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是甘肅行系列的收尾。
今兒個無論寫出多少廢話來也不再續寫。再不換主題自己都有些膩歪了,哼~~~。人就是這么喜新厭舊。
到了張掖之后,當地人自豪的告訴我,張掖有西北小上海之稱。以前,有許多上海來的知青下鄉到了這西部小城,因此這座城市就比臨近的城市更多了一份時尚的色彩,街道和人們的穿著看起來也比武威要時髦一些。上面這張街景應該說是我們生活在都市的人非常常見的景象,甚至“時尚”的有些乏味。這樣的千城一面,讓人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卻沒有什么陌生感,一樣的街道,一樣的店鋪,一樣的紅男綠女。人們因為喜新厭舊而拆掉舊房子蓋起了嶄新的樓房,卻因為這樣的現象過于的普遍和相似,又陷入到新的喜新厭舊中。
什么是現代化?什么是現代生活?什么,又是現代主義?
在我抵達甘肅,飛機還在下降的過程中,透過舷窗凝視那一望無際的昏黃和蒼涼,有幾個建筑物讓我至今難忘。可惜我沒有及時為這一幕拍照,只能去網上找了類似的圖片。
在茫茫戈壁中,零零星星的會有些積木一樣的方塊。那應該是村民的房子。在房子不遠處會出現幾個圓圈狀的建筑,圓圈的一端還有一小截高起來的墻。當時我很好奇這是什么東西,腦子里出現的一個猜測是墓地。后來我在向導楊超那里得到了證實,果然,那些大大小小的圈圈是埋了數代人的墳。上面照片里的那個圓圈未必是墓地,因為它相對房子來說有點大,我只能拿它來勉強示意一下。
活人住在方塊里,死人住在圓圈中。
我們去到雪師的老家,那些無論是土坯還是磚壘的院子都是方方正正的結構。千年了,這個造型基本沒啥變化。楊超跟我說,因為武威歷史上是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所以本地流傳著很多種喪葬習俗,所以墳墓的樣子也不盡相同。我在飛機上看到的那種只是其中一類,大多數還是那種一個個土堆的經典樣式。不過我想,無論是皇帝老兒還是民間百姓,只要是土葬的墓地基本都是一個平面上看為圓形的結構。只有到了現代的火葬時代,人們才在死了以后給裝進與活著時住的火柴盒一樣形狀的方盒子里。
我大學是學的建筑學專業,從那時起就知道,方塊塊這個形狀可不一般,它是現代主義的標志,是現代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的經典樣式。我先用文字簡單羅列一下現代主義的發生和發展,后面再上圖以做補充。
現代主義之父保羅·塞尚,他的畫開始出現一塊塊的幾何形色塊,他將整個世界看做是幾何形狀的組合,畫面不再是被動的模仿具象的自然景觀,而是主動的將自然物抽象化,按照新的邏輯營造畫面。這一觀念影響到了布拉克和畢加索,他們聯合創造了立體派(也叫方塊主義),進一步將藝術創作的主動性發揮出來,景物在他們的作品中更加抽象而難以辨認。隨后,康定斯基、蒙德里安、馬列維奇這三位抽象主義的先驅徹底將畫面推向了抽象的極致,作品中已經完全看不出原本參照的對象是啥,點、線、面在畫面上自由的跳舞。這樣的思想進一步影響到了實用美術領域,柯布·西耶等一代建筑大師開始用鋼筋混凝結構和點線面組成的各種形式,去構建適合現代人生活需求的廉價住宅及合理的城市規劃。密斯·凡·德羅又將這樣的現代主義建筑樣式發展成了更加極簡的方盒子形的高樓大廈,國際主義由此產生。到了后現代主義,雖然人們開始反思之前的建筑風格過于千篇一律和枯燥乏味,創作出了一些列結構復雜千變萬化的建筑形式(如解構主義建筑),但是,這仍然無法改變一個事實——現代主義建筑改變了城市的天際線,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塞尚的創作已經明顯區別于同時代的印象派大師,更加追求畫面的結構和造型的幾何化,更加理性。
畢加索他們將塞尚的思想又繼續向前推進。
律師出身的康定斯基40歲之后決定改行當畫家,結果諸多驚世駭俗的抽象繪畫在他的筆下誕生。
在騰格里沙海中突然出現的這一組現代建筑與康定斯基的抽象畫遙相呼應。
極具代表性的蒙德里安的三原色方格子,不是一下子就冒出來的,是他先從自然景物寫生開始,一步一步的再將其抽象化,總結出萬物的變化規律,將那高度概括化的“象”從實物中“抽”出來。這張圖是蒙德里安將樹抽象化的六個步驟。
