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然投入的小朋友
昨天和今天都帶小朋友進山里小溪流玩水去了。孩子玩得非常投入,典型的活在當下,當然小朋友本人是不知道活在當下這個概念的,他只是做到了這種狀態——不憂慮過去,也不期待未來。他是用而不言。
2 旁觀路人的行為
我和孩子爸爸陪伴小朋友的過程中,只是靜靜地坐在溪流的大石頭上,很少跟孩子說話和互動。
因為小朋友已然沉浸在玩水的過程中,在他的世界里,我想一定是超級豐富的。偶爾他告訴我們石頭之間的縫隙是隧道,他在開車,所以孩子的世界到底有多么神奇,是我沒有辦法用語言來表述的。
在我們玩水的一個半小時里,路人來了有七八撥。觀察他們的言行特別好玩。正如我最近練習的感受力和覺知力訓練一樣,像個旁觀者(第三者)觀察自己的思維——觀察路人,也觀察自己的思考。
有個小姑娘已經有七八歲了,爸爸拉著她的手說,我走哪兒你走哪兒。
另一個小姑娘也有八九歲了吧,穿著涼拖下水后,上岸時,爸爸指定他站岸上哪個石塊。然后小姑娘扶著爸爸的肩膀,讓爸爸用紙巾擦干自己的腳丫,還讓爸爸用紙巾擦干自己的鞋子。
有四個婦女牽著兩條愛狗,來溪邊喝水,稱呼狗狗為弟弟和妹妹,稱呼自己為媽媽。兩位媽媽下到岸邊來時,抱著狗寶寶坐在岸邊,狗在懷里,只讓狗爪子下水。嘴里反復說著,喝水,真不錯,來,跟媽媽照個相。另兩位在岸婦女反復叮嚀,慢點啊,這個石頭不穩,走踏實了哈。
有三四位小男孩路過我們這兒,非得要下水來。他們的家人說,這里太陽曬,曬得難受,別在這里下水了。我們往上走,上面有陰涼的地方。
還有位小男孩玩了一小會兒,就被爸媽非牽著走了。
稍微帶著覺知和意識之光,會發現,原來我們人類有太多的話是廢話,或者說根本不需要說出來的話,但說者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什么。一如我們思維中喋喋不休的念頭一般
3覺知與孩子的對話
我們家小朋友玩了一個半小時后,自己沿著溪流踩著水往上游走了。爸爸在后面喊了聲,慢點。我問爸爸,這個慢點對小朋友有用嗎?他不會保護自己嗎?孩子真摔著后會怎么樣呢? 爸爸馬上覺知到了,他笑笑。站起身,跟著孩子一起淌水往上游走。
我練習覺知力和感受力有十四天了。常在生活中覺知與孩子的對話。
比如三歲的小朋友,現在最喜歡問,【這是什么啊?】有次,我回答他,這是安全座椅的扶手,他回答道,不是,這不是扶手,這是星星。我才發現了,我和孩子get的點根本不在一處。
而且他問我,【這是什么?】也根本不是要有一個答案,只是要我與他互動,關注他。所以面對他的“這是什么?“,我和先生,最喜歡回答的是:”是啊,這是什么啊?” ,他也會跟著我們重復幾次后,說出自己的答案。答案常常出復我們預料,不是我們get的那個點。
再次證明孩子的世界不是你我能想象的。也表明覺知的重要性,否則給了一個答案,僵化了孩子的想象力。當然,有時對于他問這是什么啊,我們也會選擇給個答案的。
另外,有時我和他爸爸發現:我們成人的預設非常強。孩子說某一句話,只是想表達而已,并沒有提要求,我們因為預設,首先就給孩子否定了。
有次,我和他爸爸陪著他出去玩,走到樓下時,他看著別的小朋友玩滑板車,就問了一句,我的滑板車呢?(其實根本不是問)。我們隨口來句,你滑板車在樓上家里,我們去辦了事情再回來騎好不好。孩子不接我們的話,還是自顧自的說,我的滑板車在家里呢。覺知后,我們真為自己害臊,預設是孩子要無理取鬧,其實孩子只是表述自己罷了。
大家可以帶著覺知去感受一下,我們平常在生活中帶了多少這樣的預設,然后導致人際關系的緊張的? 我和先生有時對話中也經常有這樣的預設。兩個人互相提醒一句,相視而笑。
我們是否知道孩子在跟我們說什么?我們是否知道我們在跟孩子說什么?如果你是旁觀者,你會感覺自己與孩子的對話原來那么好笑,原來我們根本沒聽懂孩子在說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什么。
注: 我與朋友們共同組建了一個【感恩富足群】,大家在里面寫感恩日記,也可以自己設計相應的訓練來實操,比如寫寫感受力日記,空談一丈,不如實修一尺,讓我們將學習到的理論切實的在生活中實踐出來吧,事上練。
歡迎大家加入我們群,共同提升和成長。有需求的,可加我微信154414299,暗號 感恩,拉你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