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活總是受到旁人左右嗎

有兩個老人,一個兩眼全盲,一個失去雙臂,他們想著要有個收入來源,于是在一片50畝的荒灘上開始種樹??硺渲σ圃?,挖渠引水,幾年下來一萬多棵,成了片樹林。還沒等到賣,一個從村里出去的記者回鄉來,覺得這是一個可用題材,于是“種樹賣錢”變成了“愚公植樹”,一時間“感動河北”。慰問和采訪的來了,CNN報道后,“感動”瞬間蔓延了世界。兩個老人左右為難:不賣,沒收入;賣,辜負了大家的期望。他們暫時做出不賣的決定,同時,又接手了村里170畝的荒山繼續種樹。

真是一個滑稽的故事。

兩位殘疾老人的本意是給自己賺錢,然而一經宣傳,就成了高尚的義務,不但樹木成材后不敢賣,得不到收入,享不了清福,還得繼續拼著一把老骨頭每天勞動8、9小時。愛心捐款等財物和聲譽名望的雙重獎勵,束縛了兩個人的自由意志,沒有過他們想要的生活(買冰箱、買空調、交孩子的學費,不愁錢花),而是過上了別人認為他們該過的生活(繼續植樹造林,保持光輝高大的形象)。

一句話,他們的生活軌跡被旁人影響,偏離了原來的方向。

在這里我不想從道德的角度去評論(道德常常被濫用),我只是想問:為什么有的人就容易身不由己?

對比陳冠希,他可是非常特立獨行,即使是非常有違大眾的價值觀的事,也是想做就做。道歉什么的,我想其實他表達的是:對,那是你們的觀念,從你們的角度來說,我做的是錯的,所以,我為我沒有符合你們的觀念、標準而道歉,讓你們生氣、讓你們這么多人操心我的事實在是對不起了。我錯在不該把自己放在那么公眾的位置,不該在整體和平的氛圍中表現高調。也許我該換個地方,等你們冷靜了,接受更多的思想和觀念以后我相信你們會慢慢接納我的。

這是兩種相反的類型。殘疾老人屬于“群體型”,他們的潛意識里,事情的好壞要從群體去評價,他們在意別人的看法,是因為他們不愿意鬧矛盾給群體添麻煩,如果自己與多數人異議,那寧愿自己吃點虧,也要屈從大眾,這樣結果看來,整體得到的滿意度最高,他們求和平、安寧、穩定。

陳冠希呢,就是“個體型”,潛意識里,是要完整的自我,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必在意別人的感受,只要在大原則上沒有沖突,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做自己愿意的事,每個個體都都可以盡力發揮發展。整體上看,雖然滿意度不均衡,但是多樣性高,而且激發了潛能,容易出現出類拔萃的個人英雄式人物。他們求的是自我發展、多樣。

個人的潛意識包含著集體潛意識。也許在他們心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是來源于他們從小生活的環境,周圍的人的潛移默化。存在即是合理的,沒有什么對和錯,世界那么大,人類是從一個個小的聚居地發展起來,即是現在因為網絡而全球化了,但是很多東西,像風俗習慣等等,是不可能一概而論的。中國農村的思想,和美國大都市的思想,和非洲部落的思想,各種宗教的教義,不要說統一了,差異大的能到仇人的地步。

你是想我行我素呢,還是總在意別人的感受?沒有對錯,因為其實都會給自己和旁人造成未知的影響。守著自己的內心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第58章:傷離別(二) 無論天是不是很藍,我們是不是愿意,日子還是如白駒過隙,彈指間,眨眼間,驀然回首,還是到了畢...
    貳把彎刀閱讀 349評論 0 1
  • 曾經的生命,如一道光影 未來的生命,如一陣晨風 世界的盡頭,孤獨瘋狂蔓延 時光的兩端,生死不斷層疊 而你,如今又在...
    阿琴姑娘閱讀 1,037評論 31 65
  • 點擊>《冒牌心理醫生》目錄<冒醫的所有文章都在這里 兩周的時間匆匆過去。 一天,我被叫到警局,黎隊長的辦公室里,黎...
    原鹿閱讀 374評論 0 1
  • 前言:看了幾篇簡書,九宮格密碼解鎖,看著不錯,拿來學習一下。 一、實現效果 二、手勢解鎖實現過程 分析: 如圖所示...
    麥穗0615閱讀 7,446評論 14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