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童年(6.7歲-12.13歲)
? ? ? ? ? ? ? ? ? ? ? ? ? ——Shaniade
你上學了,學會了很多知識,
那么多東西你輕松地記,
背誦、組織、系統與巧妙編織。
你開始深沉思考,物質有守恒之美,
胖矮與高瘦的容器可以盛下同樣的水,
你喜歡上推理,演繹與歸納之類,
從每一個到所有,從宏觀到細微,
日新月異也描繪不盡你成長的思維。
你用空間位置判斷你和他人眼中的世界,
可我知道,你將擁有正確認知的視野,
八歲的你正處于一個轉折的關鍵。
你不再急于品嘗棉花糖,
你懂得甜蜜需要等待與醞釀,
你心中的規則一天天變強,
你明白一個好人也會偶爾犯錯,
重要的是好壞標準有動機和意向。
你劃開友誼的小船,
從玩伴到朋友的轉變,
你是孩子王,整天都很忙,
我知道那是因為——
你熱情、善良、獨立又有主見。
你長大了,
有了自己的思想、心事和秘密,
你希望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
可是寶貝啊,
媽媽要做你的安全基地,
你遠航吧,
累了,別忘了,回家休息。
新父母需要了解的兒童心理學
? ? ? ? ? ? ? ? <童年篇>
一、童年期的認知發展
復誦策略,組織策略,系統化策略,巧妙加工策略。
二、童年期思維的發展
1、童年期思維的本質特征:
(1)依賴具體內容的邏輯思維
(2)從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9-10歲是轉折期。
(3)概括能力、詞語概念、推理能力(演繹、歸納、類比)
2、掌握守恒
八歲是脫自我中心化的轉折時期。
三、童年期自我意識的發展
1、自我評價:
其高低依賴于社會支持和情感因素,評價內容包括多個方面,與學業、同伴、自信心有密切關系。
2、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主要體現在“延遲滿足”,這與兒童的認知策略、榜樣、家庭教育密切相關。
*如何提高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學會等待
1、兒童如果能將注意力從獎品上移開去做其他感興趣的事情,將是兒童的等待變得輕松容易。
2、如果在他面前有一個榜樣,他選擇延遲得到更大的滿足,而不是選擇即時得到微小的滿足,前一種榜樣的觀察者多傾向于等待。
3、如果父母注重培養兒童獨立,是自主、寬松、民主的教育類型,可使兒童容易抗拒誘惑,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四、兒童的道德發展
第一階段:前道德階段(4-5歲)
屬于道德判斷之前的階段,兒童只能直接接受行為的結果。
第二階段:他律道德階段(4.5-8.9歲)
兒童認為規則規范是由權威人物制定的,不能改變必須嚴格遵守,對行為好壞的評定只根據后果,而不是根據行為者的動機。
第三階段:自律道德階段(8.9歲以后)
兒童的道德判斷,其自己的主觀價值標準所支配,外在的道德標準內化于己。
1、認識到規則具有相對性是可以改變的,可以按照多數人的意愿進行修改。
2、對行為好壞的判斷依據著重于主觀動機或意圖,而不只是結果。
五、同伴交往中兒童的人際特點:
1、受歡迎的兒童:學習好、有主見、獨立活動能力強、熱情、樂于助人、善于交往、易于合作。
2、不受歡迎的兒童:有攻擊性、不友好、不尊重同伴、缺乏合作精神、出一些餿主意、惡作劇。
3、受忽視的兒童:退縮、安靜、依賴、順從、既不為同伴喜歡,也不被同伴討厭。
*童年期友誼的發展
第一階段(3到5歲):短期游戲伙伴。
尚未形成友誼概念,認為和自己一起玩兒的就是好朋友。
第二階段(6到9歲):單向幫助關系
朋友的活動行為與自己一致或對自己有幫助,否則就不是朋友。
第三階段(9到12歲):雙向幫助關系
相互性,雙向幫助,有功利性特點,被稱為“順利時的合作”,但不能“共患難”。
第四階段(約十二歲以后):親密而又相對持久的共享關系。
信任忠誠,分享幫助,興趣一致,相互傾聽。共同解決問題和困難,有一定的獨立性和排他性。
六、家庭人際關系對童年期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
親子關系發展變化
1、直接交往時間明顯減少
2、父母教養關注重點的轉移
3、父母對兒童控制和兒童自主管理的消長變化:
6歲前由父母控制為主,6到12歲是共同控制,12歲以后主要是由兒童自己控制。
兒童人際交往的發展變化趨勢
兒童與父母的交往隨年齡增長而下降,與同齡伙伴的交往隨年齡增長而快速上升,與教師的交往在小學中年級以前隨年齡的增長而上升,之后一直維持在交往比例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