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你的愛變成刀子,也別讓別人的愛傷害你。——題記
?
說實話,我不喜歡這個書名,因向來對“暴力”一詞避而遠之。但書封右下角的這兩行小字(即題記)卻打動了我,也許是愛這個主題過于能讓人產生共鳴的緣故。本書作者序之外有序章,另還有五章加后記。從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和受害者兩個角度,利用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之間比較分析的方法,詳細闡明了情感暴力的概念、外在表現、心理機制,受害者的內心世界以及與情感暴力作斗爭的方法。看完前三分之一還覺得沒寫什么特別深刻的東西,看到近一半時為之吸引,并開始覺得作者有料。當看到最后一章,作者寫道——只要有自信和勇氣,人就可以發揮自己的力量。不管最后是否失敗,“這樣的人更有誠意,有活著的樣子”,這才是正確的生活方式——我在這段話后打了三顆星,作了兩次標記,對作者執有的生活態度極為感佩。縱觀全書,最大的特色是作者言語中流露出來的人性的溫暖,那種關照那種體貼那種設身處地建議,像是在與自己對話鼓勵自己一樣。關于這個特色,我會在文尾專門分列以示讀者。不過首先我們還是來關心書中值得一讀的觀點,因為不管你身處其中還是置身事外,學習心理學知識本身是不會錯的。
日本作者加藤諦三在序中說到:
最理想的父母,是真心愛護子女的父母。
其次,是不愛子女自己也意識到這件事的父母。
最壞的,則是并不愛自己的孩子,卻認為自己深愛著子女的父母。
當然比最壞更惡劣的就是,在情緒上虐待子女,卻深信自己是愛著他們的父母。這樣的父母常常以愛的名義對孩子實行情感暴力。
類似這樣的情感暴力,并不只局限于親子關系,夫妻之間、朋友之間,乃至公共場所中隨處可見。
作者強調本書所說的情感暴力是指擁有迎合型人格障礙的情感暴力,亦即隱藏自己的敵意和攻擊性,用愛的語言去束縛、虐待、折磨對方,包括善意的操控、情感威脅、虐愛、神經性的愛情渴望等。
什么是善意的操控呢?
有一種人,表面上并沒有做什么冒犯別人的事,也沒說什么冒犯別人的話,甚至看上去很有禮貌,做事也周到。但是,不知道為什么,和這樣的人在一起的時候并不會心情愉悅,反而會覺得很累。這樣的人絕對不會和人起正面沖突,但是話語中總是透露著批判、攻擊、控制、要求等等。這就是所謂的間接性攻擊,也稱防御性攻擊。
他們總是說:“只要你覺得幸福,我可以接受。”實際上,卻在默默地用這句話控制對方,給對方的心上上枷鎖。有時候,這句話的背后還隱藏著滿滿的敵意。表面上是“只要你覺得幸福,我可以接受”,但是背后隱藏的是“只要我幸福,你變怎樣我都無所謂”。
但是,無論是說的人,還是聽的人,都沒有注意到這件事,只是常常會覺得無法和對方坦然相處。和這樣的人在一起,總會覺得很沉重。
這里說的“善意的操控”就是這么一回事。以善意為名,控制對方的內心。被控制的一方明明是受到了對方的“攻擊”,卻往往難以抗議。
?
作者探究自卑的產生、“人生倦怠”的因果,以及人們為什么會失去求生欲,得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長期被“隱藏的虐待狂”所虐待。
?
