可能就是丁香的寫照吧。
參考文獻資料
《南方絳雪》,蔡珠兒
《香》,【美】奚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