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干得久了,難免會想要放飛自我。
每個人的表現有所不同,剛入職場做實習生那會兒,我有個同學說她實在熬不住了就去上廁所,然后在廁位里長吁一口氣,后來我們成為正式員工了,就是在電腦上聊聊QQ,刷刷淘寶,再后來有錢有假了便用休假去旅游,再后來聽說了有個詞叫Gap Year, 然后我發現自由培訓師們的業余時間真是讓人羨慕,就這樣心中向往著的放飛自我的尺度就這樣被無限擴張,越來越大了。
放飛自我,多么美好的詞啊!
兩個月前,我也給了自己這么一個機會,離開了再也熬不下去的國企,去傳說中的乙方公司看看。
這個乙方公司是個初創型的公司,老板人不在上海,掛靠在上海另一家培訓公司下作為一個分院的形式存在,所以我也只用每周一去那家公司開個例會便成,其他時間不用坐班,老板每月會來上海一兩周,那時我就與他在那家公司里一起辦辦公。聽上去很美,做起來其實很難,突然就沒有了約束,但也沒有了保障。家里不能多呆,外面也無法久留,趕快找個辦公場所成了當務之急。這期間,我在朋友的咨詢工作室里呆過,但那里竟然沒有網絡,i-shanghai的上網次數很快就用滿了,后來到了一個創業園區租了個開放工位,誰知旁邊搬來一大波賣郵輪旅行的,不間斷的打cold-call,幾乎把人整瘋的節奏。中午吃飯也沒有以前那么舒服,到處游擊。當然也有慶幸,便是離家近了很多。就在這樣的痛苦適應中,轉眼一望,依舊兩點一線,沒有放飛過。
除了辦公環境,還有就是工作內容。曾經,我只要完成上級指派的工作即可,體系內的工作全都有據可查,一般情況下,照著做便是,不行就找領導便是。離開企業后,就不是這樣的玩法了,你知道環境是如何,機會在哪里,然后對接自己的優勢或者資源,把自己或者產品包裝好,賣出去。這幾個步驟直到我出來之后,才發現自己真的都還是空白,企業外面的世界太大了,真的太大了。想當初,我天真地以為自己所在的企業大學硬件還可以,然后有一次來到了某企業的培訓中心,發現他們有自助食堂,有住宿,大為吃驚,跑去和其他顧問說這里好棒啊,那個顧問搖搖頭,說如果把企業大學的硬件分10檔的話,這里只能排在4,我吃驚地看著他比出的手指,體驗到了井底之蛙被刺眼陽光曬暈的無助感。
另外,培訓市場也真的很大,很細分。之前在企業時只是隱隱感覺不同,這回才知道原來那么多分類,光是企業的培訓就有十多種供應商,各有各打法,簡直要人命。
所以這兩月里,我如自己在年初給到自己的承諾那樣,把自己丟到了市場,然后一直在學習,沒有咋放飛,學習非常多,成長不好說。作為一個充滿好奇的人,倒是覺得都是很值得的。估計創業者們,自由工作者們,大概都是這樣過來的。所以,給想放飛的朋友們,此處敲黑板:說真的,別信什么放飛,一個決定就可以放了自己,然后能否飛起來全靠自己喲。
差點忘了說,經歷了兩個月的假放飛,我昨晚又把自己賣給了另一個公司,從此體驗有限度的自由,比在企業內多一點,比現在又少一點,那樣會飛得好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