“只要你幸福,我怎樣都可以。”這句看似充滿愛的話里,隱藏著的是憎恨。這樣舉著愛的名義的憎恨和恐怖主義所懷有的憎恨有共通之處。
總而言之,會說這種話的父母,有施虐傾向。話說得再好聽,也只是為了隱藏施虐的意圖。
會用道德綁架別人的人其實是在追求權力。一面說著充滿愛的話語,一面掌控對方。這種行為用卡倫·霍妮的話講就是:“愛,是施虐者的偽裝。”“愛”只是為了支配對方而找的借口,是為了讓對方成為自己的奴隸而做的偽裝。但讓人感到更畏懼的是,這些偽裝者本人并非有意而為。也就是說,很多父母意識不到自己正在用愛將孩子變成自己的奴隸。
“只要你幸福,我怎樣都可以。”這句話,本質上是希望孩子能讓“我”幸福,希望孩子覺得能有“我”這樣的父母是何其幸運。表面上看并沒有對孩子要求什么,實際上卻給孩子的心扣上了一把大鎖。 這種話會讓孩子覺得沉重,不知該如何是好。總是聽到這種話,漸漸地孩子會失去生活的勇氣。然后,曾經的孩子長大成人后,會對身邊的人懷有敵意,總是害怕別人說的話,就算是真的出于好心的話也會倍感壓力,就算對方沒有向自己施加壓力,也會感受到壓力等等。
于是,不管誰說的話都會感到害怕、畏懼,就算是來自善意的人的話也會覺得害怕。這就變成了這個人的情感習慣。這樣的話,他和誰在一起都沒辦法放松,和誰在一起都覺得不愉快,進而讓生活本身都變得不愉快。我把這個稱作“情感習慣病”。對身體不好的是生活習慣,對心不好的就是這種情感習慣。
說這種話(“只要你幸福,我怎樣都可以。”)的母親的心理和愛以恩人自居的人的心理很像。兩者的共同之處在于“掌控欲和自我缺失”:兩者都是想讓對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動,都擁有隱藏的“支配欲”;兩者都是自我缺失的人,都沒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就算為人父母,仍然殘留著孩提時代的強烈依賴心理。
如果孩子沒有直接接受父親的那句“我怎樣都可以”所表達的表面意思,就會受到懲罰。因為父親不會承認這句話之下隱藏的自我中心性。但是社交能力需要能夠正確識別對方沒有在語言上表達出來的東西。遭受家長情感暴力的孩子,長大成人后就算拼死努力,也很難變得幸福,也沒辦法和人真正親近起來。這樣的人會失去愛人的能力、失去享受生活的能力,對所有的事情都會感到厭倦。
虐待傾向最容易在絕望的土壤中成長,“絕望的痛苦會把這個人變成有毒的人。”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最容易感染這種絕望,他會漸漸失去“生活的樂趣需要由自己創造”這一生存原點。 活著失去樂趣會怎樣?只好一個人躲進內心的世界里(這就是現今的日本有很多足不出戶的宅男宅女的原因之一)。
因為自己情緒上的問題,虐待狂看到對方的痛苦才能感受到活著的意義。而且沒有什么比利用別人讓自己的世界變生動或救贖自己更有效的辦法。所以治愈自己心中創傷最容易的辦法就是這樣去控制他人、傷害他人,尤其是找沒有防備的人去控制、去傷害。
會說“只要你幸福,做母親的我怎樣都可以”這種話的母親自以為已經很努力了,但卻不明白,自己沒有為了孩子所需要的東西而努力。孩子想要的是來自父母的主動、積極的關心。孩子想要的并非是母親辛辛苦苦賺錢然后支付自己高額的補習費,也不是父親過勞般地賺錢支撐這個家。
?
情感暴力表現為看不見的偽裝,那它具體有哪些呢?
1、以他人的不幸為樂:沒有正面能量的人,會從“被憎恨燃燒著的人”逐漸轉變成只剩下絕望的人。失去樂趣即代表失去能量,逐漸變成“以看到或聽說別人的不幸為生存樂趣的人”。
2、披著偽善的外衣綁架別人: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會把自己的憤恨完美轉化成美德,被其傷害的人會非常難堪。他們總是裝作輕松地說一些最刺痛對方要害的話。然后,看到對方被刺痛而感到快樂,絕對是品行最惡劣的人。
3、用負面情緒控制他人:情感暴力的加害者總是利用對方的自責、負罪感而施加情感暴力。這種教育下長大的孩子會逐漸失去生存的勇氣,變成沒有情緒、沒有表情的人。然后,會因此被周圍的人討厭。
4、強烈的依賴心理:有情感暴力傾向的父母常有一種誤解。他們常把對孩子的貪戀錯當成愛,常把自己心中強烈的依賴心理誤解為強烈的愛。沒有愛的能力,會導致無視對方的人格、無視對方的界限、無視對方的需求、無視對方的想法、無視對方的發展等等問題。
5、不會夸獎孩子:情感暴力的加害者不會夸獎別人,總是在尋找自己的控制力,總是希望控制對方。
6、只是想從不安中逃脫出來:真愛和神經癥患者的愛的區別就在于:施愛者是不是為了讓自己感到安心而付出行動。
