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韻格律學堂】格律基本六要素

主講/ 疲憊的狼


狼老師



今天是竹林學堂基礎課程的第二課,狼在這里代表所有的群里的愛好者們。對竹林學會開辦這樣一個公益性的,普及格律基礎知識的平臺表示感謝!

同時狼也非常感謝竹林協會落日長河校長的厚愛,感謝群里各位朋友的抬愛,給狼提供這樣一個表現自我的舞臺。

我們在上一節(jié)課,在邊義老師的帶領下一起學習了基礎格律詩的,一部分理論知識。其中包括前言總論,關于平仄,五言絕句的基本格式。 五言律詩的基本格式, 還有粘對關系。

格律基本包括六大要素: 平、仄、替、粘、對、韻。

我說這六大要素,大家一定要記住。 其實,格律基礎知識都是死規(guī)定。也是最容易掌握的。 說難聽點兒,這就是格律詩的皮毛。

平仄,上節(jié)課已經講了。那么什么是替呢? 簡單地說,平仄在詩句中的分布是每兩個字為一組, 也叫一個替。 由于句尾會剩下單個一個字, 而這一個字又是一句的最后一個字。是這個句子得收束音, 所以句子尾部這一個字單個算一個替。 五言句子就有三個替步, 也有學術,把這個定位兩替一步, 應該更合理些。 兩個字為一組,規(guī)定第二個字是替的代表字。 那么五言平平平仄仄, 第一個替,就是平。 第二個替,就是仄。 單字替不論。 如果是七言, 六位子,還會有一個替。 句子的讀感的高低起伏, 就是通過句子各個替的交替變化產生的。 我們說相鄰的兩個替, 如果都是平或者都是仄了, 在術語上就叫失替,是不允許的。 特殊的變格形式,也就是特拗句,另當別論。

上一節(jié)課除了這些基本內容大概還涉及到了近體詩押平聲韻的問題。 古人經過對漢字發(fā)音的特點,總結出平聲字發(fā)聲是平直上揚的,聲調比較高。 而古典詩歌兒是用來誦讀吟唱的。 古人為了保障詩歌的讀感高亢有力,在近體是形成和定型過程中,特別規(guī)定,格律詩只能押平聲韻。

也有仄韻的,五七言,句子又都是律句的詩, 但是對不起啦,雖然符合格律要求 ,但是就因為你押了仄韻,作品只能算古體。 朋友們別小瞧這個,這不是我規(guī)定的是古人規(guī)定的。 在我們今天并不覺得什么,但是在唐朝以后很多年里,古體和近體, 可是有很大社會地位差別的。

由于押了仄韻的詩,就會被劃入古體詩范疇。那么你就從詩歌家族中被劃入了平民階層。 而近體似在所有詩歌體裁中才是被皇家認可的對廣大是仕宦階級追捧的貴族。 我這樣說大家可能是不理解。 格律詩在唐代,最初定型并發(fā)展成熟。 但是她一定型,就被統治階級。說接收并采納座位科舉考試的必考科目。 這是自古以來,任何一種詩歌體裁說沒有的尊崇。

唐代以后盡千百年來僅提示也一直是統治階級科舉取士的一種手段,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近代的清朝。 我們大家可以想象的到。 在那個時候寫好了格律詩,你就能夠當大官兒。李白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如果放到今天我們竹林還是協會不知道要火成什么樣子啦?對吧? 只要能學好近體詩你就能當上公務員,那樣竹林學堂的大門不被擠破才怪? 我只是舉一個近體詩要押平聲韻的例子來說明。 所有的格律基礎,規(guī)定都是為了古典詩詞的音樂性審美特征說規(guī)定的。 正因為有1000多年的皇家背景。才使得今天我們說喜歡的這種古典詩詞藝術形式,近體詩發(fā)展得更加成熟。 無論從教學理論還是創(chuàng)作理論以及鑒賞理論都相對于其他任何題材的詩歌兒,更為完全。 這也是我們各大網校有教近體詩的,但是沒有教古風的沒有交。漢樂府的。也沒有交歌行體的主要原因。

今天狼準備的比較倉促,沒有什么講課提綱。 所以基于上節(jié)課的內容做了一些淺顯的補充,近體詩的基礎理論。 除了上節(jié)課和上面我講的這些,還有就是, 孤平拗救,變格,用韻,對仗,以及基本章法。 這些在我們以后得課程中逐漸都會講的。

學生問:聽畢狼兄的課,我理解皇家推崇近體詩,是為了從文化角度鞏固和建設其統治基礎,通過科舉強行推行近體詩,我的問題是,老師能不能具體說說近體詩在剛蔭生時,他的優(yōu)勢在哪,是皇家的哪位大師發(fā)明了近體詩的雛形?

