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非首發,首發平臺公眾號, ID:司南慢花園,文責自負。
《和女兒一起長大》,是“新寫實”作家池莉近些年出版的一本新書,寫的是她女兒呂亦池的成長經歷,從上幼兒園到碩士畢業。
雖然池莉在這本書中一再強調自家孩子并非天賦型選手,重要的考試都以“過了”為目標,但字里行間我們能看到孩子的優秀如同四射的光芒,亦能感受到母親那抑制不住的驕傲與喜悅。我稱之為“最凡爾賽的一本書”,因為明顯的,都是作者的炫耀嘛。
她說:“從孩子十五歲決意報考英國高中,一直讀到碩士畢業,我都沒有檢查過一回她的作業:我好輕松!還有什么比輕松做媽媽更幸福?!”
她說:“我的孩子,在她生命的每一個階段,都及時地讓我獲得了很大的滿足。作為一個做母親的女人,我還需要什么?夠了!”
池莉當然是有資格這么說的。因為呂亦池長成了我們很多人心目中的“好女兒”模樣。這不僅僅指她學業優秀——這方面當然是優秀的,能獨立申請并考進英國高中C.C中學;后來又以優異成績獲得五所世界頂級大學的面試通知,并被四所大學同時錄用;從英國倫敦大學UCL畢業后,又考上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ES的研究生——更重要的是:
她獨立又自律。從15歲開始負笈英倫,留學八年,都是一人去一人回,一個人把在國外的生活學習安排得妥貼不紊。而這期間,媽媽一次也沒有去過英國。這種獨立自理能力讓人驚嘆。而其實,尚在幼兒園時期,亦池身上的這種品質就凸顯了,面對自己想上的幼兒園,在爸爸媽媽一籌莫展的時候,她竟然提議去找幼兒園的人說一下,因為可以“就近入園”。后來,從中學到高中,再到出國留學,每一步都是她的獨立選擇。留學期間,功課繁重,她很快適應,且表現出色。與此同時,也沒忘了運動、徒步、瑜伽以及各種興趣愛好。
她自信又樂觀。小升初前夕,從沒上過培優班的她看上去只能被“搖號”了。然而她對媽媽說:“我為什么要被他們隨意搖到那些最差的中學去?我學習很好,表現也很好,我應該讀好學校啊!我也想讀好學校啊!”進入緊張的備考階段后,每天學習到深夜,卻還能保持松弛又幽默的狀態。進入高中后,母女倆反復分析得出結論:一般說來,亦池考上一個大學沒有問題,但是全國重點大學肯定很難。亦池卻充滿自信和向往地說:“可是媽媽,我覺得像我這樣的學生,應該有資格進入中國最好的大學,獲得最好的大學教育。”遠赴英倫,一人生活,媽媽擔心的是適應問題,她卻說,國際學校好,“什么膚色的人都有,那樣一定更好玩。”從小到大,她的每一步都走得堅定而樂觀。
她節儉又感恩。她有良好的金錢觀。不該花的不花,該花的一分也不省。小學時,一只文具盒能用好多年。她心疼媽媽寫稿不易,因為家里的主要經濟來源都是媽媽的稿費。因為機票貴,八年沒讓媽媽去英國看望過一次。然而,小小年紀卻把在校長家“打工”掙來的錢捐給了慈善。她懂得媽媽,理解媽媽,從不頂撞媽媽,反而總是安慰媽媽“讓我來”。媽媽還擔心怎么告知她已和爸爸離婚的事實,她卻四兩撥千斤地安慰媽媽。出版第一本翻譯著作后,她把書送給媽媽,扉頁上寫著:“送給從未離家出走的媽媽”,對媽媽多年獨自撫養自己表達深深的謝意。
她熱愛生活又不慕虛榮,也不貪圖捷徑。從小愛大自然,愛狗,愛文學,愛閱讀,動手能力強。骨子里熱愛中國文化,卻也吸收西方文化,會中式廚藝,也會做壽司和西點。留學幾年,學會了滑冰刀,踢踏舞,斯諾克球,籃球,羽毛球,室內壁球,游泳等,實在是把自己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出國之前,媽媽曾以人生的各種選擇來誘導,譬如拍電影,從場記開始到做導演,或者演戲,或者編劇,或者寫作,她的媽媽有這個資源,但是她不為所動,而是有自己的想法。最后她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學校,學了自己喜歡的經濟學。
