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無意識的幻想中
成長天然地是一種攻擊行為
現在,孩子不再是過去那個小個子了
——溫尼科特
01
若你家有個“叛逆”的孩子,生活從此便永無寧日。
你會被隨時擾動又毫無辦法,控制不住去憤怒、失望和崩潰,最后只能寄希望于時間。
今天,我就來告訴你一些本質的、方向性的思考,讓你讀懂孩子、更讀懂自己。
先要讀懂“叛逆”究竟是咋回事?
首先,叛逆與青春期無關。
的確有青春期的孩子不叛逆,相反他們很自律很友善,與父母關系也較和諧,偶爾發發脾氣吵吵架是正常的,關系嘛,總有需求滿足不了而導致的壞脾氣。
還有很多孩子會在幼兒期、青年期叛逆,甚至中年叛逆、老年叛逆——所以,叛逆與年齡無關。
所謂“叛逆”,通俗理解就是“不聽話”,那么,不聽誰的話呢?
通俗指的是“權威”,比如家長、老師、領導,再比如無形的,像規則、制度、規定、社會準則及普遍價值觀。
叛逆就是與它們對抗,不聽他們的話,目的在于激怒他們、攻擊他們、氣死他們。
其次,叛逆行為無對錯。
比如你讓孩子按時寫作業,孩子就不按時完成、拖延、潦草、敷衍;比如你讓孩子先不寫作業,孩子卻要去賭氣寫作業。
那么“寫作業”這件事就談不上對錯——他只是和你對著干,才不管這件事是什么,是好還是壞、對還是錯。
由此,我們得出個結論:叛逆在表達孩子與你的關系很糟糕。而孩子絕不承認這一點,在他心里,最好與你半點關系都扯不上。
以上總結如下:
叛逆與年齡無關
叛逆行為本身無對錯
叛逆就是反抗權威
叛逆在表達關系的糟糕
02
我以為,叛逆從表現形式上分為2大類:“冷叛逆”和“熱叛逆”。
“冷叛逆”包括:
不說話、生悶氣、把自己關進屋子、不吃不喝不睡、絕不多看你一眼、做什么都不讓你知道、把你當空氣或當做禮貌的路人、面無表情、充耳不聞或不屑一顧等;
“熱叛逆”更常見:
大吼大叫大鬧大哭,沖你來的;摔門摔碗摔書包甩臉子,沖你來的;自殘自傷拿頭撞墻,沖你來的;也會抽煙喝酒戀愛交損友,背后也是沖你來的,只是表面瞞著你。
相對而言,熱叛逆要比冷叛逆更“友好”,至少他在用怒火傳遞他需要你,而冷叛逆已開始對你失望。
但凡你能看到以上場景,要記住,絕不是孩子笨被你發現了,而是他們想讓你看見,像再說:“我都這樣了,看你咋辦”或“我已經沒辦法了,你呢?”
請牢記:一切叛逆都在表明:孩子對你還有期待。
期待什么呢?
第一,孩子的叛逆是期待你能理解他。
而悖論的卻是,你正在感受他不讓你理解。
你越不理解,他越解恨、越有成就;你越莫不著頭腦、越無計可施、越抓狂——他們就越滿足。
此時,如果你試圖通過安慰來理解,比如:“你是不是想玩手機啊”、“是不是想休息呀”、“沒關系別太大壓力”、“我知道你最近很難過”等,他們會更挫敗、更沮喪。
——因為你的理解讓他很沒面子,好像他有多需要你似的。
他希望你能理解動機,不是內容。
叛逆動機有三點:
1、他需要向你扔炸彈來發泄;
2、他不希望你很快被炸死,又希望你被炸傷;
3、希望炸彈拉響的時候,你是在場的,而不是當逃兵不管他了。
若理解了這三個動機,你就不會“較真”了,特別不會在內容上非要分出對錯。
譬如玩多久手機、究竟先復習還是先吃飯、究竟你哪里做的不好、究竟他在生氣什么——這你就上當了。
再強調一遍:沒有對錯,只有情緒宣泄,并對宣泄對象懷有期待。
因為結局無非三種,你贏他輸、他贏你輸、不了了之,而這三種都是“你輸了”。
但凡知道叛逆的底層邏輯,你的一切回應都是某種“配合”,絕不會真被氣瘋,最終你們是雙贏的。
03
第二,孩子的叛逆是期待你能自我理解。
叛逆都在喚醒你的“自我反思”,若這目的達不到,叛逆還會持續。
不是讓你反思你錯了,而是讓你理解自己。
比如理解你過往的艱辛。
還記得剛從護士手中接過這個小生命那天嗎?初為人母(父)那種復雜的心情,那種幸福與責任、那種感慨與憂慮。
是的,我讓你回頭看,特別看看你得到了多少溫暖與支持。
最艱難的日子你身邊有誰?他們在照顧你還是消耗你?伴侶心疼你還是袖手旁觀?公婆、父母呵護還是挑剔你?
