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6月25日,我使用《新方略》已經兩個月了,成績有了較大的提高?,F在對上個月的教學情況再次梳理。我將從《口袋本》、《新方略》、語法、習題、作文和學科生態這六個方面來說說我做出的努力。
一、《口袋本》背單詞
口袋本插圖、單詞內頁插圖
到目前為止,學生們已經根據艾賓浩斯曲線以每天一頁的進度,背完了高考??荚~匯(58-60單元)、構詞法(44-57單元)、以及外貌特征、性格與行為特征、興趣與愛好(前3個單元)。
我對學生的要求是:
- 見英識漢;
- 熟詞記生義、生詞記基本義;
- 短語當作考點記;
- 每天必須過完艾賓浩斯的規定量。
艾賓浩斯規定的單詞量可不小,每天需要提問100個詞左右。但由于前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又是短階段內科學滾動,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完成。到目前為止,在兩個班內我只發現一位女生因為中途懈怠而導致崩盤,其他同學的出錯率都維持在四五個到十幾個之間,屬于可以接受的范疇。
但《口袋書》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一個明顯的瑕疵:它并沒有體現對提問環節的設計。整本書雖然方便攜帶、重點突出,但詞匯和其漢語釋義之間并沒有一個清晰的界線,單詞附帶的短語及釋義更是粗暴地連在一起。學生在互相提問時無法完全遮擋住釋義,這就給學生的出錯率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特別建議維克多在設計新版《口袋書》時加入提問功能:
- 讓英漢界線分明:左邊是英語詞匯、右邊是詞性和漢語釋義;
- 添加雙色蒙板:可以方便地遮蓋英語、漢語或任何有必要識記的考點。
二、《新方略》的使用
雖然沒有直接的數據證明,但我還是認為讓學生先識記高考常用詞匯是明智之舉。在學習這些詞匯時,我充分發動了學生,讓他們在課堂上逐詞學習。學生們很享受這個過程,他們有的聲情并茂、有的制作了精美的PPT、甚至還有一位同學全程手繪。盡管這樣很耗時——進程慢到我私下心慌意亂——但我仍然堅持了下來。事實表明,只要學生激情高,他們的吸收率是有保障的。
這樣做的代價是進度嚴重拖慢,學生們背誦單詞的進度遠超學習進度。月考之后,我不得不調整了策略:
- 構詞法部分我收回了授課權,購買了《趙鐵夫講單詞全集》,邊學習構詞法邊給學生講解;
- 沒有再出課堂小測,把重心放在了講解《新方略》教材上。
這就導致了一個潛在的漏洞:學生到底有沒有把《新方略》的內容掌握住?
三、語法的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總會發現,學生在語法方面呈現兩個鮮明的特點:
- 核心語法點反復出錯;
- 掌握的語法點碎片化嚴重,完全不能形成體系。
這兩個特點是如此的粘稠,以致于每次感受到它們的時候我都會陷入無力。然而最近,我似乎摸著門道了。
1. 核心語法點反復出錯
你肯定像我一樣有過這樣的苦惱:向學生介紹重要語法時,總是言無不盡掏心掏肺;學生也求知若渴竭盡全力。
——懂了沒?
——懂了!
再布置幾道練習題,學生也做得挺好??蛇^個十天半個月做同類題目時,仍然出錯率很高;老師氣急敗壞:不是剛講過嗎?。繉W生面面相覷不敢吱聲,卻是一點印象都沒了。老師百思不得其解:問題出在哪兒了?
直到最近年級讓課任老師組建幫扶小組,我看到小組成員整理的錯題后,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如圖
如上圖所示,相當一部分學生糾錯時,所附的解釋只是就題論題,貌似沒錯,卻不深入,實際上仍然沒有明白問題所在。比如
這就牽涉到了一個終極問題:為什么同樣是學習,別人一學就會,我卻百學成渣?
