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越簡單越快樂?
因為過多的選擇,容易使人注意力分散,幸福感降低。把自己從外物中解放出來,才能培養豐碩的內心。
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曾經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
在研究中,他將孩子隨機分成兩組畫畫。第一組孩子可以從3支畫筆中選1支,第二組則可以從24支中選1支。結果第2組的孩子的作品要比第一組孩子畫的糟糕得多。
隨后,研究者們讓孩子們從中選一支自己最喜歡的筆,接著再試著說服孩子們放棄這支筆選擇另一樣禮物,結果第二組的孩子更容易放棄他們所選擇的筆。
面對的選擇太多,容易分散人的注意力,使人難以專注于自己的目標上,亂了方寸,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得到了也不會那么珍惜。
怎樣做到簡單快樂?
少即是多,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
曾經雜志和電視上很盛行收納術,把堆到滿出來的東西仔細地分類、整理、收納,這樣看似把屋子收拾整齊了,騰出了一些空間,但是當你看看堆在角落或藏在衣柜里的那些早已想不起是什么的東西時,又會開始心煩意亂。原來,我們的生活總是在不停地做加法。我們這個也想要,那個也想要,無窮無盡的物欲使得我們背負了太多“讓自己混亂的東西”。我們的生活需要做減法。
日本 一位女作家寫過一本名為《斷舍離》的書,紅極一時。這位女作家稱自己為“雜物管理咨詢師”,她的工作是建議、協助客戶重新審視堆滿了整個住所的物品,通過重新考慮自己與物品之間的關系,扔掉對如今的自己已然“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東西。最后,住所收拾干凈了,客戶也能順便與自己內心中的垃圾說再見了。幫助人們清理住所及內心的沒用的破爛兒和垃圾,為在這些破爛兒中苦苦掙扎、煩惱不已的人們做咨詢。她提倡采取“斷舍離”的行為給生活做減法,讓自己更快樂。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舍棄家里到處泛濫的破爛兒。
通過不斷重復“斷”和“舍”,最后“離”的狀態: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間。
請相信,簡單快樂是可以實現的。
近年越來越多的人在實踐極簡主義生活,并從中獲得快樂。
臺灣作家舒國治,至今租房,家里甚至沒有冷氣和電視機。這在一般人看來是在是頗為寒酸,但卻是舒國治幸福生活的基礎。他白天在高檔酒店里和朋友喝著昂貴的葡萄酒,晚上在干凈的房間里美美地入睡。沒有多余的東西打擾。走路、吃飯、喝茶,實在是愜意。
德國女建筑師伊娃?瑪利亞?斯特德爾在東柏林的家里所有的擺設只有一張白色床鋪和一盞黃色的落地燈。除此之外,再無他物。伊娃既不是某些東方宗教的信徒,也不是節儉的苦行僧。她只是一個極簡主義風格的設計師,并將這種極簡主義的審美觀變成了她的生活信仰。 沒有多余的擺設,將生活用品精簡到最少。伊娃說,“這種極度削減的方式,使人更容易將注意力集中在房間里那些為數不多的物件上。這種環境令人心緒平靜,也使你的感官更敏銳。”這便是極簡主義者的基本信仰。
同樣信奉極簡主義的還有我們偉大的喬布斯先生。據說,喬布斯生前擁有的物品非常少,除了一年四季穿的黑色上衣,就只有一套昂貴的音響設備。喬布斯同樣也是個禪宗信徒,物品的削減,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心靈的干凈。沒有雜物,沒有雜念,于是便有了至美的境界。蘋果簡約時尚的產品風格和企業文化,和喬布斯的理念是分不開的。可以這么說,正因為喬布斯的簡約,才能有蘋果的風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