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人物的胸懷與擔當

圖片發自簡書App

給孩子買書時為了湊單發現了這本書,一下子就被書名吸引了,拿到手便迫不及待看起來,睡前還剩將近五十頁。可是躺了快半小時都輾轉反側無法入眠。

怎么睡得著呢?故事正講到一樂得了重病去上海救治,許三觀決定一路賣血去上海看他。他這樣瘋狂地賣血,還能活嗎?一樂能活下去嗎?會不會像余華的另一部作品《活著》一樣,親人們一個接一個地死去?

說實話,看《活著》時心情好沉重,因為沉重所以不敢一口氣看下去,鼓起勇氣一點一點看完了,決定以后看余華的作品要謹慎點,太悲壯太哀傷了,雖說從中可見到生命的堅韌求生的渴望,但心里仍然感受到一種不可承受之重壓。

然而《許三觀賣血記》卻有所不同。作者用一種令人不安的幽默筆調講述主人公的青壯年生活。讓人讀來忍俊不禁,笑過之后又覺得其實有些傷感,剛才不應該笑的。比如,第一次賣血后,請人家姑娘吃了好吃的就立馬要人家嫁給他;饑荒年月里用嘴巴給一家人炒好吃的菜(這一章尤其精彩),認定一樂不是他兒子就不肯用賣血的錢帶他去勝利飯店吃面條,被一樂感動后又毫不猶豫帶他去吃。一個忍不住要計較而后又立馬慷慨大方的小人物形象真是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在許三觀十多次賣血經歷中,其中幾乎有一半是為了一樂。從最開始的被羞辱感到后來的搏命相救,他內心的矛盾和糾結是那么真實的存在。“一樂是我最喜歡的孩子,但他卻不是我的孩子”,到后來,哪有什么親生不親生,只要你叫了我一聲爹,我就可以為你一路賣血。如此胸懷和擔當,早已跳出一個傳統男人的局限,詮釋了真正意義上的“父愛”。這點在如今二十一世紀看來已屬不易,更何況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小城里。

這個男人為了他心愛的女人賣血,為了他的孩子們賣血,卻從來沒有為自己賣過血。在每次賣完血之后,他坐在臨河的飯館里靠窗的桌前,叫道: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給我溫一溫。此刻他感到一種莫大的幸福。是啊,杯酒敬天,唯愿現世安穩。

余華的文字樸實無華,卻又有著極強的語言張力,讓人忍不住要一口氣讀下去。講述的故事看起來如此荒誕不經,細細讀來卻又如此真實,有如身臨其境。故事里的光景充滿凄涼和悲壯,然而于黑暗中又始終有一抹希望的亮色充盈其間。這真是很奇妙的一種感受。

昨晚看完全書后已是午夜一點,入睡后又做了一整晚的夢,都是書中許三觀賣血的膠片版,由我的想象力自然拍攝而成。醒來我知道這本書確實打動我了,我必須寫下自己的感受,即便知道自己寫得不好。否則今晚的夢里還會有關于許三觀的連續劇。呵呵。

為一個小人物的胸懷和擔當點贊。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