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丁與木匠》
(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
這本書雖然聚焦于育兒問題,卻并非育兒指南,而是通過講解最新的科學研究結果,帶你從更高的觀點看待“人生”和“育兒”。
書里的核心觀點非常顛覆:
家長對孩子做了什么,其實沒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家長是什么樣的人、和孩子是什么關系,以及給孩子提供了什么環境。
從中挑出9個結論,和大家分享:
1. 家長與孩子,是一種關系,而不是一個操作。做家長,不是當木匠去雕刻作品,而應是園丁,提供好環境,讓孩子自己生長。
2. 孩子大腦的發育,會經歷變化。6歲前,孩子大腦的特點是“混亂”,適合無目的的自主探索;6歲后,孩子的注意力變得可控,開始能專注于學習某一個知識;而進入青春期后,孩子的大腦會再次變得混亂,做出各種出格的舉動。
3. 童年真正的價值,在于混亂。混亂是一種演化策略,讓孩子能發展各種個性,來應對未來多變的環境。因為未來的環境不可預測,所以孩子將來幸福不幸福、成功不成功,要看他的性格和所遇到的環境是否匹配,這不是家長能決定的。
4. 養育的重點,不是讓孩子學會某一項技能,而是學會面對未來的不確定。父母應該做的,是提供多方探索、體驗豐富的環境,讓孩子適應未來的多變;而不是執著于過早的收獲,比如今天背了多少唐詩。
5. 研究發現,孩子會主動模仿他人,尤其是關系親近、與他相似的人。所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而且,父母與孩子的關系越好,孩子就越愿意模仿他們。
6. 孩子會通過觀察,對父母的行為做出自己的判斷:如果父母的行為是自然流露,他們就更傾向于模仿;相反,如果父母的行為是刻意引導,他們就不會模仿。所以,假模假樣地灌輸知識是沒用的。想讓孩子聽話,首先看看你跟他的關系好不好,其次問問自己有沒有這樣去做。
7. 玩,是必不可少的成長環節。不但能促進學習,更是最重要的學習方式。研究發現:不管是與同齡人打鬧,還是玩玩具,孩子大腦負責社交的區域,會釋放一種化學物質,提升大腦的可塑性。
8. 學會“假裝”,是孩子成長的關鍵。假裝游戲有兩個作用:① 設想事物的多種可能性,提升孩子的創造力;② 讓孩子理解別人的心理狀態,變得包容和善解人意。這個關鍵窗口期,是在18個月到5歲這個階段。
9. 在教育中,家長應當是“腳手架”,引導孩子自主搭建知識大廈。刻意地教導,反而容易讓孩子只吸收、模仿,而不去探索和創造。對于一般家長來說:不過多干預,可能就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