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于繆可心事件基本都有所耳聞,此事件也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朋友圈的熱度也開始降溫,在這里就不多贅述。
今天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要重述這個異常悲傷的故事,也不是要罵現在的教育體制多么操蛋,或者罵那個披著“為人師表”外衣的人渣,而是想談談事件之外的家長們意識到了什么?
之所以這樣講,因為不得不提醒,或許每個人的家里都有一個“繆可心”,每個學校或多或少都有那么個人渣,這絕不是第一次,也絕不是最后一次。
下一次會是誰,沒人會想到是自己,或許繆可心的父母到現在也不能接受,那個天真爛漫、鐘靈毓秀的女兒,會以這樣的方式離開自己。
從1月到現在因著疫情的影響,所有學生不得不在家里上網課,說實話,對所有家長來講,是十分頭痛的一件事,我自己家里有兩個“神獸”,對此感觸頗深。
巴不得一下子把他全都送去幼兒園,免得看著心塞,情緒強烈起伏,促使更年期提前,但是認真想一想…
從什么時候開始?孩子不知不覺已成了負擔,我們的耐心越來越少,吼聲越來越大。
對于孩子來講他們充滿個性與創造力,對于大人來講,這是叛逆的萌芽,于是我們帶著所謂正確的教育觀念,慢慢扼殺孩子的天賦。
也許說的有些嚴重,會令人不舒服,不知道大家聽過這樣一句話嗎?我們折斷了孩子夢想的翅膀,還問他們為什么不能飛翔?
或許我們管教孩子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我們的語氣和方式是否合適?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你罵孩子,孩子不會停止愛你,但是他會停止愛自己。
你可能永遠也無法想象,對孩子大聲吼叫,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生的,有興趣的可以去查查關于大腦方面的知識,他會儲藏記憶,好的和不好的,
有些人有不好的童年經歷,即使他把它埋藏的夠深,在有一個類似場景的觸發下,他的創傷記憶就開始浮現,甚至他自己都毫無意識。
很簡單,有時候你突然對待孩子的方式,或許可以追溯到你父母對待你的方式,這絕對不是巧合,或者是突然的轉變,而是類似的場景觸發了你創傷的記憶。
關于原生家庭的影響前面有寫到,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影響我們一生的老師,我們之后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從原生家庭找到根由。
所以當我們以錯誤的方式對待我們的孩子時,有些創傷可能會延續到幾代。我們用歇斯底里的說話方式,用近乎咒詛甚至是惡毒的話語,孩子的里面充滿了負面,在他結婚以后,他可以給他孩子什么教育方式呢?很遺憾,一定是我們的方式……
所以當我們對自己的孩子都失去耐心和愛的時候,我們憑什么相信別人會對我們的孩子,更有耐心和愛,是不是很荒謬,但我們如果愿意承認,事實其實就是如此。
可這與繆可心事件有什么關系?有關系,不知道大家看沒看過,網上所傳繆可心所寫的八篇“負能量”的文章。
我相信如果你看過,你定會覺得這個孩子寫的如此之好,我不能說她才華橫溢,天縱之資。
但是她的文筆干凈,邏輯清晰,又有對生活的感悟,說實話我們好多成人,都不見得有這么深的覺察,能寫的這么透徹,以她這個年紀來講,實在是不可多得,不信回頭看看自己家,追熊出沒與喜洋洋的熊孩子。
所以文章可以表達一個人的內心,透過文章我們可以稍微的了解一下這個人。這個鐘靈毓秀的小女孩,心思細膩、內心情感豐富,所以不難想象,她為什么會以這樣的方式來抗爭。
希特勒為什么那么反感猶太人,甚至后來屠殺猶太人,有人說原因可以追溯到希特勒在18/19歲的時候,受過猶太人的傷害,原因是因為維也納學校兩次拒絕他入學,而且他認為是一個猶太人的教授對他的拒絕。
他差點成了一個畫家,雖然他的畫距離大師級的繪畫還差很遠,但是他的畫確實算不上差,甚至有的著色還充滿了詩意……貼幾張感受一下…
作為外行的我,簡直驚為天人,你是不是也有很驚艷的感覺。但是正因為他的藝術特質,對于情感情緒的感受,比一般人更加強烈……
以至于這個傷害,擴散到整個德國民族對猶太人的仇恨,夸張嗎?德國人可是非常理智的?你能想象到這個創傷的影響是如此之大嗎?
雖然我們無法講述整個事件,到底發生了什么?以至于傷害這么深,甚至牽連整個民族。我們且不談到底發生了什么。
但是你有沒有覺得繆可心的作文,也可以看出她是一個感情很細膩的孩子,通常這樣的孩子,對于情感的敏感度非常之高,在老師長期這么壓制、惡意傷害的情況下,這個孩子內心的煎熬可想而知,以至于跳樓的時候這么決絕……
她和父母平時的溝通如何?她父母有沒有聽過她在學校所經歷的一切,如果沒有是什么原因?讓我們的孩子經歷這么大的委屈,居然都不和我們分享?
如果有聽過,又是什么原因?讓孩子覺得走投無路,父母的支持毫無作用?
我當然不是要給那個罪魁禍首的人渣開脫,因為我們改變不了別人,你永遠不知道教我們孩子的老師,真實的面目如何?我們改變不了大環境,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從這兩個問題入手?
去思想我們與孩子的溝通方式,我們的孩子會跟我們分享,他所有的喜怒哀樂嗎?我們會耐心傾聽,像朋友一樣,不批判、不教訓,完全接納嗎?
當孩子不再和我們分享他們的秘密的時候,那不是他們叛逆的時候,而是我們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出現了裂痕。
你喜歡跟什么樣的人聊天?一上來就各種教訓,或者覺得你大題小做,表現出毫不耐煩的人交流,還是一個專注聆聽,保持接納、同理,就算不能體會,仍然給予支持鼓勵的人聊天,答案毋庸置疑。
所以你的孩子是一個習慣表達情感的人嗎?還是一生氣難過,就跑到一邊去的人,你有沒有認真的關注過,還是覺得一個孩子能有什么屁大的事?
所以在這里我想說一下,如果你的孩子生氣之后,走到一邊,卻不會回來找你,我希望你可以主動找到他,問問他的感受是什么?給予接納、同理,慢慢的你們會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我們雖然為人父母,但我們并不是圣人,我們會犯很多的錯,我們的話也不是金科玉律,給孩子表達自己的空間,他會越來越敞開,至少在面對這么艱難的時刻,他不會一聲不吭的,用這么決絕的方式離開。
我也不是一個好父親,但我愿意做一個好父親,愿各位家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