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秉坤 等
本次展覽的由來。2008年BBC廣播電臺聯合大英博物館推出了一套系列廣播節(jié)目《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歷史》。以廣播的形式來通過文物講故事講歷史講文化。這檔節(jié)目在全球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最多一次全球在線1100萬人同時收聽廣播。
這套系列廣播節(jié)目共100期,每期講一件文物,每期10分鐘左右。相當于英版《國寶檔案》。
廣播節(jié)目之后,大英博物館以廣播節(jié)目為依托出版了《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世界簡史》。這套圖書到現在已經被翻譯成為30多個國家語言文字暢銷世界。
大英博物館又以本套圖書為藍本,經過三年多籌備,推出了我們見到的有成熟布展思路的大英展。展覽推出后全球巡回展出。第一站阿聯酋阿布扎比,之后中國臺北——日本(3個城市)——澳大利亞(2個城市)——中國(北京、上海)。因為大英博物館本次展覽立意比較新穎,從大英博物館800萬件文物館藏里遴選100件文物講世界歷史,可以說本次展覽是商業(yè)+文化的雙展示。每到一個地方展覽都是引起了當地一個熱潮。本次展覽也讓大英博物館賺足了眼球。在今年10月8日在上海博物館展出結束后,展覽會回到歐洲,從法國開始歐洲的巡回展覽。
大英展雖然題目是100件文物中的世界歷史,但其實展出的文物是102件。因為展覽布展是序廳+八大單元,序廳文物編號為000,從第一單元~第八單元文物編號為001~100。本次展覽每到一地博物館,都會邀請當地博物館提供一件文物配合大英展一同展出,所以算上國博提供的最后一件,本次展覽總共是102件文物。
展覽的布展是按照逆時針的順序而行,取追憶往昔之意。
大英展的序廳一件公元前66年二十六王朝的女祭祀木乃伊內棺,由內棺的彩繪引出了古埃及人的思想和神話。
這件木乃伊內棺為何打開展示,因為是為了讓大家看到內棺里面的繪畫,一位張開女人的繪畫。
按照《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世界簡史》這套書里的介紹。因為大英博物館前任館長麥克格雷迪先生,他在6歲第一次走進大英博物館時,看到的第一件文物就是木乃伊,給他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且在書里還提到,木乃伊內棺可以說明人類早期跨地區(qū)貿易。木乃伊內棺使用的木材為黎巴嫩的雪松;上面的顏料都是來自于外邦進口,比如黑色是兩河流域的瀝青,黃金為努比亞地區(qū)(今蘇丹)進口;制作木乃伊所必須用到的乳香產自阿拉伯半島也門阿曼地區(qū)。
木乃伊內棺上的彩繪黑色的為瀝青。這里的瀝青可不是今天我們使用的那種瀝青。
今天我們用的瀝青是從原油和焦煤中提煉出來的。我提到的瀝青是天然瀝青。今天在加勒比海域的島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這個國家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瀝青湖。
世界上最著名的瀝青湖遺址是位于洛杉磯的著名的拉布雷亞瀝青坑博物館。全世界新生代古生物化石最豐富的地區(qū)之一。
那里出有數以萬計的新生代古哺乳動物化石,包括劍齒虎、象類、恐狼和食腐鳥類等的化石。
咱們國家有沒有瀝青湖遺址?有,黑龍江五大連池那一代是火山遺跡區(qū),應該會有。還有云南騰沖那邊也應該會有。
天然瀝青在淺層地表也可以挖出。公元前兩河流域的先民最早發(fā)現了天然瀝青的用途。鋪路、建房、彩繪都會用到天然瀝青。
通過商業(yè)貿易瀝青被傳到了北非古埃及地區(qū)。這不在木乃伊內棺上的彩繪就會使用到天然瀝青。
一件木乃伊內棺關聯到的居然都是外邦進口,這是人類早期地域貿易的很好證明。
本次展覽是一次以物證史的展覽,通過文物講歷史講故事講文話。這么大型的一次展覽,第一件文物應該足夠的吸引人的眼球,這就要讓展出的文物名氣足夠大!
