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重新看了一遍《肖申克的救贖》,這是第三次。第一次看是十年前上大學時英語課上看的,當時只記得被主人公Andy的聰明智慧所深深折服。而第三次再看,我還看到了另外一個今天的人同樣遇到的問題--我們最初恨之入骨的東西,當時間足夠久了,就會對它產生依賴。他們在監獄里呆了四、五十年,早已習慣這里的一切,生活習慣,作息規律、思維方式等。而終于等到重獲自由的那一天,他們因為早已脫離了正常的社會生活,卻害怕踏出這個牢籠,害怕接觸這個早已不是原來自己認識的社會。
監獄,囚禁的不僅僅的囚犯的人身自由,同時也讓他們的思維方式永遠地停在了這里。重獲自由對他們來說不是幸福,而是災難。監獄的高墻早已讓他們從內到外完全與社會隔離了。在監獄里面,他們心里反倒是感到安全的,而踏出這里,外面的一切都是未知,充滿了恐懼。圖書管理員Brooks 最終因為無法適應外面的世界而選擇了自殺。
因為缺乏安全感,他們真的被困在了永恒的當下。他們被思維的枷鎖困住了。
而要從此束縛中掙脫,唯一的方法就是融入這個社會,與他人去合作。當自己真正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才是擺脫自我設限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