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各組的思想
下面我們討論金字塔原理的每一條規則:位于金字塔結構每一個層次上的思想,都必須是對其下面一個層次思想的提煉、概括。因為,上一個層次的思想實際上都是從下一個層次的思想衍生、提煉、總結出來。
如果某一組思想表達的是一個演繹推理得出的結論,你只需以該組思想的最后結論為主體作總結、概括,就可以得出其上一個層次的思想了。如果某一組思想的分組方法是歸納性的,即該組由具有緊密聯系的一些思想組成,那么上一層次的思想必須說明該組思想之間的關系所代表的意義。概括各組的思想的行為實際上就是完成思考的行為。
很多作者只是簡單地將一些思想組合在一起,并沒有完成思考。我們在前面看到,很多人將只具有一般性關系,而不具有明確關系的思想羅列在一起,由于這些思想實際上并非真正屬于同一個組,因而也無法總結概括。不過,即使某組中的思想確實屬于同一組,找到能夠完成這一段思路的概括性思想也絕非易事。人們通常不愿意費這個腦筋,而是用一些“缺乏思想”的句子應付了事。例如:
該公司應當確定3個目標
該公司存在2個問題
我們建議進行5項改革
這些句子被稱為“缺乏思想”的句子,是因為這些句子實際上并沒有概括其下一層次思想的精華,而只是說明了將要討論的思想屬于哪一類思想。因此,這種句子對讀者和作者來說都是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
提示:
概括各組思想:確保思想屬于同一組,應抽象、提煉、概括思想精華。
總結句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
“缺乏思想”的句子對讀者而言是枯燥無味的,因為這種句子難以吸引和保持讀者注意力,不能激發讀者繼續往下讀,還可能使讀者根本無法理解你表達的思想。
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還有更重要的理由。這種句子會掩蓋思考的不完整的事實,使你錯失了一個進行有邏輯和創造性思考的絕好機會。對一組思想進行嚴謹的提煉、概括、總結,必然能夠推動思維的發展。如果你已經得出了一個概括性思維,你就可以在該思維基礎上用一下兩種方式延續你的思路:
對其作進一步評論(演繹法)
找出與之類似的思想(歸納法)
提示
概括各組思想:
思想的表達方式可以是行動性語句,即告訴讀者做什么事,也可以是描述性語句,即告訴讀者關于某些事的情況。
概括行動性思想(介紹采取的行動、行為、步驟、流程)時,應說明采取行動后取得的“結果”(效果、達到的目標)。
概括描述性思想(介紹背景、信息)時,應說明這些思想具有的“共同點的含義”(共同點的意義)。
對于行動性思想進行介紹、建立聯系和總結概括,以說明采取某項行動的方式或某事運作方式,是我所知道的最艱難的思維過程。世界上難以讀懂的操作手冊不勝枚舉,以管理目標為手段進行管理而失敗的例子更是數不勝數。
難點在于行動性思想之間的聯系方式。我們知道,由于采取行動總是要到達某種目的,因此,對一系列行動的概括也必定是實施這些行動所產生的結果。任何一組相互獨立、完全窮盡的行動性思想,加長其產生的結果,就能夠形成一個獨特的封閉體系。也就是說,如果某人采取了一系列具體的行動,就肯定能夠產生此前已經說明的特定結果。由很多行動性思考組成的過程,可能包括一系列在不同層次上的獨特的封閉體系。
當你羅列出了一些你認為實現某一目標應當采取的行動時,你必須先指出這些行動應當達到的結果,然后才能判斷自己是否遺漏了任何行動。但是,行動可能達到的結果又取決于共同實施的具體行動。這種行動與結果相互依賴性使你難以理順自己的思路,尤其是當你準備說明一個包括許多步驟和階段的流程時更是如此。
別著急,還有一些能夠幫你理順思路、輕松表達的技巧:
在將各行動(步驟、流程等)聯系起來之前,先用明確的語句描述各行動(步驟、流程等)。
找出明顯的因果關系組合,盡量將每一組中的行動、步驟控制在5個以下。
直接從這些行動、步驟、流程,總結、概括行動的結果、目標。
總結句要使用明確的詞匯/語句
在一個由因果關系組成的多層級結構中,你可以說,“我做下面這些事情是為了達到上一層的這個結果,我做上面這一組事是為了達到更上一層的結果”,等等,依次類推。每一個思想都必須與其同組的另一個思想相互排斥(即沒有重疊),而且每組中的思想對于上一層概括它們的思想而言,都必須是完全窮盡的(既沒有遺漏)。
在判斷某組思想是否完全窮盡時,我們必須非常明確地指出期望這組行動能實現的結果或達到的目標,明確到就像手中拿著成品一樣。舉個例子,你不能含糊地說:“我做這3件事是為了提高利潤。”因為利潤提高10個百分點和提高2個百分點都是提高,但是為此采取的措施肯定不同。
