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在那個狼煙四起,烽火連天的亂世里,曾經(jīng)信過,曾經(jīng)錯過,曾經(jīng)愛過......
這部電影我應(yīng)該看過不下五次。
我很喜歡項羽。
盡管在這部電影里,他被塑造得有點缺心眼,但我還是很喜歡他。
亂世中的爭斗,總少不了猜度,少不了計謀,項羽雖智商不足,但赤誠有余,他從不試圖掩飾他的得意,懷疑,失望和痛楚。誠然他這種性格不適合當(dāng)霸主,但是虞姬最后寧愿和他一起赴死,也不愿意在劉邦身邊茍活,我是十分理解的。
這是一個結(jié)局注定的故事,每次看到項羽傲慢輕敵的時候我都很著急,簡直恨不得跳進去攔著他。劉邦剛踏進鴻門殿,當(dāng)時占盡優(yōu)勢的項羽直截了當(dāng)?shù)貑枴澳憧芍e?”劉邦答“知錯。”項羽攤手示意手下起哄大笑,自己臉上也是滿滿的傲嬌姿態(tài)。我看到這里就很想笑,這是街頭混混頭子的做法吧,大哥你好歹身為霸主怎么可以幼稚到這種程度啊。
他聽從張良計策,試探范增是否投誠于劉邦,這個鏡頭里他聲音低啞,嘆了一句“亞父,你助我項家可也分此一時,彼一時?”聰明如范增,心中了然自己被劉邦和張良擺了一道,但證據(jù)確鑿,無從解釋,范增抿了抿唇,沒有回答,神色似委屈,似哀傷。兩人相對時的靜默,心里有多少蒼涼。終于范增辭行,對項羽而言,眼前那個蹣跚離去,漸行漸遠的背影,是從幼年起伴他護他,與他情同父子的親人,他認(rèn)定了范增的背叛,所以沒有伸手挽留,但最終吼出的那一句“亞父啊”,你說他心里該有多么不舍得。
韓信,蕭何慘死的鏡頭與劉邦的登基大典互相穿插,山呼萬歲聲中,劉邦一步一步走向高處的王座,成就的這番帝王霸業(yè),代價是他腳下多少忠臣良將和無辜百姓的累累白骨。
韓信,蕭何死后,樊噲?zhí)岬蛾J宮,他問劉邦記不記得打仗的時候說過,等仗打完了,就和弟兄們一起回老家喝酒。鴻門宴上那個為了助劉邦獲得先機,自斷一指都面不改色的狠將樊噲,那個打仗時一臉輕松,天不怕地不怕的樊噲,哭著說他不懂劉邦為什么要誅殺曾經(jīng)的兄弟。最終樊噲自刎,或許劉邦的心里終于被觸動分毫。
劉邦彌留之際,呂后率眾冷漠地問劉邦,等他死后該由誰來繼承皇位。當(dāng)年也在劉邦誅殺之列的張良大難不死,此時喬裝進宮,張良只問了劉邦一句,“這是你想要的結(jié)局嗎?”劉邦給張良的回答是,當(dāng)年赴宴之時,虞姬曾經(jīng)問過他可知道赴宴的代價,他當(dāng)然知道,他決定要在這亂世中爭奪天下,這需要犧牲很多,首當(dāng)其沖的是信任,而他劉邦,走到今日,已無人可信了。
張良問到了答案,轉(zhuǎn)身欲走,劉邦叫住他,他問張良是不是愿意陪自己下完這局棋。劉邦朝張良伸出手,張良予以回握,這個握手是我覺得這部電影中拍的非常大氣的一個鏡頭。劉邦這一輩子步步為營,爾虞我詐,過得小心翼翼,失了兄弟,失了愛人,最終畫地為牢將自己圈進了無人可信的境地。張良放下過去,放下恩仇,只以一個故人的身份全了劉邦一生的遺憾。這個鏡頭讓我非常感動。
范增逝世之前曾與張良下了最后一局棋,他告訴張良,“有一種棋局,叫兩敗俱輸。”鴻門宴沒有真正的贏家,這部電影本身是以楚漢之爭多年后張良敘述回憶的視角進行展開,他的所說所憶,都是過去的老朋友,這些人在那個狼煙四起,烽火連天的亂世里,曾經(jīng)信過,曾經(jīng)錯過,曾經(jīng)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