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小姐打電話過來和我說了一個很奇葩的想法:“我覺得我從小都是在被愛包圍的環境下長大的,沒吃過什么苦,我想換一個工作,去做銷售,讓自己去經歷一些挫折和困難?!?/p>
聽到這句話后,我瞬間感覺自己的世界觀被重新刷新了一遍。我說:“你是想找虐還是咋的?”
A小姐立即說到:“我就是想找虐呢。我覺得這些年,沒吃過苦、經歷得太少了,感覺自己還不夠優秀,想去多一些經歷?!?/p>
我理清了一下思路,停了三秒后,拋出一句話:“為啥優秀是建立在苦難的基礎之上?難道吃了很多苦的人就一定很優秀嗎?”
A姑娘思考了片刻說道:“可苦難是人生的財富啊,我想早點去積累。趁年輕,多去經歷。”
最后,我說了這樣的一句話結束了這通電話:“姑娘,你以為你經歷的苦難就是財富嗎?我們的祖輩們一生經歷了多少苦難啊,可他們真的很優秀、很成功嗎?”
在A姑娘的朋友圈中,大多是那些充滿正能量的、積極向上的朋友。很多朋友從小經歷了很多磨難,因此比同齡的她顯得更為成熟、穩定、深諳世事。而A姑娘也因此建構起了一個“苦難的哲學觀”。她對自己一路以來的安穩充滿了不安感,甚至是罪惡感。她想去經歷一些生活的挫折、磨難,無非是想自己變得更加優秀、更加沉穩罷了。否則,誰沒事愿意去吃苦遭罪呢。
但,苦難真的就是財富嗎?
在傳統的認知模式中,苦難就是人生的一筆財富。我們也被“吃虧是福”的理念教導長大的。
什么“人只有戰勝苦難,才能獲得新生”,什么“人,是從苦難中滋長起來的”……這些充滿激情的宣言,曾鼓舞我們一代代的人前赴后繼,將生活的苦難當做尋常小事。
的確,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必將遭受苦難,這種“苦難的哲學觀”的確也能給我們帶來前進的動力、給人活下去的希望。但經歷過苦難后就會變得更加優秀嗎?
請看看,我們扎根在黃土地上的祖輩們,他們曾經滄海,掙扎在生與死之間;他們走過了風雨飄搖的歲月,苦難將他們的生命打磨得平滑至極,他們只覺得:活著便好。他們一生經歷的苦難是那么深刻,但真正能從土地中變得優秀的,又有多少人呢?
請看看,我們城市中的每一個農民工,他們的一生何嘗又不是艱辛而苦難的一生,他們蓋了一座座的大廈、修了一條條的公路,但這個城市又和他們有什么關系呢?他們的子女還是得回老家上學,他們住的還是一間間毛坯房。有幾個農民工變得優秀呢?
于千千萬萬的普通人而言,苦難不是財富,苦難就是劫難,苦難也不會讓他們變得多么優秀。
琴棋書畫詩酒花,終究是人生的理想模式,我們終究會在苦難中且行且歌。而我們一生的財富,不是苦難,是對于苦難的反思與總結。
每一次的挫折與傷害,若不曾痛定思痛,那些苦難終究只是我們年少時的一份經歷,而不是我們一生都可以珍藏的財富。
每一次的打擊與拒絕,若不曾反思總結,最終我們只是習慣了被打擊、被拒絕,而無法找到絕地反擊的破解之道。
曾經的校園時代,我們總能看到那些特別努力、特別勤奮的學生,但每次的考試結果都不盡人意。為什么?因為他們沒有學會從一次次失敗的學習經歷中進行反思與總結。他們只知道自己錯了,而不知反思原因與對策。
苦難不是人生的財富,優秀也不是只建立在苦難的基礎上。若想優秀,至少你要符合以下幾點:
1、系統而穩固的知識體系
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是發展的基礎。知識體系不完善,實踐與理論的互相印證無法有效結合。你連支撐自己發展的行業知識都不系統,你如何統籌全局?那么,如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呢?
(1)培訓學習
(2)主題閱讀
(3)歸納總結
2、快速學習的能力
快速學習的能力是決定我們是否能盡快脫穎而出的關鍵。當你和別人學習同一樣東西,你花的時間更少,你的效率就越高,你就能更快地脫穎而出。那么,如何培養自己快速學習的能力呢?
(1)良好的學習策略
(2)有效的時間管理
(3)海量的閱讀積淀
3、勤奮與毅力
勤奮與毅力,毋庸多言,每個優秀的人必備的素質。而我們大多數人都還沒努力到拼智商的層次。至于如何培養?那你首先從堅持早起開始吧。
4、開闊的思維和寬廣的格局
思維和格局決定出路。方向不對,努力白費。如果思維不對,肯定得不到好的結果。而格局不廣,很難走遠。其實思維和格局的培養無外乎那三句話:
(1)讀萬卷書
(2)行萬里路
(3)閱人無數
苦難不是人生的財富,更不是使我們變得優秀的根本原因。別以為你吃了很多苦就應該更優秀,更別以為沒吃過苦就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