為了使讀者了解得更清楚,也為了便于自己檢查思路,你可以這樣表達:“我做這三件事是為了在明年1月15日以前將利潤提高10個百分點。”這種明確的措辭有助于你判斷你羅列的措施是否確實能夠實現該結果。
當然,你想要達到的結果不一定總是可以用數字表達目標,但是必定有某種明確的方式可以判斷是否實現了這一結果。你可以采取一種有效的方法,就是想象一個真實的人確實采取了這些行動,以便了解他所能取得的結果,然后根據這一結果修改行動性思想的措辭。根據上面的判斷標準,下面這個句子簡直就是胡言亂語:
我們必須培養一種全球意識,使每一個人都能都認識到自己是全世界社會中的一員。
這句話想讓我們做什么?我們怎么才能讓自己已經達到了這一目標?你能將一個已經“培養了全球意識”的人,與一個還沒有做到這一點的人區分開嗎?如果不能,就說明你根本無法了解作者的實際意圖。更糟的是,你也沒有辦法想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所必須采取的措施,即你無法回答“如何做到”這個問題。
強迫自己找一個明確的最終結果、目標或里程碑,使你能夠據此判斷某步驟已經完成,然后根據這一結果修改行動步驟的措辭。
使用明確的語言表達最終結果的必要性,無論怎么樣強調也不過分。除非你使用的語言達到了這一要求,否則你根本無法客觀判斷你列出的行動、步驟,是否包含了所有應當包含的步驟。
在講述行動、步驟、流程等時,理順自己思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想象自己確實采取了這些行動,然后根據完成這些行動將產生的明確結果,修改各行動步驟的措辭,使之更明確、更具體。
找出將這些思想聯系在一起的結構上的共性。
尋找這些思想間更密切的聯系。
完成歸納躍進,概括出主題思想。
解決問題的邏輯
經過一段時間,當你坐下來寫一篇短文時,你會不自覺的套用在序言寫作中用到的“背景——沖突——疑問”模式。通過問答法,以及第六章和第七章介紹進行排序和總結的原則,就能使自己的思想更有條理。
然而對比較長的文章來說,比如研究報告和PPT演示文稿(通常用來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者項目計劃書和咨詢建議(通常用來說明你如何著手解決問題),寫作的過程就不會那么順利了。也許會有一個長時間收集資料的過程,也許會涉及好幾位讀者,也許不得不延長幾天(甚至幾個星期)。你經常發現自己被淹沒在大量需要分類和考慮的事實、數據、信息和想法中,卻無法決定哪些是你希望與人交流的信息。
如果在你的工作和學習中有寫文章的任務時,需要先界定和分析問題,再將解決方案寫出來與人交流,你會發現本片值得一讀。
這類文章通常需要回答以下3個最常見的問題之一。
我們應該做什么?(如果不知道解決方案)
我們應該做嗎?(如果已經給出了解決方案)
我們應該怎么做?你會怎么做?(如果已經知道且接受解決方案)
這時序言的作用是對問題定性,金字塔則用來說明,分析問題和尋找解決方案的“步驟”和“理由”(有時是演繹推理的結果)。這些步驟或理由確定后,還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思考,才能得出可供交流的思想觀點。以下是一個理想的流程:
界定問題——結構化(分析問題)——分析/找到(解決方案)——組成金字塔結構(與人交流)
提高些質詢報告效率的秘訣是:
1.界定問題
2.有條理地收集和分析數據,轉換為金字塔結構的形式
換句話說,如果在流程的前兩個階段組織好方法,就能很容易地進入第三或第四階段。前兩個階段實際上是預先搭建你的金字塔。
但是界定問題和結構化分析是非常復雜的工作,問題的起因經常是模棱兩可和令人困惑的,甚至是被錯誤描述的。問題的方方面面都存在大量的數據,為了確認問題,你不得不“事必躬親”,而且會有多種可能的“解決方案”。
界定問題
判斷問題是否存在,通常要看經過努力得到的結果(現狀),與希望得到的結果(目標)之間是否有差距。由某一特定背景導致的某一特定結果,稱為非期望結果(R1,即現狀)
“問題”是指你不喜歡某一結果,想得到其他結果,稱為期望結果(R2,即目標)。解決方案是指如何從現狀R1到目標R2。
以上界定問題的方法稱為連續分析,是一種有效地解決問題的技巧,可以幫助你為以下按照邏輯順序排列的問題尋找答案:
1是否有/是否可能有問題(或機會)?
2問題在哪里? ???????????????????????????????界定問題
3為什么存在(產生問題的根源、原因)? ???????結構化分析原因
4我們能做什么? ?????????????????????????????尋找解決方案
5我們應該做什么?