馬列維奇的抽象作品直接影響了后來的極少主義。他的作品你可能一上來不大能接受,不過要是理解了蒙德里安他們工作的意義,就很容易能接受這樣“費解”的作品。
柯布西耶的薩伏伊別墅是現代主義建筑的一座豐碑,是現代設計的經典之作。
現代主義建筑的先驅柯布西耶設計過好多經典的建筑,是我們建筑學專業的孩子必須要研究的一位大師。他在七八十年前創造出的城市規劃思想,一直還在深深的影響著現在規劃院里天天熬夜的設計師們。
密斯·凡·德羅的現代主義思想被帶到戰后的美國,發展成了國際主義建筑。如今咱們經常見到的高樓大廈、玻璃幕墻都是那個時候形成的樣式。
看膩了方盒子的人們開始把那些規整的圖形打破。雖然這事畢加索在幾十年前就用畫筆在畫布上干過,但是蓋房子可不是小事情,花那么多錢,還要解決諸多技術性問題,所以這種奇形怪狀的新潮建筑遲了立體派半個多世紀才多了起來。它不一定比方盒子建筑好用——會出現好多死角,造價也會成倍增加——但人們愿意為了這酷酷的造型買單,給單調的生活帶來些奇異和冒險。
當我發現周圍的生活中充滿了各種方塊塊的形狀——住在方盒子里,用的方形桌子,電腦也是長方形,手指敲擊的鍵盤更是整齊如樓房排列的方格子——不禁生出這樣的兩個問題:自然界中存在非人為的方形嗎?我們中國的老祖宗是怎么設計自己的生活的?
對于第一個問題,我曾經仔細尋找過,發現除了一些微觀狀態下觀察到的晶體外,自然界中幾乎找不到方方正正的東西。換句話說,一個方形幾乎就可以代表人類文明的存在。在電影《2001太空漫游》中就有這樣的一段經典鏡頭——一群象征原始的猿猴與一個象征工業文明的方形突兀的并置在一個畫面中。
對于第二個問題,我的發現既讓人自豪又讓人遺憾。我們老祖宗做的城市規劃、木結構房屋設計、墓地的規整結構,都在說明曾經輝煌燦爛的華夏文明所創造出的種種精彩文化,無不是當時世界最為先進的一套體系。我們的先人沒有經過古典主義、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的迭代發展,而是無論從民間百姓到貴族精英,早就成熟的運用著各種幾何形狀創造出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只是基于各種歷史原因,我們在工業化的過程中落后了,西方的文化大舉進入我們的生活中,反而在某個階段和某些人心中認為那些方啊圓啊的組合是老外的發明,是高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存在。
這也可以理解,當我們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將原本單純的幾何形狀賦予了太多象征意義,想象力的翅膀就被禁錮起來,無法活學活用,與時俱進,完成超越。而把深奧問題表面化就是當代國人面對的另一個尷尬局面。我在搜索上面那張沙漠墓地的圖像時,偶然發現就在騰格里沙漠的另一個角落出現了這樣的一個景象:
這樣的一種設計說不出來是西方的思想還是東方的文化。太極八卦在古人的生活中確實是得到了普遍運用,但這種陰陽相生相克,八卦、星宿、五行之類的學說和思想是融化在很多生活的細節中,而不會這么簡單的表面化、圖像化和美術化。西方的園林設計和城市規劃確實將功能與形式的統一發揮到一個極致,那些乍看起來形式感很強的圖形,但其實是包涵很多設計上、功能上的考慮,絕不僅僅是為了形式而形式。所以,我想這也許是當今我們還不能稱之為一個現代化國家的內在原因,一個跟人的觀念、教育,以及對文化理解與傳承有關的根本性問題。
喜新厭舊是可以理解的,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本就是一個推陳出新的過程。天行健,咱們也別過于保守和固執。但為了更新而更新的不求甚解,遇事行功利主義、形式主義之道,那就不光是貽笑大方那么輕松,而是有違自強不息之本有德行。
那究竟該怎么回答之前的那個問題:什么是現代主義和現代化?
還是不回答了吧,光說不練一點都不酷,一個字: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