而且既然是以物證史的展覽,那么展出的文物需要可以代表某一地某個民族或某個種族,他們的文化、歷史、神話,那么古老埃及文明的木乃伊內棺就可以做到。
所以一個40多平米的序廳里,一件木乃伊內棺足夠可以讓人駐足細細品味!
《世界簡史》里提到的是一位男祭祀的內棺,這次展出的是一位女祭祀的內棺。女祭祀佘盆梅海特內棺上的彩繪有兩個人物和一個故事場景,這是值得多探究的。
內棺頭部是一個綠顏色的頭像。綠臉頭像是誰?這是一位男性,是古埃及的冥界之王奧里西斯(有地方翻譯為奧賽里斯)。
在綠色頭像下有一個長著翅膀的人形,這是一位女性。她是奧里西斯的母親,天空神努特。
再往下就是一個故“審判亡靈”的情景,古埃及人死后的靈魂是需要讓冥王奧西里斯來審判的。這個故事要想弄明白還要從頭說起。
古埃及神話里一位重要的神叫阿圖姆,他通過手淫自己受精誕下了空氣神和水汽神。
這兩位神又創(chuàng)造出天空女神努特和大地男神蓋博。這兩位又結合生下了四個孩子,也就是奧里西斯、伊西斯、塞特和奈夫緹斯(第四個孩子有不同的翻譯名稱)。
奧里西斯和伊西斯結為夫妻,生下了荷魯斯。
奧里西斯是人間的第一位王,他弟弟塞特為了奪得王位將哥哥殘忍殺死并碎尸。伊西斯把丈夫尸體找到后縫合,交給了天空女神努特。奧西里斯在母親懷中復活,之后他來到了冥界成為了古埃及的冥王。
天空女神努特的一個職責就是再生。所以在木乃伊內棺上出現天空女神和冥王的圖案是有特殊含義的。
原因就是古埃及人希望死后靈魂可以再生。
這也就是為何在內棺上會出現冥王和天空女神母子,還有會有“審判亡靈”的彩繪原因。
這是打開的內棺,在內棺里面還有人物圖繪,一位張開雙臂的女性。其實在打開的內棺上部還有一位女性形象,她造型是雙手上抬。
這兩位女性都是天空女神努特的變身,古埃及人希望死后被制作成木乃伊的尸身可以回到努特的懷抱中。就好像冥王奧西里斯在努特懷中復活一樣,祈求死后靈魂復活。
(本觀點來自于日刻直播視頻顏海英老師的解讀)
我們再看木乃伊內棺的頭部和尾部。
內棺頭部為黑色蟲子,黑色蟲子就是屎殼郎,學名蜣螂,古埃及人稱為圣甲蟲。古埃及人對于繁殖能力強或生命力強的動物非常推崇,所以很多神的形象都是此類動物的變身。
圣甲蟲喜歡滾屎球,古埃及人人為太陽好像屎球一樣在滾動,每天的日出日落都是滾出來滾下去的。所以神話里太陽神的一種變身就是圣甲蟲。
在內棺彩繪里描繪的圣甲蟲爪子里有兩個小紅球,這就是太陽。
尾部為一只奔跑的牛。在尾部為何有牛的形像?因為在神話里天空女神努特的一種變身就是牛。所以牛也是代表著復活重生的含義(此觀點來自于顏海英老師)。
本次展覽木乃伊沒有來非常遺憾,只來了圖片。在內棺里的英國人居然發(fā)現了一具男性木乃伊。這就有疑問啦,不是女祭祀的內棺嗎?
按照英方策展人的一種說法,這件木乃伊內棺是埃及政府當年為了慶祝英國國王生日,送的生日禮物呢!結果發(fā)現內棺里沒有木乃伊,所以臨時調來了一具木乃伊。這不,到了英國就被英國人看到啦!
這是英國人為木乃伊所做的X光掃描圖,在頭部有一個發(fā)現。
這個圖是用3D技術還原的頭腔里的情景。在里面有一個殘斷的金屬。為什么會有金屬呢?