7、對自己絕望:奧地利精神科醫生沃爾夫稱這樣的人格帶有顯著的“虛有其表”的特征,主要是指逃避正常的成人責任的人的性格。在他心中沒有“真實的情感”。他已經對自己感到絕望了。有個詞叫“情感的窮人”,說的正是像他這樣的人。
8、“我都是為你好” :“我是愛你的,所以請你按照我喜歡的方式做事。”這是專制主義的一種。而好好相處是指,會說“我想這么做”,也會問“你想怎么做”的關系。
9、販賣善意: 有依賴心理的人總是會站在強者一邊。然后,她的依賴心理會變為帶有依賴性的要求。把自己的要求道德化,以此來壓制對方,其實是在榨取對方,卻說成是自己在犧牲。這就是道德綁架。說簡單一點,就是借道德之名行欺凌之實。也就是說,看上去好像是友好但實際上并不友好。這種友好只是為了支配對方而做出的偽裝。
10、被剝奪自己的意志:如果自己的感受、意見和父母的感受、意見不一樣的話,就會感到恐懼。于是,在順應對方的要求中漸漸失去自我,失去自己的感受與意志。失去自己的感受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正常人可能很難理解。舉例來說,就像是不知道室溫是冷是熱一樣,沒有對舒適度的判斷。因此他對于所有的事情都沒有自己的喜惡。
11、總是責罵孩子:總是責罵孩子的父母更容易有精神壓力,也更容易心生憎恨。無意識中被心中的憎恨操控,然后會變得不安。總是責罵孩子的父母,是因為自己正在受這份不安的折磨。
12、被道德綁架:因為總是被訓斥,所以心中有恐懼感,進而無法判斷自己喜歡的東西,無法找到自己生活的目的,同樣也不清楚自己討厭的東西。漸漸的,就會變成對人生絕望的人。這就是總是被道德綁架的人的心理。孩子偷東西常常是因為寂寞,因為想得到母親的關心。而母親因為自己心中的創傷,所以沒辦法給予孩子積極的關心。不解決自己心中的問題是無法教育好孩子的。在教育孩子之前請先正視自己的問題,然后解決它。
13、提出矛盾的要求:情感暴力的加害者總是會提出矛盾的要求。因為是虐待狂,所以會以對方的痛苦為樂。一方面,情感暴力的受害者為了滿足他人,會自己禁止自己去感受快樂。對于感受快樂這件事會懷有負罪感。但另一方面,要對說著“我為了你,給你創造了這么優越的條件”的情感暴力的加害者表示出感激的樣子。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一定會被要求接受這樣矛盾的要求。在這樣的矛盾的要求下,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只能漸漸沉浸于自己的世界,漸漸變得無法接觸外界的現實。一旦對外面的世界感興趣的話,就會發現很多事情是矛盾的,不成立的,進而精神上變得古怪。
?
關于心理機制部分,作者從情感暴力的各種心理機制說起,涉及如何識別和如何應對的內容。 其中“生而為人,我們其實不一樣”這一節對我的觸動最大。作者寫道:生而為人,我們都是一樣的,這種說法純粹是把人往地獄里推。現實中有好人,也有壞人,有魔鬼,也有天使,這才是社會的本來面目。盡管如此,卻叫囂“生而為人,我們都是一樣的”這種話就和單純對人說“你快點變成魔鬼的食物吧”是一樣的。人和人絕對不是一模一樣的。
隨意利用別人的人、犧牲別人的人、欺騙別人的人、吸食別人生命的人,現實中太多了。
對正在受到情感威脅而深感痛苦的人說“遵循你的良心”這種話,就像是在說“你快點變為奴隸”一樣。因為有情感暴力傾向的人沒辦法真的和人親近,沒辦法真的和人友善交往,只考慮自己的利益,是最冷酷的利己主義者。
不看對方是誰,只說“和睦相處”這種話,是惡人的天堂。
盡管不像人類這樣有如此的不同,在狗仔中也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五只新出生的小狗,什么也不想,只是喂食給它們。這樣的話,弱小的狗就會吃不到食物。對這只弱小的狗說“和睦相處”,基本上像和它說“你快點死吧”是一樣的。
“和睦相處”這種話,應該是對更強有力的小狗說的話,而不是對五只小狗都說一樣的話。對五只小狗來說,沒有大家都適用的標準。真正的善意,對不同的人應該也有不同的標準。
本來社會的規定也應該分為兩類。榨取型的人應該遵守的規定和弱小的人應該遵守的規定應是不同的。
應該遵守的規定因人而異,這才是對的。社會中有榨取型的人,也有善良又弱小的人。然而現在一旦發生糾紛,就拿出同一套標準來衡量。
對有的人可以說“一家人要和睦相處”或是“鄰里間要和睦相處”這種話。但是,對有的人,應該告訴他們“并不一定要和家人和睦相處,并不一定要和鄰居和睦相處”。
現在的良識,常常是無視社會中有各種各樣的人存在而得出的結論。就像在其他地方說明過的一樣,騙人的人常常會為了自己的利益拿良識說事。
?