用池莉的話來說,孩子很讓自己省心,從小到大,不上培優班、補習班,連作業都沒檢查過一次,就是玩。
但,玩才是最大的藝術。玩需要更多的勇氣和智慧。玩什么,怎么玩,恰恰是教育的內核。陪孩子玩,讓孩子玩,這背后就是愛。這是一場看上去毫不費心的教育,而實際上卻傾注了更多的心力。我絲毫不認為池莉如她自己說的那樣,是輕松的。這明明是一場不著痕跡的用力,隨時隨地都在詮釋著愛的本質——
愛的本質是陪伴。
因為孩子喜歡大自然,而“經常在清早六七點鐘就到了水果湖兒童公園。”“平常好天氣,我們都在戶外活動。我們在公園、在動物園、在長江邊、在湖畔,在草地山坡樹林。……沿著季節變化,我陪小亦池看螞蟻搬家,看蚯蚓鉆地,聽各種鳥兒鳴唱,聞各種花朵的芬芳。蜘蛛的故事,種子與苗芽的故事,風穿過建筑物的聲音,雨落在皮膚上的感覺,風的漫長旅行,清晨陽光的美景與黃昏落日的瑰麗,我都帶著小亦池一一領略。”除此之外,盡情地陪孩子玩,為孩子講故事和閱讀,和孩子一起看動畫片等。都是很容易做的事,但毋庸置疑,對于很多現代家庭來說都是奢侈。然而,在池莉的小家庭里,這一切都是日常。
“我們并沒有費什么力耗什么神,我們就是始終和孩子在一起。不離開她,自己去打麻將打牌,一玩玩一天;不把她丟在爺爺奶奶家,自己一出差一個月乃至幾個月;不離開她,據說是為了她的將來去做做不完的生意賺賺不完的錢;不離開她,據說是自己也必須有事業,去讀這個班那個班拿這種文憑那種文憑;尤其是媽媽,小孩子離不開媽媽,媽媽不離開孩子,任何理由都不是理由。就這樣,和她在一起,發現她的能力,驚嘆,表揚,鼓勵,開心。”這里列舉的幾條恰恰就是大部分家庭的模樣。自己沉迷于打牌、把孩子丟給祖輩帶、拼命賺錢而無暇顧及孩子、努力提升自己而忽略孩子……無論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孩子,都是借口,都還夠不上真正的“愛”。因為愛就是陪伴,最好的愛恰是最好的陪伴,陪她感悟生命,體驗生活,陪她滋養心靈,緩慢成長。
愛的本質是尊重。
不得不承認,大部分時候,我們認為的“好”和孩子認為的“好”有著天壤之別。而所謂“過來人”的意見,很多時候并不適用于孩子的人生。縱知如此,我們依然很難做到時時處處尊重孩子。
池莉做到了。還在孩子三歲時,關于上哪所幼兒園,她就先征求了孩子的意見。為了進那家幼兒園,孩子還發揮了她的主觀能動性,出了個好主意。后來,小學上育才,小升初考外校,初升高讀外校,以及出國決定、擇校等,每一步都是孩子自己的決定。作為媽媽,池莉是完全地支持,排除萬難地支持。
尊重孩子的每一個決定,也包括,留學八年,做媽媽的竟然從未去過英國——直到碩士畢業才向孩子“申請”去參加了她的畢業典禮。因為,“我孩子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她不同意我去英國,我就不去。她同意我去,我也還要看看她的情況是否合適。說到底,我對孩子的深愛,怎么才可以達到我想達到的深度呢?錢財物和經常看望,我以為都達不到,唯時時處處設身處地替她著想,才夠。”“什么是深愛,錢財物和經常看望都還不夠,抑制思念和擔憂,不去打擾,替她著想,才是。”
尊重孩子的決定,也尊重孩子的性格弱點。知兒莫若母,靜靜地陪伴并看見她的成長,自然心知她有哪方面的弱點。“她膽小,怕人,隱忍,死活都憋屈自己”,“對于小亦池的性格弱點,我必須溺愛。我的溺愛不是給錢,不是給零食吃,就是任何時候都維護她、信任她,盡可能為她營造更多的快樂輕松氣氛。”“我必須溺愛我孩子虛弱的地方,我必須以溺愛增強我孩子的軟肋。”正因此,“亦池的性格弱點,順利朝著有利的方向變化和進步著。”