因為在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過程中,會敲碎鼻骨,然后用金屬從碎掉的鼻腔處伸進大腦。把大腦攪碎后扣出來。因為古埃及人認為大腦是無用的,他們認為人類的思維來自于心臟。
所以這也是為什么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時候,為什么把所有心臟都取出來,保留心臟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死者的心臟依然要留在原處,因為古埃及人認為心臟是一個人“良心的寄存處”,到了陰間還要過磅稱一稱。心臟也是人的生命和智慧之源。古埃及的《亡靈書》中就有關于守衛(wèi)心臟的記載。
說到心臟。其實古埃及人和咱們古代中國人思想有一點很像,就是覺得人類思想源于心臟。
腦腔里的大腦被扣完后,往腦腔里灌入棕櫚酒來消毒。
圖片里的藍色是什么?就是扣大腦時的金屬工具。藍色表明材質為銅。
第一單元 開端
(公元前2,000,000—前2500年)
人類的歷史約400萬年。人類工具最新的發(fā)現是在肯尼亞西圖爾卡納,發(fā)現表明人類年代更早制作的工具,大約在 330 萬年前。
001.奧杜威砍砸器
002.奧杜威手斧
003.冰河時代野牛巖畫
004.克洛維斯矛頭
005.澳洲土著居民的籃子
006.繩紋陶器
007.鳥形杵
008.公牛頭紋碗
009.埃及化妝品調色板
010.喀帕蘇斯女性雕像
011.玉斧
012.玉琮
第一單元按照一條時間的軸線,用文物串起了人類在史前發(fā)展的脈絡。
這個單元展出的每件文物都是一個符號一種象征。人類由簡單的石制工具~學會巖石上繪畫~學會狩獵動物~學會編制容器~學會制作粗陶~學會農業(yè)種植~學會彩繪細陶~學會化妝~學會制作石雕~學會玉器制作。
這是第一單元展出的第一件文物,來自于非洲大陸,位于東非的坦桑尼亞。這件文物的年代為距今180~200萬年前。
因為這是英國人布展,布展思路體現出了西方學術界的主流思想,這就是“人類非洲起源論”。
達爾文先生在1871年在《人類的起源與性的選擇》一書里,第一次提到了人類可能起源于非洲。后來西方人遵循著這個思路在今年的南非尋找到了早期人類的骨骼化石。
在1931年,英國人劉易斯.利基帶著妻子在大英博物館的資助下,回到了他出生的坦桑尼亞開始了考古研究。
夫妻兩人在一處名為奧杜威大峽谷的地方發(fā)現了史前動物的化石,還發(fā)現了圓形的石制工具。
這呈圓形的石制工具是從墻體上鑿下來,形狀非常適合手來抓取。那為何早期的工具是這種類似于圓形的呢?
因為按照西方學者研究的說法,早期人類食物主要來源于動物的腐肉(死去動物的肉),還有就是動物的骨髓。
圓形的石制工具很容易被攥在手里,然后去砍砸動物的骨頭,從而來吸取骨髓。
第二件文物仍然來自于東非坦桑尼亞,也是在奧杜威峽谷中發(fā)現的。年代距今120~140萬年前。
請大家回看我剛剛的介紹。早期人類食物除了動物的骨髓還有就是腐肉。肉怎樣順利地從動物身上取下來呢?還是需要石制工具的幫助。所以這第二件文物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第二件文物的造型和第一件最大區(qū)別就是形狀非常尖,尤其是兩側出現了“刃”,所以就很好理解了,用這種工具來進行切割肉類。人類的手工直接收到大腦指揮。專家研究發(fā)現,在人類大腦上負責動手和負責語言的居然是同一個區(qū)域。專家推斷人類在動手能力提高時,語言也在同時發(fā)展進步。