上面我語言說的這些也是今天為什么我們要學習進體詩的一方面原因之一。 再補充一點,近體詩在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中不僅僅有自身的輝煌。 他也影響了在他以后誕生的其他詩歌文學體裁。 比如我們都知道到宋朝才興起來的宋詞,除了發(fā)揮他叫房曲目的陰穴性特征要高于近體以外。 她也最大限度地繼承了近體詩的許多格律要求。 所以我們現在學習宋詞的人能夠知道。其實詞的句子,大部分都是律句。 也就是說他得了一些現成的,不用經歷近體詩。從齊梁永明體。發(fā)展到唐代這么一個漫長的律化的過程。 但是,宋詞,雖然沒有近體詩。統治階級背景的尊崇地位。卻也是古典詩詞發(fā)展的另外一個高度。 再后來的元曲包括,清代興起的對聯兒也都繼承了近期,是的格力要求。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今天那么多人都要學習近體詩學習格律基礎知識的又一方面主要原因。 我們今天學習格力基礎知識同時也為我們將來學習宋詞學習對聯兒,甚至學習元曲打下基礎。

下面我再說說今天兩位朋友提的問題。

@大風歌《新學員》(內蒙)好的,那就先回答你的。

1:為何避免首聯后二字用雙聲?

剛才我講了所有的格律要求都是為了發(fā)揮古典詩詞的音樂性審美特征兒規(guī)定的。 一樣你這個問題也涉及到了,就是說古人八近體詩的第二句韻角叫做第一韻,比如唐代科舉考試的要求, 寫一首六韻12句的五言律詩,第一韻就在第二句上。 那,有的朋友就說了第一句要是押韻吶? 我告訴你第一句押韻,也不算第一韻, 大家記住古人把單數句都叫出句。 而古人對于出句的格律要求,要比對句寬的多。 因為第一句是出句,所以才有可押韻可不押韻的規(guī)定。才有可借鄰韻的規(guī)定。 同時再出句,古人甚至可以任意犯拗。 而你的問題,為什么第二句最后兩個字,會有特別的要求呢?這也是跟音樂有點關系, 這就像一首歌的第一組旋律,要定下調子一樣,不能有雜音。 而這兩個字,如果同聲母,同時兩個字,又不能形成連綿詞或者詞組。那么,讀起來就會有雜音甚至拗口, 但是這個規(guī)定并沒有寫到比較有權威的學術著作中,我們大家作為一種了解。將來在自己的實際創(chuàng)作運用中去摸索去把握就可以啦。 @大風歌《新學員》(內蒙)我這樣給你解釋是否完全你是否聽的明白??

問題二, 我有疑問,我記得上尾是說律詩1,3,5句的尾字聲調相同,犯上尾病,荒島老師說的是2,4,6句尾字,我不太明白?

@曹華這個問題是你提出來的吧??

上尾,是沈約的八病說里面的一種。 那個時候市齊梁時期根本就沒有出現七言詩。怎么會有135和246的說法呢?原始的規(guī)定是怎么說的呢? 是說五五言詩的第五字和第十字,聲調不可以相同,相同就犯了上尾的聲病。 其實這個上尾詩病,說的是近體詩還沒有定型之前的五言詩。 等到近體詩再度沈陽他們幾個把他定型的時候。格律規(guī)定,已經規(guī)避了這種詩病, 同時這種詩病最后研究也是有缺陷不足的。 沈約定義的平頭、上尾與明清人定義的平頭、上尾是二回事。不能混淆…… 我們大家都知道四聲八病學說誕生在齊梁時期,格律詩呢?雛形才出現在齊梁晚期永明年間 。也就是說有四聲八病學說的時候 格律詩還沒有誕生,那怎么能用它去衡量呢?

問題三, 南朝人定義的平頭、上尾從未形成主流……

@王大蛤蟆(副村長)我現在在回答你的問題。

清代有許多學者研究格律詩的基礎理論最著名的有四家。 其中最有影響的是王世貞,趙執(zhí)信。 清代學者提出的四平頭。注意,不是平頭。 確實和四聲八病中的平頭不是一回事。但是并沒有提出上尾的說法, 因而明清人根據對唐、宋、元三朝格律詩的統計,形成了現在流行的平頭、上尾概念。 現在我們說的上尾,也只能在審閱的四聲八病學說里找到記載。

好了,朋友們,今天狼講的課程就到這兒吧,下課————


2017-06-25? 舞蝶整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一、前言 在中國古典詩歌發(fā)展史中,沒有什么比律詩的形成更為重要的了,相對于古體詩而言,唐人將格律詩稱之為近體詩或今...
    邀月人閱讀 3,079評論 5 32
  • 說到朋友,我們是一種很放松的狀態(tài);彼此說話也就很隨意,但是太過隨意的言語卻容易照成你們之間的矛盾,到底這話該怎么...
    兔子觀花閱讀 787評論 0 1
  • “小笨,你為什么忽然懂了這么多?” “從我知道我會長大的那一天起吧?!毙”课兆∷墒蟮氖?。 ...
    小桐樁閱讀 389評論 0 1
  • 就是這里了, 你說過的那條路, 我走了一遍, 默默地, 想象你走過千千萬萬遍的樣子, 到處都有你的影子和氣息。 我...
    呼嚕小黑妞閱讀 250評論 0 3
  • 請尊重作者的勞動成果,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 如果覺得不錯,可以關注我或者點贊,這就是你們對我最大的鼓勵! 數...
    QiuZhiFeng閱讀 598評論 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