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1萬元學習各種網絡付費課程以后,我的經驗總結

這兩天我算了算賬,去年花在網絡上付費課程的錢總共是1萬多。

我去年購買了二十多個付費的網絡課程、音頻、專欄等等,最貴的是幾千元的心理咨詢師大咖的網絡系列課,大部分是一百到五百元這個范圍內的課程,包括心理、理財、寫作、英語、ppt制作等等各個方面。

這只是算進了成系列的課程,單次的免費或者付費的小課,已經無從統計,想來也得報名了好幾十節吧。

買了這么多課程,我卻不是每一節課都認真學習了,仔細想想投資回報率確實有高有低,差別太大了。

有些課程,我每一節都認真參加了并且做了詳細筆記,收獲頗豐;有的課,我聽過一兩節之后就再也沒打開過,想起花出去的錢真是肉疼。

都說2016年是知識付費元年,不知道你們都花了多少錢?學到了多少東西?是否和我一樣浪費過、心疼過?

現在我把自己網絡學習的教訓和經驗總結一下,給未來選擇網絡課程一個指導,也算對得起花出去的錢了。

一、能避免就避免的坑

1、不要購買還沒有敲定內容的課程。

2016年初我報名了一個系列課程,在宣傳報名的時候,這個課程的每節課程具體內容還沒有確定下來,只是說會邀請哪些大咖來講課,每個大咖的講課主題是什么。

后來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因為機構沒有提前和這些大咖敲定講課的具體內容,每個大咖講課風格不同,難度不同,態度不同,所以講課水平差距很大,有些真的只是草草應付,體驗很差。

更過分的是,這個課程沒有和學員商量就換了其中幾個老師,有些宣傳了的老師并沒有出現,換成了別人。作為學員真是煩不勝煩,只好在心里默默地想:以后這家機構出的課程一概無視。

知識付費這波潮流來得太兇狠,各個機構都搶著趕上,有些剛有個概念就先收費賣課了。這種沒有敲定具體講課內容的課程,很難保證課程的質量,所以付錢要謹慎。

2、盡量不要購買自己不了解的老師的課程。

每個課程宣傳的時候,肯定都會把講師宣傳得神乎其神,總是一長串的名頭,非常厲害的樣子。但是我們要掏出真金白銀的人,一定不能先被這串名號晃到眼。

買課程的時候,最好對老師有一定的了解,比如自己一直喜歡并關注的作者等等,這樣學習課程會更有動力,也更容易融入課程氣氛。

如果不了解老師,但課程內容吸引人,一定要想辦法先了解一下,比如聽一下這個老師的免費公開課,是不是個我喜歡的人?如果聽完免費課很討厭這個老師,那他的收費課也就不用報了。

我報名的某個課程,講師是業界大拿,但普通話太不標準,每節課我都很努力,但是吸收的內容仍然有限,這就是前期對這個老師了解還不足的后果。

3、盡量避免同時學習多門課程。

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網絡上好課雖多,我們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同時報名的課程太多,就必然有些學不了。哪怕時間安排合理,也很難把每一門課程都認真消化。

雖然有些課程可以無限回聽,但是你能確定以后你會有動力把之前的課都補上?畢竟以后我們很可能又報名新課程了啊。

學習是為了改變自己,存在網絡上、電腦上、網盤上,但是沒被認真學的課程,仍然不屬于自己。

4、對網絡單次課程不要抱太多的期待。

只有一次的單次課程,不管收費的還是免費的,畢竟只是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很難把一個問題講透徹,所以對這種課程最好放低期待。

期待低了,如果能有一兩點所得,就會很高興。不要指望這樣的單次課程幫助自己解決系統性的大問題。

二、我推薦的課程選擇方法

1、找到自己的剛需,只為自己的剛需消費。

去年我購買后打開率最低的課,是一門古典音樂課程。當時為什么買呢?為了顯示自己的“品位”嘛。

可是學習古典音樂,變得“有品位”、“有談資”,對于目前的我并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聽了一點之后,我就慢慢地把這門課忘記了。

只有“剛需”,才能夠讓人有動力堅持下來。真的想學什么東西,一定要先想辦法把它變成自己的“剛需”,給它賦予一個讓自己無法拒絕的偉大意義。

如果不是自己的“剛需”,遇到一個小小的瓶頸就會讓人很快放棄。

2、購買適合自己水平的課程。

買課程之前,一定要看清楚課程針對的對象,是小白,還是有一定經驗的從業者?

課程內容對自己來說太深或者太淺都不好。如果課程內容太淺,只是介紹基本理論,自己已經有一定經驗的話,報這種課程就是浪費錢。如果課程太有深度,一直聽不明白會讓人很快放棄。

我網絡學習中最尷尬的一次是這樣的:這個課程是一個小白課程,我報名是想要了解基本概念來著,但是在報名之后開課之前的時間里,我剛好自己學習了相關的一些知識,于是這個課程變得不適合我了,就此浪費。

所以啊,能自己快速學到的東西,就不用報班了。

3、推薦報名能夠促進行動的課程。

我們學習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讓自己產生改變啊。

所以,一門好的課程常常不只是教知識,而且常常是一個社群,會布置作業,有點評,有獎懲。課程結束之后,不只獲得了知識,還已經開始行動起來了,物超所值。

4、盡量選擇可以與老師溝通的課程。

有些課程是老師在線直播,有些課程是錄播。如果可以,盡量選擇可以和老師交流溝通、向老師提問的課程。

選擇這種課程,既可以帶著問題去聽課,提高聽課效率,又會督促自己盡量聽直播課以獲得向老師提問的機會,不會淪落到課程只保存在電腦里但從沒打開看過的境地。

5、優先選擇已經舉辦多期,經過迭代的課程。

這個不用太多解釋了,能舉辦多期,說明課程受到認可,經過一次次改進迭代,課程內容會更加優化,如果能選擇,還是要優先選擇這樣的課程。

今年已經過去了小半年了,我今年在網絡課程選擇上就謹慎了很多。

剛有網絡付費課程出現的時候,我非常焦慮,總覺得這也該學那也該學,不學就跟不上時代了。

然而匆匆忙忙報名了很多課程之后,我終于明白了對自己最重要的不是上課,而是真正去實踐。

人可以同時花很多錢報很多課,但是實踐的時間只能自己一點點積累出來,在不斷運用中慢慢提高自己的水平,再著急也急不來。

名師也只是輔助而已,對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人,永遠都是自己。


往期文章:
選擇恐懼癥?你不過是選擇了讓別人決定你的人生
80后:與父母、也與這個世界和解
食物教給我的事:吃講究點,多吃幾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