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政策和方向


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政策和方向

一、小學語文課程改革政策

小學語文課程改革指導標準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

二、小學語文課程改革方向

 (一)語文教學觀念的改變從素質教育的高度出發,轉變語文教學觀念,是新形勢下深化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首要問題。轉變觀念,首先要從思想上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深刻認識“應試教育”的危害,自覺摒棄片面追求高分數的“短視”行為。要堅信:學生素質提高了,能力自然強,成績一定好。二是要變“老師教學生學”的教學觀念為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自覺獲得知識,不斷提高聽說讀寫能力的觀念。三是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正確認識語文教學的內涵,優化并充分利用語文教育環境。語文是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生活多么廣闊,語文教育的天地就應當多么廣闊。要變“死”為“活”,由封閉走向開放,探索和構建課內、課外結合,學校、家庭、社會溝通的語文教育體系。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課堂教學中所學的知識、掌握的方法,運用于廣闊的語文天地之中,促進知識的遷移,語文能力的提高。

  (二)考試方法和教學評估體系的改革改革考試方法和教學評估體系,總的來說要充分發揮考試和評估的激勵功能;考查學生的成績,可以實行評定等級加激勵性評語的做法;對學生能力的測試要全面,要重視朗讀、背誦和聽說能力的考查;筆試內容要簡化,要加強綜合性,選擇、判斷題要慎用,要有思維價值;對教師教學的評估,要把是否重視對學生語文能力和創造精神的培養放在突出的地位。但是,考試和評估不能“光松綁,不改革”,要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三)課堂教學結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是改變語文教學現狀、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一環。要把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作為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向40分鐘要質量。

 1.要注重啟發誘導,使教的過程變為導的過程,變為學生探索發現的過程。教師要看到學生(包括暫時后進的學生)有巨大的潛能和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要千方百計挖掘他們學習的潛能,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不僅喜歡學語文,而且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的愉悅。

 2.要認真學習教學大綱,認真鉆研教材,準確把握教學要求。大綱規定了各個年段的教學要求,不要超越年段,隨意拔高要求。教材不僅規定了教學內容,而且提出了教學要求。每篇課文,每堂語文課都應當突出重點:理解的重點,語言訓練的重點,能力培養的重點。切不可面面俱到,四面出擊。突出重點,圍繞教學的重點、難點設計教學結構,是優化教學過程最重要的體現。

 3.要體現語文教學的整體性。在理解能力上,要加強對語言文字感受力的培養,下力氣扭轉目前教學中存在的注重思想內容的分析,忽視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品味的狀況,加強有指導、有目的的多種形式的讀,并在讀中啟發學生揣摩、思考,鼓勵學生發表獨立見解。在表達能力上,也要加強訓練的整體性。要在年段要求的指導下,放手讓學生去說去寫,多一些綜合訓練,少一些無思維價值的單項訓練。當然,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進行的理解和運用詞、句的訓練,以及旨在培養獨立識字能力而要求學生掌握的識字知識,是十分必要的。

 4.要繼承好的學習語文傳統,又不拘泥于傳統。不少批評語文教學的文章給今后語文教學開的“藥方”是“多讀多寫”。多讀多寫是行之有效的語文教學傳統經驗,無疑要繼承,但是語文教學發展到今天,僅停留在多讀多寫上,難以培養出跨世紀人才應具有的語文能力,所以要講究語文訓練的科學化。教師必須在讀、寫訓練的過程中,加強對讀、寫的指導,使學生不僅能讀會寫,而且善于思考,學會學習。特別是要把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培養在快速閱讀的基礎上加工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總之,優化教學過程,要從教材實際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探索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模式,體現由不懂到懂、由不會到會、由學會到會學的訓練過程。眾所周知,語文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課程、教材、師資等方面的改革,涉及社會、家庭諸方面,問題的最終解決要靠綜合治理。

? ? ? 實際上,更多的來自于一線教師的課堂上,對語文教學的改革來得更大膽、更大氣,更深遠。從薛瑞萍的“日有所誦”,新教育(后來的南明教育)的晨誦課程、兒童階梯閱讀課程、童話劇課程,到群文閱讀,到劉發建老師發起的名家經典閱讀周課程,都體現出一線教師對語文教學更高的追求,教師真正成為了課改的主角。老師們用完整課程的穿越代替單篇課文的碎片化學習,使得語文課從“課文學習”走向了“經典學習”;打破了課內課外的界限,實現孩子的自主學習;推動了教師經典讀本選擇,自編能力的發展,讓教師感受到自身成為課程、課堂、課改主角的自豪感、責任感、成就感。在成就課改成就學生的同時成就了參與其中的教師本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