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從來都在我們身邊,甚至于,我們向來處于哲學的領悟當中。
人,并不具備先天的智慧,也沒什么先天的知識能夠讓我們通過冥思苦想而獲得,更沒有先于我而存在的“我之前”,我們出生,流落到社會之中,如同一張白紙,沾染著各色的花紋或者污點。
人生的經歷就在不斷地強化這些花紋,通過反省去除污點,試圖把顏色去掉回復苦苦尋覓的原來的我。但我們卻從總是一種色彩掉入另一種色彩,沾沾自喜帶來的總是迷惘,把自己當做中心,但誰都把自己當做中心,自我的存在需要積極地表達表現。豬是快樂的,誰知道呢,至少人知道自己是否快樂,因為人總在行動和思考。我們總在試圖處理各種關系,從一種關系進入另一種關系,從一種規范到另一種規范,不斷變換的身份迷惘著自己,迷失了本心——向來我們都在迷失。
迷失,引出的就是思考。對各種問題試圖尋找原因,導向結果,對各種問題試圖把握其本質,對各種問題試圖進行回答,諸如此類,則構成了哲學的最基本要素——思考。也許,只有思考才能夠表達出哲學的特征,而思考的方式和結論是否具有“智慧”,是區分普通人和思想者的主要特征。智慧是否能夠圓融貫通成為一個體系,就能夠把思想家和哲學家再區別出來。如果對古典以前的哲學做出定義,就可以看出,古典哲學之前的哲學都試圖去回答當時無法通過技術手段獲得的認識,并試圖把這所有的認識拼湊起來,歸為一個永恒的本原。但是,現代哲學開始,這種建樓房式的嘗試已經被拋棄,取而代之的則是精細的、某一方面的思考。
哲學從來都不會離開時代,在時代之中并超越時代,思考也向來如此,在環境之中,也在超越環境。現代哲學,碰上的時代是分工日益精細化的時代,哲學的諸多范疇和內容都已經被其他學科“瓜分”并獨立,留給哲學自身的范疇所剩無幾,時代的專業化的要求,讓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無立身之地,繁瑣和晦澀仍然貫徹下來,但內容已經非常狹窄。如果我們仍然沿用哲學這一概念,那么當代的哲學已經專業化了,不再是能夠引領人們思想的急先鋒,換句話說,哲學應當死亡。哲學死亡,思想復生,智慧重回。哲學的整個架構被拆解,剩下的是山中老人的睿智。
當思考產生,哲學領悟也在發生,我們都會是哲學家,因為,我們從來都處于哲學的領悟之中,迷惘、迷失,反省、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