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女兒說寫了篇文章,但是不想給我看。我覺得很奇怪,問她為什么不想給我看呢?她說:“因為上次給你看完之后,你全部指出的都是缺點,好像沒有一個優點,這次給你看,你肯定又會挑出很多毛病,所以干脆就不給你看了。”
她的回答立馬讓我想起了上一次她把作文遞給我,我確實一眼就只看了作文的不足之處,比如字寫得不夠工整,開頭不那么有吸引力,錯別字太多,描寫不夠生動等等,最后只是很敷衍地說了一兩個優點。聽完后,女兒立馬就像泄了氣的皮球,原本自以為寫得還不錯,滿懷期望地等著我的夸贊,卻沒想到換來一大瓢冷水。
難怪這次在我還沒看之前,她就給出了一個預設結果。我意識到自己上次打消了孩子的積極性,請她再給我一次機會,這次絕對以表揚為主,批評為輔。她半信半疑地把作文拿給我。拿到文章,我便開始四處去尋找優點,一一總結出來:“首先,這次的字比上一次工整許多;第二,字數也寫滿了500字;第三,開頭就給出中心句,讓人一目了然;第四,第二段介紹了游戲規則,第三段再舉例子,結構清晰;第五······”
就這樣,一不留神就有理有據地說出了9個優點,孩子的表情也由最初的苦瓜臉變成了燦爛的西瓜笑臉。最后我問,那還要不要指出建議?她自己肯定地回答,要。于是,我在早已經挑出的好幾個缺點里,選取了一個最關鍵性的改進意見,孩子也欣然接受。反饋效果顯然比上一次要好得多。
這一次,我預先給自己心理暗示,提醒自己去發現她的優點,就有意識地帶著發現美的眼睛去尋找,并且給出了結合實際的夸贊,讓孩子感受到了真誠。當她獲得了鼓勵,確認自己的努力被看見,也就愿意去聽取其他的改進意見。
反之,上一次她滿懷期待我的鼓勵,卻得到了諸多不滿,積極性被打消,那些意見也絲毫聽不進去。不單只有孩子喜歡八分表揚,二分期許,對于成人來說也是如此。
在我們頭馬俱樂部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反饋環節就是點評,這其中的點評也以陳述式的表揚為主,比如“我看見你在演講中加入了語言對話的內容,這讓聽眾感覺到有畫面感。”頭馬要求點評員先發現演講者在演講過程中真實存在的幾個優點,再給予一兩點意見建議,既幫助演講者收獲了信心,同時也更愿意接受他人的意見。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空洞的表揚,或者是結果性表揚,又很容易起到負面作用,比如孩子如果考了100分,家長就給予“你真棒”之類的表揚,就很容易讓孩子誤以為家長是因為這個結果才給予肯定,就會讓孩子有很強的勝負欲,過度追求結果,適得其反。
總之,要達到激勵他人同時又幫助他人更進一步的正向結果,最好的做法是多一點以過程事實為依據的表揚,少一點指責性的批評。學會有效的反饋,也能讓我們受到更多人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