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神經癥現象之三:失 眠(續)
二、怎樣應對失眠
既然失眠不是病,就談不上要治它。若把失眠看成病,理解失眠的真相本身就是治療。
從前面分析來看,自然也清楚了一些應對失眠的辦法。一個人害怕或恐懼什么,都可以從他恐懼的對象身上找到他真正的“病根”。比如,對癌癥的恐懼從心理根源上說是對死亡的本能恐懼,也是對絕對健康的渴望。治療這類恐懼的根本,是放棄對絕對健康需求的幻想,接受疾病是生命的一種狀態的想法。
我想起一個治療失眠的故事,說某人患失眠10余年,找到一位治失眠的專家,專家告訴他:“要根治你的失眠,你必須聽我的,能做到嗎?”患者很高興:“只要能根治,我一萬個聽你的。”專家說:“今晚開始連續3天,你必須做到不能睡著。”第二天患者找到專家說:“醫生,我讓你失望了,昨晚我喝了濃茶都不行,還是睡著了”。盡管這是個笑話故事,但它反映了信念所具有的動力與催眠效應。
如果人們感興趣,可以觀察那些訴苦“失眠好幾年,失眠10幾年20年”的人,他們個個其實都是身體很棒的人(不信去醫院檢查就知他們絕對沒病);他們的精力其實很旺盛(不信觀察他們說話、做事、什么都操心的熱情就知)。能夠堅持失眠10幾年20年還那么有精力那么健在,這本身就說明失眠者比誰的身體都健康呵。
如果你恐懼失眠,你需要檢視“失眠”對你的含義是什么?
失眠可能對你僅僅是一種提示:你是一個生命力旺盛、潛在能力大的人,你并不需原來那樣多的睡眠。那么,你需要明智地接受現在的睡眠時間。
失眠或許暗示你目前的神經處興奮狀,只是你把熱情轉移到了對睡眠的關注,你失去睡眠的同時也失去了生命創造力。那么,你要考慮是否把這些精力和興趣投注到其他領域。
失眠可能是你生命激情的象征,可你無意識壓抑了某種激情。象征提醒你,不該深究失眠與健康的關系,而該考慮體現你生命價值的事情是什么?提醒你檢視自己,該如何運用你的力量?該實現你哪些需要,以釋放你生命的激情?
失眠也一定意味著,你生活中有未解決好的要事存在,或者有未了結的重要情結存在。那么,你需要實際地去完成事情,或者你需要將潛在的情結意識化,從而解決過去留下的傷痛、哀怨、遺憾、悔恨之類的未了事情。
失眠可能在提醒,你存在個性和思維方式的局限。你可以選擇改善某些個性特點,可以學習有效思維和選擇改變某些觀念,或嘗試接受新的觀念。比如,你可以重新看待你的睡眠“每天只需要5個小時”,或者你設定“原來睡多了,現在要把失去的時間撿回來”,或者認定“少睡是腦力充沛的表現,我需將這份力量用于外界”。有位哲人不是說過“如果每天少睡2小時,你就多活了10年”嗎?
失眠更說明是因你對它的態度不好。失眠本是睡眠偶爾出現的頑皮,是我們睡眠的一個朋友,可你不夠朋友,你看它就像是看一枚危險炸彈,或是害人惡魔;你對它就像對待敵人,想盡辦法要排除它消滅它。它本來沒有力量也并不可怕,是你豎它為敵,或是你對它過度關心而強化了它的力量,它才頑固地糾纏你。所以你需要考慮,是否應好好地善待失眠,不與它對抗。即不排斥它,不恨它,不抱怨它,也即是坦然接受它,讓它存在,與它和平共處。有位德國心理學家在《疾病的希望》中說得好:“疾病是生命的一種狀態,生病屬于健康,就像死亡屬于生命一樣。疾病是人類的朋友,而不是人類的敵人”。不可否認,某種疾病的好轉或痊愈,很大程度是取決于病人對疾病所持的觀念和態度的。
睡眠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失眠也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你與自己的某部分為敵,不外是自己跟自己作對。如果失眠是你制造的敵人給你帶來了痛苦,那么解除痛苦的最好辦法是:與失眠化敵為友,你不斗它,它也不會找你麻煩。想要不失眠,就要舍得放棄——對失眠的關注,這叫不為而為之。
人與睡眠的協調,有賴于人們是否愿意改變對失眠、疾病等方面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