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上次分享了第二個策略,及時行動,今天繼續分享第三個策略,直面困難。
? ? ? ?最近流行一個名詞——低品質的勤奮者,說的是,有一類人,看似很認真的學習,經常處于忙碌狀態,但等到交任務時,總也不能及時完活,或是做不出成效。不僅工作中,這類人隨處可見,仔細回想一下,上學時,總有一些同學整天筆不離手、眼不離書,別人學的時候他在學,別人玩的時候他也在學,但等到考試時,成績卻并不理想。有時候,這種假象被誤導為:付出和收獲不成正比。但,當透過現象看的時候,會發現,他們并非真的是高效的努力,更多的可能是只有努力的樣子罷了。
? ? ? ?2016年,是一個倡導讀書熱的年度,很多人在寫年終總結時說,自己一年看100本書,甚至200本書,但這100本書有多少知識被消化、被運用于實踐呢?又給我們的思考和行為帶來多少改變呢?答案似乎不太理想。
? ? ? 低品質的勤奮者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笑來老師回答:回避困難。
? ? ?所有任務都被分為:相對簡單和相對困難。世界上的任務如果都是簡單的,那就沒有人會遇到挫折了,不存在努力了。
? ? ? ?記得小時候,寫作業時,總是把作業分為簡單的、難的兩部分。根據每個人的習慣不同,按次序完成作業,我總是習慣先完成簡單的那部分,因為動腦筋少,最后用充足的時間來處理難的部分。可實際情況是,最后總是超出預期時間,難的作業很多時候并沒有完成。現在想來,大腦的操作系統也是有懶惰基因的。沒有經過刻意訓練,大腦會自動選擇舒適、安逸、簡單。
? ? ? ?在生活和工作中,任何一項任務其實都可以劃分為兩部分:相對簡單和相對困難。合理地完成任務流程應該是這樣的:先迅速完成簡單部分,把多余的時間放在處理困難的部分上。實際情況,大部分人,總在繞行困難部分,總是拖延著希望困難自動消失。
? ? 行為與動機息息相關,人們做事的動機往往有兩個原因:獎勵與懲罰。所有人都喜歡被獎勵,討厭被懲罰。從這個層面上來看,顯然做能夠獲得獎勵的事情顯然是劃算的,回避做可能招致懲罰的事情是合理的。
? ? ? 每一次懶惰就有一次繞行,一次次地繞形成功后,大腦形成記憶,積累了成功繞行的經驗,等到再遇到困難任務的時候,我們會因為積累不夠導致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不夠。
? ? ?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只有每一次認真地思考解決難題的方法,經過持續改進、長期積累,才有可能是成為高手,或者說才是成為高手唯一的方式。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吃虧是福。一定要踏踏實實地去學習處理困難部分。
? ? ? ? 但是,大部分情況并非如此,在因處理難題碰壁的時候,往往會有兩種想法:“從此再也不碰那件事”和“找一條光明的出路”。基于上述原因,人們往往會自動忽略第二種想法。
? ? ? ?有拖延癥的人,并非是不做事的人,并非是不努力的人,但結果往往是,他們一直在做簡單的、沒有難度的事情。因為,這些簡單的事情,即使是在拖延的時候,也是可以完成的,是會被獎勵的。同時,他們因從來未正式著手解決困難的事情,永遠都在做沒有挑戰的事情,所以從未嘗過“成功”的甜頭,長此以往,竟還有可能找到借口,說:每天都在重復的事情,一點創意也沒有,實在沒有興趣好好做事。殊不知,有興趣有創意的事情,實際上是不多的,往往有的話,也會因為他們的回避困難,而錯失機會。
? ? ? ? 如果,沒有開啟心智,不管學習多少種時間管理、項目管理的課程都是無效的。因為,遇到部分困難的任務總是想辦法繞開,整個任務相當于沒有完整地被執行,所以,無論花去多少時間,效率也都是低下的。
? ? ?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現象比比皆是,只不過,極少有人看到問題的根源。例如,在練習瑜伽時,每次都只做簡單的動作,凡是涉及拉伸筋骨的動作,因為怕疼,總也不去開始練習,久而久之,會覺得練瑜伽沒有效果,進而為自己找一個光鮮的借口。
? ? ? ? 再比如讀書,每次開始讀的時候,都滿懷信心,憧憬看完了就學會了書中的技巧,瞬間成為牛人,可放下書本后,就忘記了行動忘記了堅持。繞行了學習中最困難的部分——實踐。
? ? ? ? ?可真實的情況是,所有有成就的人,他們都是經過刻苦、枯燥無味的不斷練習,通過不斷挑戰困難,不斷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而得到的經驗和積累。
? ? ? ?戰勝拖延癥、戰勝困難,只有一個最優策略——直面困難,通過不斷地積累,最終走向通往成功之路,除此之外,無其他捷徑。
直面困難,吾日三省吾生,今天你做了嗎?
《把時間當朋友》系列解讀,請關注簡書ID:chloemin。堅持日更,記錄思考,持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