作者分析習慣用情感威脅的人,一旦處于優勢地位,態度就會馬上轉變。會進行情感威脅的人一定不會留下對自己不利的證據,而是會以愛之名榨取對方。分析被騙者的心理時作者說到,有兩種人容易上當受騙,一種是孤獨的人,一種是嚴格遵守規則的人,而后者當中很多人要么不了解愛,要么與母親的關系不親密。
對騙子來說,這樣的人就像烤熟的鴨子。因為他們總是認為,對別人應該親切隨和。
嚴格遵守規則的人的內心變成了自動門。自動門本來應該是有人通過才會打開,但是他們卻設定成了有重量的東西通過就會打開,哪怕不是人。自動門并不明白自己和對方的關系,所以即便小狗通過,也會打開。門就像是一種關系。只按照規則行事,只要符合規則就不考慮實際情況,不去管那些規矩出自誰口。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不會去區分規則是誰說的。他們認為,無論是誰說的,無論是在什么環境下,規則就應該被遵守。會受到情感威脅的人是規則意識強的人,是深信“存在即義務”的人。
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交往,鄰里間才能建立初步的信賴關系。沒有任何交集的人搬到旁邊,說“鄰里間要和睦相處”這種話來讓你讓步,很明顯是在使用情感威脅。一般來說,遇到總是把漂亮話掛在嘴邊的人,就要多想一想是不是情感威脅。一般要去想一下為什么這個人總是說這樣的漂亮話,這個人的生活和他所說的漂亮話是否相稱。說很多漂亮話其實是為了騙人,這一點情感暴力的受害者無論如何都很難理解。
?
和作者序中的觀點一致,作者認為直接表示敵意的人還有救。 作者還說,最容易生病的人是,沒有抵御心理不安的能力,卻又扮演好人的人。耗盡自己的人常常是那種無論有沒有敵意,都要扮演好人的人。作者強調,狡猾的人對弱小非常敏感。弱小的人總是會把狡猾的人吸引過來。作者進一步提到,心理世界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被吃掉的總是那些抑制型的人。和惡劣的非抑制型的人接觸的時候,軟弱的抑制型的人最容易受傷害。為了便于比較病態和健康狀態在程度上的區別,作者提出非抑制型的心理健康的人是有精氣神的、明快的、充滿能量的人。抑制型的心理健康的人是善解人意的、為他人著想的、善良的人。如前所述,“生而為人,我們都是一樣的”這種話一直都是錯誤的,人和人是不一樣的。抑制型的人一定要將這件事銘記于心。對于遭受過情感暴力的人,作者提出建議并語重心長的說,如果不培養自己用心看人的習慣,多少次從頭再來都會遇到被欺騙、被利用、被傷害的情況,最終耗盡自己。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在心理上非常需要人的陪伴。但是,如果不會用心看人,最后還是會讓身邊充滿了性質惡劣的人,最后把自己逼入絕境。認真且拼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任何進展的時候,是需要轉變人際關系的時候。人生的很多情況,并不是只要努力就能跨越的。為了不變成為耗盡自己人生的人,就需要對現狀有正確的判斷。對于如何看人,作者也提出了非常有說服力的看法:最重要的就是在交談過程中,不要只專注于對方的語言,還要關注對方的表情,換句話說,要訓練自己學會注意別人傳達出的非語言性信息。語言信息與非語言信息出現矛盾的時候,真相一定隱藏在非語言信息之中(這是傳播學的常識)。
?