結構化分析問題
分析問題的標準流程是:
收集信息——描述發現——得出結論——提出方案
為了有效地找到結論和行動方案,分析人員必須有意識、有條理地收集事實,得出符合邏輯的發現。但多數情況不是這樣。一幫人很可能會收集該領域一切可以找到的資料,等到所有的事實和資料齊備時才正式開始分析。
當然,每個人都可以這樣做,但肯定要付出額外的辛苦。比較好的方法是建立診斷框架和邏輯樹指導,來分析和引導思維,不僅能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而且簡化了把結果構建成金字塔的工作。
由于一般人的習慣都是先找資料,所以下面我將追溯這種方法流行的原因,然后解釋我的新方法。
從信息資料入手
從信息資料入手的方法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咨詢業的早期發展階段。當時質詢還是一個新興的職業,質詢公司尚未大量積累各個企業和行業的知識。因此,那時普遍的做法是,不論客戶存在什么問題,都從全公司或全行業分析入手:1發現在該行業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研究市場特點、“價格——成本——投資”特點、技術需求、產業結構和盈利能力2.根據銷售與市場的地位、技術地位、經濟結構、財務和成本決算,評估客戶的優勢和劣勢3.將客戶的表現與成功的關鍵因素進行對比4.提出抓住機遇和解決問題的具體建議。
結果是事實堆積如山,卻很難得出有意義的結論。一家大質詢公司曾經估計過,在收集資料和分析工作中高達60%是無用功。質詢顧問們堆砌了不計其數的“有意思”的事實和表格,但和客戶的問題真正有關的卻寥寥無幾。很多情況下,由于信息不完整,很少或根本沒有數據來支持主要的建議,迫使質詢顧問們在最后一刻還在尋找更多數據,真是勞民傷財的一個過程。
即使有了完整的數據,要組織好自己的觀點,并在最終報告里清楚地表達觀點還需要大量的努力。最原始的方法是把事實按運營、營銷、增長預測和主要問題等標題進行分組。但我們已經從第7章“概括各組思想”知道,要從這樣的分類中得出清晰的結論是非常困難的。
為了給讀者一些條理性,很多咨詢公司按照收集的時間順序提供信息,用發現、結論或建議之類的字眼作為章節的標題,但和信手拈來的標題一樣,并沒有多大的實質性幫助,只不過是寫作者用強迫自己思考的手段而已。總之,咨詢顧問花費了大量時間,寫出的卻是長而乏味的文章,不能很好地展現他們工作的真正價值。
由于費用增加,結果卻差強人意,咨詢公司開始正式這一問題,最終發現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收集數據之前對問題進行結構化的分析,現在已經被很多優秀的質詢公司采用。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方法是重復傳統的科學方法:
提出各種假設
設計一項或幾項重要的實驗,根據產生的結果排除一個或多個假設
通過實驗得出明確結論
相應地采取補救措施
換句話說,就是強迫自己思考產生問題的各種可能原因(這種技巧叫做外展推理),之后的重點就是收集資料,以證明是這些原因或不是這些原因。只有假設自己已經找到產生問題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提出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那么你會問,應該如何去找出產生問題的可能原因呢?又不能憑空捏造。當然不能,你必須認真研究問題所在的領域的結構,即界定問題框架中的序幕或切入點。為了深入進去,你需要采用合適的診斷框架。
有很多診斷框架可以用來幫你分析,也有許多非診斷性的邏輯樹可以幫你提建議。人們常忽視這兩種輔助手段的區別,并把它們一并排列在“分析技巧”或“立論分析”的標題下。你必須注意他們的區別,有助于你在正確的地方使用正確的方法。
開始寫序言
界定問題的框架按照邏輯順序介紹絕大部分問題的構成要素,因此因此很容易把這些要素用于序言中。只要遵循從左到右、再往下的原則,讀者最后看到的通常是沖突的部分。
設計診斷框架
使用診斷框架幫助你設想客戶產生問題的領域的狀況。這種設想最終會揭示你分析應該關注的要素或活動。舉個簡單例子,比如你頭痛但不知道原因,所以無法醫治。你第一步應該設想一下造成頭痛的可能原因:
采用“相互獨立,完全窮盡”的分類方法后,頭痛的原因要么是身體上的,要么是精神上的。如果是身體上的原因,要么來自外部,要么來自內部。如果是外部的原因,要么是撞傷,要么是過敏,要么是對天氣的反應,等等。
通過逐項展開,就可以按排除的難易程度對所有可能的原因進行篩選。
結構化分析的方法只有3種:呈現有形結構、尋找因果關系和歸類分組。為了找出產生的原因,可以用其中的一種或幾種方法建立診斷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