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學習產品的過程中,分析了微信初期的迭代歷史,并運用做產品的思維來做產品求職前的準備工作,獲益良多。分享給大家, 歡迎大家討論指正。
文章大綱:
1.產品崗位的概況
2.如何用產品迭代思維求職產品崗位
一、產品崗位的概況
自打算求職產品崗位起,筆者瀏覽了很多產品經理論壇,添加了很多產品經理群,驚訝的發現產品經理職位受歡迎程度居然如此之高。每天不斷有新人涌向這個行業。筆者通過百度指數,對“產品經理”相關詞匯進行了搜索。
1.趨勢研究:
圖為2011年至2017年“產品經理”相關關鍵詞的百度搜索指數
可以看出,產品經理崗位的熱度正在不斷上升。為什么產品經理這個行業會變得這么火呢?筆者認為和互聯網的發展速度息息相關。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造就了一大批新型的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產品飛速的出現在各行各業,呈現多元化、垂直化趨勢。用戶的選擇越來越多,因此只有深入的理解用戶需求的改變才能快速創造出新的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因此,產品經理這個崗位也是在用戶需求變化中逐漸獨立出來,職責越來越清晰,對應細分的行業,也有不同的職能要求。
2.地域分布:
熱搜城市也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成都等互聯網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其中以北京地區最為顯著。
3.人群屬性:
搜索人群中以20-39年齡段的人數最為集中,其中30-39歲人群最多。男性搜索比例67%,遠高于女性。
二、如何用產品迭代思維求職產品崗位
上圖為筆者近期整理的微信初期功能迭代優先級的表格,作為下文分析的基礎。
微信是騰訊針對移動端創造的社交工具,瞄準的是移動端社交通訊市場。微信初期的定位是一款移動社交工具。滿足移動端用戶的社交需求。
類比:產品新人可以把自己也看成是一款產品,思考自己的定位,自己的目標市場。比如,是傾向于做PC端還是移動端,傾向于做社交網絡類產品,還是實用工具類產品,還是健康醫療類產品。比如說做社交網絡類產品,又分社區交友、婚戀交友等。對自己的目標方向有一個清楚的定位。
創造產品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用戶某方面存在的問題,滿足用戶某方面的需求。因此我們在定義產品前都會問幾個問題:用戶是誰?用戶在哪里?用戶有什么需求?用戶為什么要用這款產品?這款產品能為用戶解決什么問題?用戶為什么會選擇這款產品而不是其他競品?
微信的用戶是所有使用手機即時通訊社交軟件的人,初期用戶可以從QQ上引流。用戶需要一款符合移動端使用習慣的社交工具。產品滿足了用戶需求。微信不斷優化迭代基礎聊天功能,率先應用語音、視頻聊天,提升用戶聊天體驗。同時添加“附近的人”“搖一搖”“掃一掃”等附加功能,增加用戶增長引擎,拓展引流渠道。
類比:我們求職的目的就是能夠找到合適的企業崗位。求職產品經歷來說,互聯網企業就是我們的用戶。從哪里可以找到我們的用戶呢?一般就是招聘平臺,現在招聘平臺都有各自的APP。推薦“BOSS直聘”和“拉勾”,大家有好的應用也希望推薦。
那么接下來,我們應該問自己幾個問題: 公司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公司為什么會聘用我,我有什么優勢可以讓公司聘用我? 我的能力符不符合公司的職位要求,如果不符合,有哪些能力需要我提升的? 在眾多求職者中,公司為什么會選擇我而不是別人?