養育環境是個“系統”,是給養育孩子的你提供“營養”,一個無法得到營養的母親無法給孩子好的養育,愛不是天然的,是需要有“被愛”經驗的。
所以,父母無需過度愧疚,別覺你當初沒養好孩子,這不是你的錯。
溫尼科特就明確指出:
即使你在孩子的早期階段做得很好,之后也做得很好,你仍然不能指望機器會一直順利運轉下去。事實上,你一定會遇上麻煩。你在后期遇到的某些麻煩是天然存在的。
比如理解你的早年。
關于原生家庭我假設你是知道的,不再展開,只說一句:你對待孩子的態度很大程度取決于早年你被對待的相似或相反的模式,結果就是“似曾相識”與“矯枉過正”,以及“剛剛好”。
再比如理解你的婚姻。
越是叛逆的孩子,背后承載的越是難以言說的婚姻關系。
當夫妻之間彼此消耗、連年征戰、冷漠暴力的時候,沒有誰可以完整對待孩子。
試想一個失業的、整天被伴侶指責挑剔的、或面臨婚姻危機的母親,怎可能有精力對孩子?即便她強忍做到,誰又能保證負面情緒一定不投給孩子?
第三,孩子的叛逆是期待你允許他獨立。
這里,我會告訴你“叛逆的本質”。
一個健康的人格基礎是:自己說了算、敢于承擔風險與責任。
這需要得到足夠的、足夠好的愛。
一個得到足夠好的愛的孩子,是不懼怕與父母分離的,而分離意味著獨立。
相反,一個沒能享受過“被愛”的孩子,絕不可能真正分離。
他們在一種“不友好”的環境中成長,譬如被虐待、被捆綁、被忽視等等,一切都是“以愛為名的控制和利用”。
這樣的孩子無法形成真實依戀。就算與天天與父母見面,但內心并未在一起,就不可能“健康的分離”。
而叛逆就是這種“不健康的分離”——用叛逆來推開父母,強行讓自己獨立。
這是一種虛假的獨立,換句話說,孩子害怕分離,但為了擺脫難以忍受的關系,不得已為之。
事實表明,虛假獨立的孩子們長大后依舊困難重重,表現在自己的戀愛關系、親子關系、內心沖突上,你看,代際之間傳承了。
所以,孩子叛逆的本質是:“通過痛苦的推開來表達依戀”——通過叛逆來索愛。
04
那么,面對孩子的叛逆,你到底該怎么做呢?
第一,要在孩子一次次叛逆中去理解孩子、理解自己、理解婚姻、理解你的過去。
理解越透徹,你就越不被叛逆所累;
第二,要“配合”,不逃避、不與孩子在叛逆行為上爭辯。
你理解了叛逆的動機和本質,就絕不會真被氣死,只是在配合促進孩子成長,給孩子成長的時間。
第三,事實上,孩子叛逆行為爆發那一刻,其實你什么都做不了。
什么安慰、講道理、打壓他、陪伴他、深呼吸都無濟于事,你要做的就是等這一切過去。
真正起效的地方是日常,而非叛逆爆發期。
我剛說了,一切叛逆都在“索愛”,因為他們就是不甘心啊,所以你要去給。
不再自身難保的你,要把他當做“教他學走路時的年齡段”——什么耐心、鼓勵、肯定、呵護、親密都不在話下。
這對你絕對是個挑戰!當然,也是機會,青春期的叛逆是孩子給你最后的機會。
日常給到了,孩子對你就有了真實依戀,你們就真實在一起了,孩子才可以與你內心分離,從而獨立。
這是個自然發展的過程,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叛逆。
最后,你一定會問我日常具體該做些什么,對不起我不知道具體做法。但我建議你再從頭仔細閱讀這篇文章。
因為一千對親子關系就有一千種具體做法,你知道并理解了方向,若還是不知道該咋做,我斷定,孩子叛逆的還不夠,或者你的獨立思考的能力已經受損。
此時,你就需要專業協助,如同你教孩子一點點學會走路。
關于文章:冰千里,知名心理咨詢師,心理學作家,一個孤獨的心靈探索者,著有《解鎖親密關系》,新書《親密而獨立》全網熱銷中,愿你活出邊界、活出自我。
個人公眾號:冰千里(bingqianli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