答案就在于沒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根據思維黃金圈理論,思維分三個層面,由外而內依次為:
- what
- how
- why
如果把這三個層面比作大樹的話,那么why是樹根,how是樹干,what是樹葉;樹葉無數、樹干有限、樹根卻只有一個。學習效率低的同學很明顯只看到了問題的what層面,所以老師講哪道題他會哪道,不講就不會,遷移能力幾乎為零;再加上這些同學又兼具另外一個特點,多半都懶得復習錯題,所以就算有了原題也忘得差不多了,考試自然出不了成績。
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后,我非常嚴格地讓幫扶同學深刻糾錯,不僅要糾知識點,而且還要糾當時為什么出錯。這樣就倒逼他們的思考從what層面向how和why層面轉移,間接實現了從“認知”到“原認知”的目標。
結果表明,但凡認真跟著我這樣糾錯的同學,大都進步飛快。
2. 語法點碎片不成體系
以往講語法,大多有三個套路:
- 是根據教材分步講解某個語法系統的某一部分;
- 根據習題就題講題,有必要時深挖;
- 專題講解。
我們發現,前兩個套路都是碎片式的,沒有框架,學生在學習時會產生對未知事物難以掌控的感覺;而第三個套路雖成體系,給學生帶來很強的掌控感,卻不宜集中講解,否則學生吸收率太低;若把各專題分開講解,時間隔得太久,學生又把上一專題忘記了。
而且還有一個問題:老師講解時大都是板書+講解或課件/教材+講解的形式,那么學生的筆記、學生的吸收率仍成問題。一旦學生產生遺忘,則老師又得重講一遍。重講的時候,學生的框架感又模糊了!
所以我們需要既有框架又呈碎片、既能保證精確又方便隨時回顧的一個體系。
我決定在今年暑假錄一個系列微課教程,輔以我給他們繪制的語法思維導圖。平時看導圖,有問題回家看教程,看不明白回來問老師。應該能解決大部分的問題。
四、練習題的處理方式
由于想通了認知和原認知以及黃金思維圈,所以練習題的處理方式也有調整:
- 從以前“老師講解”調整為“學生講解”;
- 從以前“老師提問”調整為“學生提問”。
學生講解符合“以教為學”的學習之道;學生提問允許以“學生的思維考學生”,減少老師出現認知填補的可能。
這種以生制生的方式很有效,學生積極性也高。但在操作層面上并不輕松:
- 老師需要時刻關注學生講解是否到位,隨時補充糾正;
- 同樣耗時較長,需要有意識地培訓。
五、寫作的訓練
寫作一直是我們的弱項,原因很慚愧,就是我懶:
- 性格所致,我本身批改作業比其他老師慢;
- 作業太多,每天150份,按每份一分鐘計算,逐一批改至少要兩個多小時;
- 這每天的兩個多小時我寧愿多鉆研其他的方法來改善問題。
那我這個懶人的解決辦法是什么呢?
- 十句話;
- 微作文;
- 批改網。
“十句話”并不是真的只有十句,而是一個動態的、可擴充可替換的佳句庫。我先給出寫作常用的十個句式或語法點作為基礎句庫,學生必須熟記、寫作時必須恰當地套用三句以上,以保證作文中的佳句問題。
“微作文”是每周訓練必寫。學生每周的限時訓練時間有限,往往是兩節課加上一個課間,滿打滿算一個半小時。寫作文的話少了10分鐘,不寫的話時間又稍有充裕。所以我規定作文必寫,但只寫三句,最有把握寫好、寫得最精彩的三句。為了方便我批改、同時增強他們的佳句意識,我要求學生提交時必須在所用句式下面劃線,同時注明是什么用法。
“批改網”是董菊紅老師邀請我試用的一個電子平臺。我建立一個QQ群,在批改網上發布命題作文,設置好參數,學生在QQ群里可以直接寫作。寫完之后后臺強大的語料庫會立刻比對并判分,錯誤和建議不等可見。這就符合學習之道的“即時反饋”原則,非常方便。
然而,這三個做法理論上沒有瑕疵,但卻在操作上出現了問題:
- 十句話盡管反復強調,但仍有大量學生偷懶不背,考場作文仍是小初水平;
- 微作文本打算每周必寫,但學生講課的環節用時過長,進度滯后,很多時候連排課都被用來趕課了;
- 批改網方便是方便,但卻有部分學生上網拷貝,蒙混過關,還有部分學生根本沒提交,回來我也沒有落實。
于是在上次的月考中盡管進步很大,作文的問題卻反應了出來:
- 十句話臨陣磨槍導致生搬硬套;
- 16班卷面極差導致平均分落后2分;
- 學生沒有讀者意識。
我在最近十天進一步調整策略:
- 15班抽出十余位,16班全班練字,兩天一張,學生達標后隨時結束,扭轉態度;
- 把《新方略》中的譯句練習二次拔高,改為當堂的“表達升級”,用背誦的十句話來升級句子。
至于效果如何,等期末成績出來再說。
結束。希望對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