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真正擁有和掌控在自己手里的東西實在少的可憐,甚至在疾病的摧殘下會一無所有,甚至連記憶都不屬于你自己,不,是真的一無所有,連自己都會被遺忘,剩下的只是生命的軀殼。
《一生相伴》:阿爾茲海默癥
這是偶然的一場音樂劇,因為是朋友的贈票,當天她臨時有緊急事情要處理。我本是為了“應酬”這張閑置的劇票,沒想到也是一場意外的“邂逅”,是對生命的感恩、敬畏和熱愛。
該劇是一部以關愛老人、關注阿爾茲海默病人為題材的充滿家庭溫情的舞臺作品。生動再現當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提醒全社會對這一特殊群體的廣泛關注,以此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
觀劇后我查了相關資料以認識和了解這種病情,這種病癥有著一個廣為傳播但并不友好的名字——老年癡呆癥。醫學界一直試圖扭轉這個不友好的稱謂,恢復它原本的學名阿爾茲海默病,但收獲寥寥。
關于阿爾茲海默病,太多的誤解依然存在。人們一次次提起它,只是將它作為衰老的自然組成部分。更遺憾地是,它常常與癡傻、瘋癲這樣帶有恥感的詞匯聯系在一起。而醫學證明我們每個人都有患病的可能,而每年的患病數據都在上升和蔓延。
陪伴中痛苦面對余生漫長的告別
智力退化的結果將導致生命尊嚴跌入谷底。這是一場和疾病進行的漫長而艱辛的斗爭過程,這種疾病緩慢而痛苦地帶走一個人的認知、思考,行動能力,無法正常說話、吃飯、找到回家的路等等最基本的日常。這種疾病無法治愈或逆轉,等待醫學突破的過程充滿焦慮。
患者無法言說,家庭獨嘗苦果,他們隱形于大眾,卻經歷著真實的病痛與折磨。這種病要經歷一個大腦被攻擊的過程,直到大腦皮層廣泛而彌漫性的萎縮,像一個干癟的核桃仁。這也是一個記憶被破壞、精神被撕裂的過程。頭腦中的橡皮擦將不斷擦拭,最終將自己帶往記憶的荒蕪和孤島。
故事中最深刻的一幕戲:小女兒從國外回來,得知母親不想打擾自己工作和為她難過而隱瞞病情,直到這次見面母親病情已經惡化到不能認識自己了。母親面對眼前的女兒仍然心念越洋的記憶中的女兒,任女兒跪地上怎樣歇斯底里地呼喚和哀求,母親都無法想起她的女兒啊!
什么都不記得了,卻唯獨沒有忘記愛你。
此刻你是否想起來那則電視公益廣告:父親不認識自己的兒子,隔著一道門確是兩個世界的痛苦;兒子領父親同朋友吃飯,父親已經沒有自理和自控能力,廣告中父親拿起盤子里的丸子往兜里揣。
而故事的真實情景是父親拿的是菜湯里剩下的兩個丸子流著湯往兜里揣,相信大家在看到這一幕時和他兒子一樣制止時因為父親的那一句“我兒子最愛吃”而熱淚盈眶。兒子沒有覺得難堪,而是當晚徹夜難眠,為廣告中打出如上面標題的話語而發自肺腑地感激于這份如山的父愛。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生命的兩端往往是不平衡的,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對我們的愛也如同生命,愿我們珍視當下的時光,當記得報還親恩,要陪伴父母變老就像父母陪我們長大時那樣有耐心。
如果沒有愛生命就如同一片荒蕪,正因為有愛的陪伴才有生命的光明。如果我們什么都不記得了,但記憶的孤島上也許會因為生命中的愛而不那么漆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