用幾個字來概括受害者的內心世界的話,無疑是:無法自立的靈魂——正如第四章的標題所示。受到情感暴力傷害的人會失去自我。被人認可對其會變得尤為重要。并且他的生存能量在逐步消耗殆盡。生存能量來自于人與人的接觸、人與人的交往,因為失去能量而足不出戶,就更加斷掉了能量的來源。生存的能量來自于人際交往,而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最終會失去能量的來源。
另外,沒有自我的人,會把別人卷入進來解決自己的內心問題。同樣的還有愛以恩人自居的人。人在沒有付出努力的時候,更容易以恩人自居。自我犧牲的人看上去總是在付出,其實是十分狡猾的人。自我犧牲型的獻身是重度依賴心理的表現。這種人常常自以為很努力,卻會遭到別人的嫌棄。這種時候,他們就會尋找可能會成為情感暴力的受害者的人。過度的盛情大多是在強行灌輸愛。作為父母,如果能夠自我實現、自我滿足,就不會在孩子面前以恩人自居。喜歡以恩人自居的人大多是貪得無厭的人。因為一般人會覺得,以恩人自居是件令人感到十分害羞的事。喜歡以恩人自居的人是榨取型人,那么什么樣的人會被榨取呢?會變成目標的人,大多是那種違背自己的意愿去順從別人卻還心懷感恩的人。比如,你不想吃蘋果,對方卻一定要你吃掉它,你迫不得已吃掉,還對對方感恩戴德。喜歡讓別人感恩的人,實際上什么也沒有為對方做。只是用讓對方感恩的辦法束縛對方。也就是說,他們其實是在榨取對方。喜歡以恩人自居的人最討厭的就是別人向他兜售恩德。
會威脅孩子的母親,其實什么也沒為孩子做。如果母親總是在為孩子付出,母子之間已經建立了信賴關系。這種情況母親的話語不會變成威脅,孩子也比較容易會反抗。“沒有反抗期的孩子,沒有信賴感”的意思即在此。為了還沒發生的事而吵鬧的人,一般都不是在為對方著想,而是在為自己的利益而吵鬧。也就是說,想用話語去威脅對方。一般會威脅別人的人都喜歡華麗的東西,支配欲強,而且很狡猾。所以,一點點小事也要讓對方覺得是天大的事。
如何對付這樣“有毒的人”呢?要想著戰勝他們,而不是輸給他們。真正的勝利就是讓自己每天都過得很開心,為此就要用心生活。另外,分辨對方是否有心理問題也很重要。有心理問題的人一般不會做出學習的姿態。在社會上,總會遇到一些并不想遇到的人,要讀一些并不想讀的書,做一些并不想做的事情。就算遇到自己不想做的事,不想讀的書,心理健康的人也能以學習的心態面對,去思考從中能學到什么。他們有一種從自然中、從動物身上也去發掘、學習的態度。而心理有問題的人首先會抱有批判的態度,以此來保護自己。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常常是有很多怪癖、很多執拗的人。他們應該直面自己心中的問題,然后努力解決它。然而,卻試圖用傷害別人的方式解決自己內心的問題。“我和那個人是兩種人。”這正是長時間受到情感暴力影響的人的思想特征。他們真心這樣認為。“那個人”可以是父母、可以是丈夫或妻子,或者其他任何人。非抑制型人的神經過敏表現為,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別人身上。抑制型人的神經過敏,表現為把所有的責任都攬到自己身上。心理健康的人不會像這兩種人這么極端。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的言語信息和非言語信息中一定充滿矛盾。心理健康的人會對此有所感應。比如,會自然地覺得“這個人很討厭,難以相處”。然而,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感覺不出這種矛盾,會對言語信息深信不疑。言語信息很容易被掌控。情感暴力的受害者總是被道德的話語擺布。一般來講,就算對很小的孩子,和語言信息相比,非語言信息的影響都會更大。例如,只用道理去批評他們的時候,他們一般都不會聽進去。
親切和善、和睦相處這樣的話,在不同的狀況下,意思全然不同。所以我們需要思考:“為什么他會說和睦相處呢?”這時,我們就要用心去看人。然后,再判斷規則、道德、善等等是否是其本身的價值體現。我們從小就被告知“和睦相處、與人為善”是一種美德,被教育這種美德和場合、時間、人際關系等沒有關系。換句話說,不管在任何狀況中,美德就是美德。然而,卻沒有人告訴我們,這種美德也是要分程度、分階段、分場合的。無論是什么樣的規定,在這之前都要判斷對方是好人還是壞人。在這判斷上,才應該是道德的體現。如果某個集體中都是狡猾的小人,不狡猾的人就會成為受害者。
如果對方能承認你的獨特之處,百合的話就是百合,蒲公英的話就是蒲公英,那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和睦相處。如果你是百合,而對方強制你做蒲公英,“和睦相處”就是不可能的事。幫助別人完成愿望才是真的善意。但是性質惡劣的人,只在和別人建立關系中表示出善意。榨取型人總是在觀察著自己的獵物。但是被榨取的人卻從來不認真觀察對方。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常常會在應該警惕對方、懷有敵意的時候產生自責。在需要和對方保持距離的時候,卻覺得需要表示感謝。在一般人認為“不是自己的錯”的情況下,認為“是自己的錯”。相反,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在應該自我反思的時候卻會攻擊對方,在需要表示感謝的時候懷有敵意。在應該覺得“是我的錯”的時候,認為“不是我的錯”。小時候道德教育的問題就在這里。道德標準應該是在和對方的交往中慢慢去實踐而產生的結果。這應該是所有道德標準的大前提。無視和對方的關系,而要求“做人應如是”,在現實世界中就會被吃干抹凈。
?
