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起80后的標桿人物,韓寒當算一個。82年出生的他,甫一進入公眾的視野就那么標志性地叛逆。少年老成的《杯中窺人》、有才華、嚴重偏科、退學……2000年左右的時候,每一個愛讀書的初中生高中生談起他都一臉崇拜,而家長老師卻似乎不屑,認為他走上了一條絕對無法走通的路。
現在想起來,圍繞在韓寒身上的支持與批評、光環與論戰,勾畫著這個時代的濃縮影像。
我們80后的少年時代,恰是這個社會最翻天覆地的一段。80后小時候大都是貧窮的,哪怕家里條件不錯呢,大街上也沒有什么可買的東西。我還記得90年代我的家鄉小縣城,只有一橫一縱兩條主干道,東西路略寬,兩側是粗大的梧桐樹,南北路略窄,交叉口西北角上有一個供銷社,家家戶戶都離不開它。一毛錢可以買一根白色的冰棍,兩毛錢就可以買到橘子味的了,這就是夏天喜滋滋的娛樂,若是冬天下雪時還能吃到冰棍,那簡直是太奢侈的事情了。
在我慢慢長大這20多年間,小縣城逐漸擴展,原來的供銷社連同它周圍的平房早已一起淪為了等待改造的老城區,委委屈屈待在新縣城一個小小的角落,許多院子都已長草荒廢了。在這20多年里,電腦從DOS系統需要背命令行開始,從笨重的286、進機房要穿鞋套開始,到家家戶戶都有一臺,再到人人都有筆記本電腦、ipad……也是在這20多年里,逐漸有了BP機、大哥大、摩托羅拉、很多樣子的諾基亞,到現在有了iPhone,所有的手機都長一個樣子了。
隨之而來的,是生活方式、交流方式、獲取信息的方式,每一年都在產生著新的變化。這種變化意味著,我們80后的少年時光也許正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第一個后喻時代,也就是說年齡大再也不代表著知識多,反而要常常向年輕人學習了。
父母不僅僅要向孩子學習怎么用手機、怎么發微信,對社會的認識也漸漸比不上孩子們了。
在我的家鄉,仍然有很多人以為去深圳的企業工作,比不上在家鄉做公務員,他們對企業的認識還停留在“會下崗”的層面上,根本無法想象華為員工每月能領到多少錢的工資,更無法理解創業者怎么可能不是小混混,你跟他們談工作理想談事業,他們只會跟你談穩定。也別提每年過年都要被頻繁提起的催婚、安排相親、催生娃、催生二胎,仿佛人是一個物件,到期就要打折出售了,女人事業再厲害,一句“有錢又怎么樣,還不是沒人要”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讓說話者在心理上完全碾壓過她。
這些在年輕人眼中簡直是一刻也不應該存活于現代社會的糟粕,哪里容得下呀。
年輕人走得太快,掌握話語權的年輕人對父母越來越不滿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80后還在上學的時候,大人們尚且可以用溺愛、寵壞了、缺乏挫折教育、叛逆、不懂事來形容這一代不一樣的孩子,媒體時不時就要表示下對這代“小皇帝”的擔憂。待到80后長大了工作了,原來這些提法仿佛突然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父母皆禍害”,原生家庭非常重要,沒有熊孩子只有熊大人……
是啊,只有在這個飛速前進時代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才能深深感受到父母對自己支持不夠的缺憾,甚至痛恨父母帶給自己的傷害。若是父母能更開明更跟得上時代些,自己就不必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中跌那么跤,哭那么多回,迷茫那么久,自己也可以隨著這個時代進步地更隨心些。
我聽過姑娘A憤恨地說:我總是遇到渣男,因為我總是潛意識里要去找我爸那樣的人,本事不大脾氣不小,我最希望有一天我爸能夠對我媽溫柔一點。
我聽過小伙子B遺憾地說:我爸媽為什么就不能更恩愛和諧一些呢?這樣我就能早早地在家庭中學會如何相愛,不用在那個人面前明明是想挽留說出來卻是最傷人心的話了。
我也聽過小伙子C憔悴地說:我的父母沒辦法在工作上給我幫助指引,他們自己就是適應不了社會的那種人。我進了工作單位之后,什么都是自己一點點學起來的,甚至曾經眼前一黑,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我有個同事,他父母就很有能力,教會他很多東西,進單位適應就很快,不像我,真是什么都靠自己打拼。
我還聽過姑娘D痛哭著說:爸媽為什么總是質疑我的決定呢?他們明明什么都不懂,卻要拼了命地阻止我去做我想要做的事情,我找男朋友他們反對,我想換工作他們在家鬧事兒,他們永遠是對的我永遠是錯的,憑什么?
父母與子女的關系,誰家也不是宣傳畫般的其樂融融,掰開一看,有多少親密,就有多少傷害,有多么大的期盼,就有多么大的失落。20歲時的80后,感受到這世界對每個人的不友好,長大的我們被社會劃出一身的傷痕。摸爬滾打中,指責父母,就是在表達我們對這個世界巨大的怒火。
我們哪個不曾在心里默念這句話啊:“等我有了孩子,絕不會像你們這樣!”
小時候父母會說:等你有了孩子你就懂了。那時候我們總是對這句話嗤之以鼻:你們做錯了,還要打著為了孩子的名號,為了孩子好就要折磨孩子嗎,為了孩子就可以把錯的說成對的了?
忽而自己也長大了,忽而也要結婚生子了。這么多年懷著對自己父母的憤怒,立志做一個好父母,一直在準備著各種科學育兒的知識,終于摩拳擦掌可以應用于實踐了。
我們卻震驚地發現“等你有了孩子你就懂了”這句話居然是對的!
不是懂了為孩子好就要打罵孩子,不是懂了為了孩子就要維持一個名存實亡的家庭,不是懂了那些父母犯過的所有錯誤。
而是在無論自己掌握了多少知識,仍然解決不了眼前這一堆爛攤子時,真正懂了:每個人都是受局限的,父母也不例外。
自己從小就立志要做好的父母,要給孩子做最好的榜樣,可如今而立之年,還是多有力不從心。我們的父母,小時候比我們更困苦,更未曾受過專業的心理知識的熏陶,他們少年時也未曾被好好對待,這一些加起來,我們終于知道了:父母雖然不曾做到我們期望的那樣子,但他們著實已經盡了他們的全力。
就好像韓寒新近的電影《乘風破浪》中,主角徐太浪穿越到過去,成為了父親的哥們,觀看了父親年輕時的生活,也明白了自己最不能接受父親的那些方面是如何而來。終于他與一直憎惡的父親達成了和解。
80后,頂著“叛逆”的標簽長大,也已經集體告別了年輕氣盛的歲數了。時間的魔力,在于我們從“無所不能”的意氣風發,變成了能夠接受自己也是有缺點的、父母也不是圣人、這個世界就是這么糟心不完美的。既然這樣,我們也就原諒了自己過去的苦苦掙扎,原諒了父母帶來的傷害,原諒了這個世界。
這是值得紀念的時刻,在全新時代中成長起來的80后,目前逐步支撐起這個社會的80后,從憤怒到體諒,擁抱了這個世界,也終于完整了自己。此時,80后的我們,與父母,也與這個世界和解了。
PS:《乘風破浪》這部電影的主題曲簡直是男權霸道到極點了,這似乎是韓寒的一貫立場,我仍然一貫地表示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