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欽編著
第1章 前言
>> 禪宗的核心思想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思是通過我們自身的實踐,從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和規律,最后達到真正認識自我。
>> 后世所說的禪宗,實際上主要指惠能所創立的南宗禪。
第2章 源流及發展
>> 禪宗所說的禪是指感悟到本性的一種狀態。其意義就是在定中產生無上的智慧,以無上的智慧來印證、證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實相的智慧。
>> 禪學是佛教的一種思想,其大意是放棄用已有的知識、邏輯來解決問題。認為真正最為容易且最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源自我們內心的感悟來解決問題,尋回并進入自性。其理論認為這種方法不受任何知識、任何邏輯、任何常理所束縛,是真正源于自我的,所以也是最適合解決自我的問題的。簡單而言,禪就是一種最為簡單而且是最為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 禪宗主張“以心傳心,見性成佛”,傳心傳的是佛的心印,而佛的心印就是般若;見性就是表現自己本自具足的菩提般若之智。
>> “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無念,就是在自己的心念里,徹底地擺脫了事物之境的影響,不在本來清靜的佛性上生出種種念頭。簡明地講,就是心離好惡、取舍、憎愛,遠離一切來自“前塵緣影”的分別相念,而非舍棄正念、正思維。? ? 無相,并不是否定外在一切事相,而是心不被外在的事物牽引、熏染成為分別想念的素材,當下即相離相,不留痕跡。? ? 無住,是不讓心停留在任何一個地方,產生執著,念起即覺,覺之即忘,活潑無染。無念、無相、無住,三位一體,持之以恒,則正見可立,正受加深。
>> 心性論是禪宗成佛理論的基礎,是禪宗思想的核心,也是了解禪宗思想實質和禪修實踐的切入點。
>> 禪法的本質是靜慮,靜慮的過程是禪法,依本質而言,是說明人人都有靜慮的本能;禪法是運用這種本能,從事生命價值的發揮。
>> 通過對一切色相的通透,把握了外在事物和內心世界的本質,最終進入一種高雅、平靜、順其自然的境界,獲得真正的、超越了一切生死、輪回、世俗、紅塵、因果的自由。
>> 獨立承擔、自我追尋、自我完成
>> “直指人心,頓悟成佛”是我國禪宗一直強調的主旨之一
第3章 思想理論
>> 我國禪宗思想的兩大重要源頭是般若思想和涅槃思想。
第4章 坐禪及修行
>> 禪宗強調心性的運用,以明心見性為宗旨。所以禪宗修持以定慧一體為特色。
>> 禪宗修持的最終目標就是涅盤。涅盤是指滅除貪欲、嗔恨、愚癡、無明、邪見、是非、煩惱的一種寂滅無染、物我雙忘、圓滿光明、自由自在的世界,是超越生死的悟界。能達到涅盤的境界,人生自然能夠獲得解脫。
>> 參話頭是禪宗最具代表性的法門
>> 十牛圖:尋牛——見跡——見牛——得牛——牧牛——騎牛歸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還原——入廛垂手。? ? 十牛圖就是容格分析心理學中的個性化
>> 一相三昧,就是要在一切處都不住相。怎樣才是一切處不住相呢?就是把一切的相都融為一相,是非平等,善惡同觀,不生憎愛,不生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以安閑恬靜、虛融淡泊的心境來面對一切事物,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歸于圓融無礙,成為佛的清凈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這就叫一相三昧。
第5章 高僧大德
>> 福建雪峰義存禪師的道場有“望州亭”
第7章 經典
>> 禪宗講的是明心見性,以心印心,不立文字
>> 禪就是對人生的一種冥思、頓悟和理解的過程。生活當中處處有禪意,從而形成了個性鮮明的思想體系。
>> 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也如電,當作如是觀
>> 不可說? ? 又稱“不可言說”或單稱“不說”。說真理可證知,然不可以言說詮示。
>> 正如那句經典話:有的事可說不可做,有的可做卻不可說,有的既不可說也不可做。
>> 佛法中這句話基本要闡述的是萬物本空的理念,原是要使我們了解萬事本無其永恒的體現,一切皆將壞散,教我們不要對萬物起執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結果有些人談空卻又戀空,其實戀取世事和戀空并無分別,同樣是執取而不放。? ? 戀空的人棄絕一切以求一個空字,最后還是有一個空的意念無法除去。殊不知萬事萬物本空,棄與不棄都是空的,有棄絕的念頭便已不空,愛空的念頭已是有了。說明了色和空是不相礙而相同的。執著于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執著于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勸人向善的基礎。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
>> 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 儒家把和諧導向社會理想,道家把和諧導向事物本源,佛家則把和諧導向內心世界。佛家認為,境由心生。內心平和,則見事皆和。
>> 未成佛果,先結善緣
>> 佛經說八識,分別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還有末那識,最后阿賴耶識。
>> 見性成佛
>> 壇經代表的是禪宗的精髓,壇經中主要論述的是三無法門: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第9章 文化與生活
>>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 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 禪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結緣”
>> 感恩:用感恩的心態喝茶,這杯茶就不僅僅是一碗茶湯,而在其中充滿人文精神,充滿了天地萬物和諧相處、相互成就、共融共濟、同體不二的精神,化解戾氣,發揚正氣,成就和氣。? ? 包容:用分享的心態來喝茶,人間的恩恩怨怨都會像片片茶葉一樣,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潔凈的淡水中,變成有益于優化彼此身心氣質的醍醐甘露,人間的正氣、和氣就會在把盞相敬中得到落實。? ? 分享:用分享的心態來喝茶,培養我們的仁愛胸懷。想到人間還有諸多苦痛,想到社會還有種種缺陷,每個人都有責任把愛奉獻給對方,少一點私欲,多一分奉獻;少一點冷漠,多一份愛。? ? 結緣:用結緣的心態來喝這杯茶,以茶湯的至味,同所有人結茶緣,結善緣,結法緣,結佛緣,讓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潔,善的和諧,凈化人生,祥和社會。
禪茶18道程序:禮佛,調息,煮水,侯湯,洗杯,燙壺,賞茶,投茶,沖水,洗茶,泡茶,分茶,敬茶,聞香,觀色,品茶,回味,謝茶。
>>? 所謂八正道就是指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命、正念、正定。? ?
>> 自性的含義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規定自己、本來如此、實在恒常的意義,人們只要冷靜反復地推論思考就會領會,不依任何條件的絕對的獨立存在的自性是根本沒有的。
>>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體的茶事實踐過程,同時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認識的過程。茶人通過品飲而悟道,這種過程就稱作茶道
>> 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范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
>> 一個人必須懂得放下的智慧,放下一切虛榮,放下不合理的欲望、煩惱,這是佛法上所說的“真空”。然后,依據自己的本質,以一顆平靜的心自在地生活,好好的實現人生的抱負,這是佛法上“妙有”的境界。? ? 而“真空妙有”就是禪,也就是要我們在生活中能夠不被外境所轉,進一步能夠轉境,如此在現實生活當中,便會過得快樂自在了。
>> 禪是從全面、整體的角度觀察宇宙事物,達到物我一如的境界,證無我空性,即諸法實相,此乃大智。禪無自他、心境差別,諸法平等,大悲大愿,與眾生和諧相處。
點評:明心見性,真空妙有,寧靜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