全書的最后,作者介紹了與情感暴力做斗爭的方法。
作者闡明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不會反抗的原因是因為沒有自己的喜惡。這種人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真正討厭的人是誰。另一方面太希望被人認可,以至于演繹出另一個自己。
因此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意志。要做好被人記恨的準備,然后正面戰斗。不能消除自己心中恨意的人,是因為沒有正面地去戰斗。你需要意識到,只有和狡猾的人、榨取型人對抗、戰斗,才能真正改變自己。簡言之,人因戰斗而改變。戰斗可以幫你戰勝內心的恐懼感。西伯里說:“要和恐懼正面對抗。”要不停地暗示自己“我是不會被你打敗的”。與其說“我是不會被你打敗的”,不如說“我一定要打敗你”。西伯里說:“健康狀態不好,常常是意識中的否定形象所帶來的結果。”順從型人格的人需要意識到自己意識中創造的否定形象并從正面去消滅它。自己心中的枷鎖,要從正面去打開它。正是因為這把鎖,自己才會受到別人的欺負。正是因為這把鎖,自己才無法戰斗。
加害者沒有愛的能力,受害者也會緊緊抓住加害者不放,兩者都對自身有很大的誤解。加害者誤把自己的執著當作愛,誤以為自己如果沒有展示力量,就沒辦法保護自己,身邊的人不會重視自己。但事實是,就算沒有力量,只要是和善良的人一起生活,就會被重視、被照顧。而且要明白,只有讓自己幸福,才有能力給對方幸福。第三個誤會是,自己必須要變成別人口中理想的人。受害者呢,最大的問題是有強烈的依賴心理。他們必須要認識到,是自己在緊緊抓信情感暴力的加害者不愿放手。總而言之,情感暴力加害者和情感暴力受害者之間的關系,是有著強烈的自我執著心理的人和有著強烈依賴心理的人之間的扭曲的關系,是心理有問題的雙方的自相殘殺。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要回歸到正常的心理世界中該怎么做呢?首先,你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找出無法輕松地、愉快地、明朗地、充滿希望地活著的原因。其次,一旦意識到自己是情感暴力的受害者,無論對方是父母、兄弟姐妹、戀人、妻子或朋友,都先逃走再說,在空間和心理上都與對方保持距離。
?
最后的最后,如前所約摘錄書中閃現作者人性的溫暖的句子:
●對有的人,應該告訴他們“并不一定要和家人和睦相處,并不一定要和鄰居和睦相處”。
●有“順從依賴癥”的人很容易上當受騙、被利用、被榨取。這樣的人要學會逃跑的智慧。
●小時候開始,就誤以為“自己一定要變成這樣”的人,像這樣被教育長大的人,一定要學著找到真正的自己。
●成長過和中一直被灌輸了錯誤的價值觀的人,就算被別人排擠也沒有關系,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意志。
●要做好被人記恨的準備,然后正面戰斗。不能消除自己心中恨意的人,是因為沒有正面地去戰斗。
●順從型人格的人需要意識到自己意識中創造的否定形象并從正面去消滅它。自己心中的枷鎖,要從正面去打開它。正是因為這把鎖,自己才會受到別人的欺負。正是因為這把鎖,自己才無法戰斗。
●正面對抗是讓你從過去解脫出來的機會。一定要面對面的和榨取型人進行戰斗。無論如何也要斬斷你們之間的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