首先,“公司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呢?這就是公司的用人需求。打開一條招聘信息,從“崗位職責”和“崗位要求”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公司對該職位有哪方面的需求。對于像筆者這樣還不算入門的小白,就會選擇多瀏覽一些崗位職責和崗位要求,從中總結產品職位要求中的相同點,這就是企業的基本需求,大概也就是產品經理需要具備的基礎技能,比如說原型制作和PRD文檔寫作。然后還有其他的技能比如說流程設計、產品調研、競品跟蹤、數據分析,用戶需求等就屬于明星技能。
“公司為什么會聘用我”,首先,我們應該滿足產品經理應該具備的基礎技能,原型制作、PRD文檔寫作。
“為什么選擇我而不是別人呢”像微信優化聊天功能一樣,把基礎的聊天功能,比如語音、視頻,做成同時期競品不具備的明星功能。我們也可以通過基礎技能的精通來體現亮點。只是熟練基本技能可能還不足以讓你在競爭中嶄露頭角,那么我們接下來可以考慮再補充一個明星技能來提升自己的價值,爭取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不得不再提的是微信的創新能力。微信做語音聊天、視頻消息的時候,由于技術優勢,用戶體驗已經比同時期的競品要好了。只要專注在這兩方面下功夫,也可以超越競爭對手。微信并沒有這么做,語音和視頻功能在這一時期是微信用戶增量的主要引擎,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普及,競爭對手總會迎頭趕上。這一用戶增長引擎就會逐漸放緩,優勢漸漸變小。所以,微信在不斷的添加引擎,不斷的創新。先是通過“附近的人”“搖一搖”來做陌生人社交,再通過“朋友圈”“公眾號”來搭建社交平臺。完成了微信從摩托車車到汽車到火車的轉型。再后來引入微信支付,對接第三方平臺,微信直接就上天了,微信不再是一個社交工具,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
類比:這一點不光是求職的新人,對于發展中的產品經理也有啟發。如果你跑的不夠快就會被超越。前任總結過產品經理的七層修煉:“寫文檔、做原型”——“挖需求、探人性”——“做取舍、看需求”——“養新人、帶團隊”——“有成功案例、影響力”——“跨職能管理”——“助人成功”。在基礎技能不斷提升的同時,加深其他重要技能的同步學習,一步一步的進階。當然,對于我等小白來說,踏踏實實的練好基本功現階段足矣。要知道微信整個測試版也只關注基本功能一口吃不了胖子。
關于微信歷史版本迭代中,有一個點我沒有體現出來,那就是微信的版本迭代時間。因為數據尚未核實清楚,所以沒有添加。但是,這一點也尤為重要。微信的版本迭代時間很短。相信大多數的移動互聯網APP的版本迭代都有這個特點,專業點的術語大概叫“敏捷方法”。筆者對這個名詞尚不熟悉就不班門弄斧了。在《精益創業》中有一個關鍵詞匯“最小可行性產品”的概念表達的意思是近似的。把一個產品做到自我感覺完美,不如做一個用戶可以用的基礎產品然后讓它完美。什么是最小可行性產品呢?花費最小的成本最短的時間做一款用戶能用且能夠可持續發展的產品,一個功能也不多加,多一點都是浪費。那怎么能夠做到這一點呢?盡早接收用戶檢驗、反饋,快速迭代。根據用戶反饋來修改產品。
類比:筆者親身經驗,在對比了眾多招聘需求后,總結出產品經理應該具備的技能以后,結合自身優劣,做了一系列的計劃。剛開始信心滿滿,打算一項技能一項技能的慢慢補充。等這些東西都掌握了,有一份拿得出手的簡歷,求職那叫事? ?實際情況是,基本功還沒有練好的時候,耐心已經缺氧,尤其遇上一下子難以掌握的部分,難以攻克的時候簡直要窒息。再翻看一下最新的招聘信息,發現花了大工夫學習的軟件卻并不是企業實際常用的工具,雖然有所幫助,但是也浪費了部分時間和精力。而且,連一份完整的簡歷也沒有做,接觸企業的機會都沒有。 ?因此,筆者以為可以在提升技能的同時,根據企業招聘,需求完善自己的簡歷,并在簡歷雛形初具時,便可以考慮投遞,接受驗證。技能補充一些,簡歷完善一些,再投遞。沒有反饋的話,就繼續優化,直到收到第一次反饋,那么證明一個最小化可行產品基本完成。如果幸運的獲得機會的話,那自然是最好不過了。
微信的引流渠道。初期是從QQ、QQ郵箱、騰訊微博引流,然后支持手機號注冊,可以從用戶的通訊錄引流。添加了“附近的人”“搖一搖”“漂流瓶”以后,進行陌生人社交引流。添加“掃一掃”功能優化添加好友方式。構建“朋友圈”“公眾號”引爆引流渠道。 除了基礎聊天功能,用戶引流渠道是微信發展的另一個基本點,用戶是微信社交平臺化及其后來盈利模式的基礎。
類比:提升自身基本技能增加競爭力,是我們應該努力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增加可以和用人單位接觸的機會,曝光的機會,接觸更多的企業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可以在一個平臺多投遞一些簡歷,多發掘幾個平臺,還可以獲取心儀企業的人事部門的聯系方式,采用郵件或電話主動推薦。 也可以添加一些產品群、社區、論壇,和圈內人多一些交流。
先分享這么多。大家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議也歡迎多多交流!祝愿同樣在產品求職路上的大家能夠找到滿意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