在亦池四五歲時,她邀請了幼兒園的朋友來家里吃飯。很多人認為小孩子的話當不得真。但是池莉卻答應了。放下沒日沒夜的寫作,大清早起床,大肆采買,到鄰居家借桌椅板凳和餐具,消毒……從此“媽媽的飯非常非常好吃”美名盛傳。而這種大宴賓客幾乎從此就成為了她家的傳統,從幼兒園到小學,從初中到高中,從英國高中到英國大學,一直延續著,甚至后來還和同學們一直來家里看世界杯,看恐怖片,睡覺過夜。“其實坦白說,我烹調一般般……我只想聽從孩子的心愿,我只想要她快樂,以便她在快樂中逐漸戰勝自身的性格弱點。”
愛的本質是信任。
在強大的世俗面前,選擇永遠和孩子站在一邊,堅定地相信孩子,支持孩子。這是池莉自始至終都做到的。為什么會相信,當然不是盲信,而是因為已經有了充分的陪伴和充分的了解。
相信孩子,在小升初臨考前,她突然決定報考名校時,即使可能因此而錯過其他中學的錄取而失學,也依然堅定地和她站在一起,陪她找數學老師,去攻克難題,去奮戰。
相信孩子,在她上了高中后,因為想要在緊張的學習之余,能偶爾去學校琴房彈彈鋼琴,而和同樣喜歡音樂的同學一起,偷偷地敲掉了琴房的鎖,換了把新的,最后東窗事發,依然告訴孩子:“放心亦池,我不會傻到信任他們的,你們什么都沒有做錯。如果萬一暴露,誰讓你們死得難看,我一定讓他們加倍償還。”
相信孩子,孩子遠赴英國讀高中后,在電話里得知孩子恢復了松弛的狀態,周六日常常睡到下午一點,接電話時迷迷糊糊沒有清醒,心中頗為擔憂,因為英國的高中就已經進入了高考過程,然而,依然相信孩子,而不是去一味地嘮叨和叮囑。
相信孩子,相信她在每一個人生重要關口的選擇。
愛的本質是兜底。
在人生最初,問及想要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做父母的,恐怕百分百的回答都是健康快樂。健康快樂就像是人生的兜底。然而,雖是兜底,卻很難。因為,我們常常是走著走著就忘了初衷。
池莉作為一個母親,始終奉行著快樂教育。她說,“我是一個母親,我天生的使命就是護犢子。……我就是要我孩子快樂、健康和幸福……如果我孩子長大了真的去做廚師,或者就是一個普通的勞動者,只要她自己感到快樂、健康和幸福,那就很好。……我要把撲面而來的這只‘教育’老虎打回去。”
十歲之前,實行“9點半就寢主義”,十歲以后,夜晚最遲10點就寢。“必須!亦池特別喜歡睡覺……沒有比孩子身體健康更重要的作業!”為此,池莉經常為孩子打掩護,以至于后來被副校長約談。“我絕對不甘心放棄我孩子的健康、快樂和幸福。且不說大道理,我就是舍不得。我自己養了一個孩子,她為人一場,一條性命來人間走一遭,為啥要吃這般苦?!每天乃至十幾年,都在寫作業,別無生趣,早早變得近視,戴副厚眼鏡,弓腰駝背,表情僵硬,一臉菜色。我舍不得!”
在大考前夜,和多數家長不同,池莉與女兒進行了一番兜底的談話:“有什么了不起的呢?和媽媽一起開餐館去!你知道不知道你又多么能干?你五歲學琴,十二歲就考到了九級;兩三歲自學畫畫,八歲就獲得了文化部一項比賽的大獎。你七歲會炒雞蛋。八歲會養狗。九歲以后會洗衣服,十歲開始電腦手機之類家電上手就會。家里的音響、電腦、門鎖甚至馬桶,許多次故障不都是你鼓搗好的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就你現在這水平和能力,彈鋼琴,教鋼琴,做網絡,畫動漫,軟件設計,服裝設計,室內設計,那樣不行?再不濟,咱喜歡動物,咱學獸醫,咱一定會做得很好。”這番兜底,真正叫人心安,又勇往直前!
愛的本質,說到底是愛本身。
在書里,池莉引用了自己當年寫在《怎么愛你也不夠里》的一段話:
“我給女兒生命,只是一種偶然,女兒不用感謝。我希望的是,女兒能夠慢慢明白,我倒是深深感謝她給了我另一種生活。我對孩子沒有任何要求。如果孩子的盛開需要肥沃的土壤,我情愿腐朽在她的根下。”
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