頭兩件文物要說的就是人類最早的活動區(qū)域在非洲,而且隨著動手能力和語言能力的提高,石制工具的造型越來越方便于使用。
路易斯.利基夫妻在坦桑尼亞還有著驚人發(fā)現。他們在這里搜索了20多年,在1959年7月的一天發(fā)現了一具動物頭骨。研究證明它比在南非發(fā)現的接近于人類的粗壯南猿還要粗壯,學名為“鮑氏南猿”,一般稱其為“東非人”。這里提到的“南猿”,就是剛剛介紹的考古學家在南非發(fā)現的早期人類骨骼。
南方古猿(南猿)已能直立行走,是目前學界所承認的最早的人科成員,也就是人類的最近的共源祖先。它的歷史距今400萬年,所以人類的歷史只有400萬年。目前所公認的南猿屬有四個種,一個鮑氏種,一個非洲種(纖細種),一個粗壯種,一個阿爾法種。著名的南猿個體包括塔翁(舊譯湯恩)的一個七歲個體的近乎完整的頭骨,被稱作“湯恩小孩”,以及一具被命名為“露西”的成年女性的保存有40%的骨骸。
第三件文物非常小,只有成年男性一個手掌那么大,它來自于法國,距今1.4萬年前。這件文物要說明什么呢?請看它上面的繪畫。
什么圖案大家看出來了吧!是公牛。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手工和語言在進步,觀察能力也在提高,早期人類開始學會了在巖石上用簡單的線條來刻畫動物的形象。
這是人類最早的美術!
這種在巖石上的繪畫我們稱之為巖畫。在我國寧夏、甘肅、新疆、云南、貴州都有大量巖畫被發(fā)現。
在世界各地我們都會發(fā)現史前時期的巖畫。這次展覽展品來自于法國。法國的巖畫也是歐洲早期巖畫最著名的。
在巖畫上不光出現有動物,還有早期人類的造型。
在巖畫里會出現描繪有狩獵的場景、捕魚的瞬間、采集的圖畫,還有種植播種、馴養(yǎng)動物、豐收歡慶的記錄,甚至是葬禮都會出現在巖畫中。巖畫就是人類最早的攝影機,真實的記錄了我們祖先的生存狀態(tài)。也有人說巖畫是人類最早的“狩獵的記憶”、“農人的藝術”。
說到狩獵,那第四件文物就是早期人類狩獵文化的代表。第四件文物來自于北美洲的美國,名字叫克洛維斯矛。年代距今1.4萬年前。
石制的小矛頭非常小,也就有成年男子中指那么長,有三根手指那么寬。那它又說明了什么呢?
嘿嘿,很簡單哈,人類的動手能力提高了,學會制作石制武器了,開始出現狩獵啦!
這件文物還有一層深意!請看圖。
這是展廳里配合這件克洛維斯矛展示的地圖。
地圖左側是亞洲,右側是北美洲阿拉斯加,中間為白令海峽。
在距今2萬年前,亞洲和北美洲是連在一起的。人類從非洲走出后來到亞洲,又從亞洲來到美洲。當1.2萬年前人類最后一個冰期結束后,海平面上升大陸橋被湮沒,北美洲的人類開始自成一脈的發(fā)展。
這件文物的兩層含義為,人類學會狩獵文化和美洲人類來自于亞洲。
第五件文物來自于澳大利亞。是一個由樹皮纖維編制而成的籃子。這件文物是在上世紀1900~1939年,由澳大利亞土著編制而成。
我們一般把文物的判定標準化為50年。所以這件籃子下限被斷在1939年,已經超過50年,所以它也是文物。嚴謹來說這是一件近代文物。
它和第一單元其他文物區(qū)別就是其他文物都是古代文物。
大家有沒有疑問,為何一件近代文物要被擺放在第一單元,和這么多古代文物放在一起呢?
答案其實就在這件文物下面的一張圖片上面,請看圖!
這是大英展里提供的圖板照片。照片里的圖案是在澳大利亞發(fā)現的史前巖畫,巖畫時間距今2萬年前。
請看巖畫上描繪的這位古人在做什么?
他拿著長矛在追趕什么?沒錯,最關鍵請注意他的后背,好像背著什么東西!
