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中藏“玄機”,讓對方心服口服

當我們與人形成了一種矛盾關系時,如果我們理直氣壯的要求別人這么做或者那么做,別人即便是認為自己應該這么做,也會礙于面子,絕對不聽你的話。如果我們能夠退后一步,表現得客氣一些,禮讓一些,讓對方取得一種心理上的優勢,然后再近些勸說,反而更能夠說服對方。

在古代,清康熙年間,張英在朝廷當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老家舊宅與吳家為鄰,之間有個空地,供雙方來往交通使用。后來鄰居吳家建房,要占用這個通道,張家不同意,雙方將官司打倒縣衙門。縣官考慮糾紛雙方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在這期間,張家人寫了一封信,要求張英出面干涉此事。張英給家里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墻,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看了以后,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6尺巷。兩家禮讓和睦之舉從此傳為美談。

作為一般人,當兩方發生沖突之時,總是喜歡以硬對硬的方式,進行攻擊性的說服。這樣首先就造成了一種敵對的形勢,沒有一個人愿意在強硬的態度下屈服,所以往往容易激起矛盾,難以解決問題。如果能夠自己先后退一步,首先就讓對方產生一種心理優越感,對我們產生一種友善的感情。其次,我們的退步,還能感化對方,讓對方以同樣的心理來為我們考慮。這樣說服起來就容易得多了。因此,在遇到矛盾的時候,我們要能夠主動后退一步,讓人一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