沒錯!就是和展覽里來的形狀一樣的籃子。
這件文物要說明的就是人類隨著手工能力的提高,學會了用雙手來編制容器。
人類又進步了!前面的都在講述舊石器時代的信息。往后我們進入新石器時代吧!
這是一件來自于日本的陶器。時間為公元前5000年。人類由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志,就是學會制陶和學會農耕。在日本發(fā)現的最早陶器來自于公元前1.2萬年。日本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陶器的地區(qū)之一。
日本陶器最大特點就是上面有粗制的條紋,我們稱為繩紋陶器。
這件是人類學會農業(yè)的代表。來自于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石制杵。人類最早出現農業(yè)的地區(qū)是南美洲的秘魯、墨西哥,西亞的兩河流域,以及東亞的中國。
在東南亞群島上一種叫做芋頭的植物,也是人類早期農業(yè)的收獲。這件鳥形的石杵就是用來搗碎芋頭的石制工具。
這件文物是來自兩河流域的陶碗。請注意,陶碗擺放的位置。它沒有平著擺放,而是將碗豎起來了。為什么呢?大家想下。
看這張圖片,大家應該清楚了吧!是要讓我們來看碗內的圖案。是公牛的彩繪。這件文物說明了什么?人類又在往前進步,制陶由粗陶到學會制作細陶,還有開始學會往生活用品上進行彩繪,人類的審美在進步。
來自于埃及地區(qū)的古埃及人使用的調色板,年代是公元前4000年。
人類的審美又進步啦!開始學會了化妝。古埃及人是世界上最早學會化妝的人種。
古代埃及的婦女們的化妝原料主要是運用礦物質結合油脂膏來制成化妝品。
人們將化妝品涂在眼圈和睫毛處 ,使眼睛顯得既大又明亮。她們還用紅色的赭石來涂脖子,用染成黃褐色的乳脂來涂臉、脖子和手臂,用于改變皮膚顏色,提升艷麗氣質。
來自于希臘地區(qū)的石制雕像。時間為公元前4000年前。來自于希臘喀帕蘇斯島。
看圖注意紅色箭頭。箭頭所指處就是喀帕蘇斯島。這件石雕是大英博物館保存的希臘地區(qū)最早的石雕。彌足珍貴!請注意!石雕是女性造型,突出了乳房和陰道。這件文物有兩層含義。
一來說明人類石制雕塑最早形象為女性,原因就是母系社會的起源。
二來人類又進步了!開始學會了用雙手進行石制雕刻,原先平面的繪畫演進為立體的雕刻。
來自于德國的公元前3000年前的玉質的石斧。人類又進步了,開始用玉做工具了。
一來人類又進步了!學會制作更加堅硬的石材,這就是玉石。
二來用玉制作的物品不是使用品。因為如果是使用品的話,那一定會有劃痕,不會這么光滑。說明這可能是一件某種重要場合才被使用的器物。可能代表著早期宗教的出現。
在中國浙江的良渚地區(qū),在新石器時代用玉來制作的玉琮,是祭祀天地的重要禮器。
玉琮作為六器之一,其用途就是‘以黃琮禮地’的禮器。有學者從其造型和紋飾特征,推測它為巫師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種法器,帶有強烈的原始巫術色彩,成為了禮器或葬器。
說到玉琮那不得不提一件非常精美的器物。在1986年反山2號墓里發(fā)現的高8厘米的一件玉琮。這件玉琮上面線刻之復雜讓人驚嘆!總共8個相同人物的造型被刻畫。
我們通過照片來感受一下良渚地區(qū)古人制玉工藝的高超。
這件玉琮今天被珍藏在浙江省博,是十大鎮(zhèn)館之寶之一。
現在發(fā)現最高的玉琮在國家博物館地下二層古代中國展廳陳列。
古代中國的這件玉琮總共有19節(jié)。
附錄:
先給大家一些比較好的視頻資料,有時間可以觀看。
日刻網站聯合國博大英展中方策展人和北大專家,共同解讀大英展文物視頻。
中方策展人講座視頻,閆志老師會提出自己理解的世界史觀,對理解展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