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我要說一些政治不正確的話了。
對精神病人的關愛,道理我同意。但那些冠冕堂皇的話我可能做不到。
精神病人是一類很特殊的人群,《一念無明》這部電影里的配角們,以一個社會的不同視角誤解著余文樂飾演的黃先生,當然這里面只有小孩余先生的目光里沒有歧視,因為孩子什么都不懂,諷刺吧?
然而在這里不打算批判這些人,事實上,我要說,我也是這些人之一,興許我不會做像電影里那么過分,但是從情感角度來講,我的內心跟這些人一樣都透著一些自私。
結論不著急下,我們先簡單給人們分分類。
從影片開頭黃先生出院講起,最不負責任的是誰?
我個人感覺是醫院,因為精神病院是整個社會救治精神病人最權威也最具備專業素養的人的整合,說白了它就是為這個而產生的呀,但是因為床位緊張的緣故(很可能也就是個托詞,因為曾志偉的角色明顯也支付不了除基本治療費用以外的額外費用),所以從醫院的收入角度來講,最經濟的選擇就是讓黃先生重新“投入社會”,把床位讓給更有需求的病人。
殘酷,但符合規則,沒毛病。
父親,也就是曾志偉這個角色。
這個角色我認為他盡力了,當然一個稱職的父親可以做的更好,但這個人物形象本身就是個“撲街”的父親,我們不能利用假設去架空電影本身塑造的人物形象。所以作為一個沒讀過書,上了年紀,習慣逃避的長途司機父親看來,黃爸爸真的盡力了,尤其是在醫院天臺吵架那場戲之后,黃爸爸從看無聊的小說變成看有關焦躁癥的小冊子和書籍,參加焦躁癥患者家屬互助會,到與鄰居們據理力爭,直到最后一個鏡頭,父子二人時隔多年完成了黃先生從兒時起耿耿于懷的小6春游。
黃爸爸應該也快60歲了吧。黃爸爸跟鄰居說自己有高血壓和糖尿病,換在一個正常的家庭環境,黃爸爸本身也應該是被人照顧的對象吧,當然他自己拋棄棄子,現在老了沒人照顧都是活該,我也認為他活該,可是活該改變不了既定事實,事實就是黃爸爸無論是身體條件還是物質條件還是心態上都多少有些力不從心了。真的,人上了年紀都會慢慢變得懶惰,這里我是指精神上,而且這個兒子對自己還如此的“陌生”,兩個人有血濃于水的親情事實,卻沒有那么深的感情基礎。
他不完美,也許剛及格吧,但這位父親改變了。改變才是最可貴的,人們每天嚷嚷著要改變要改變估計已經把自己都麻痹慣了,大家不妨試想一下,你是一位拋棄了老婆,跟孩子好多年沒見面的老光棍,突然有一天另一個比自己高比自己壯逼自己年輕的有心理疾病鬧出過人命的“陌生人”,睡在自己上鋪,你改變一個試試?
拿錘子放在枕頭底下防身有錯么?這把錘子不為了防范兒子單獨買的,而是本來就躺在工具箱里的,黃爸爸不過是用一把錘子給自己換來一些心里安慰,哪里有錯?我覺得去超市單獨買把刀都不為過。
而且黃先生確實把吞下去的藥片兒都嘔了出來,說明他沒有認真配合治療,因此隨時有發病的可能,黃爸爸這一手防備真的還是有必要的。
當然我們期待這位父親可以做得更好,但即使他只做到這一步,我也不覺得觀眾有資格去責怪他,他在年輕時候拋棄家人犯下的錯毋庸置疑,那是洗不白的,但僅在影片中兒子出院之后的一個月內的表現和轉變,我覺得老爺子已經很不錯了。
再說Louis。
Louis戲份不多,我覺得作為哥們表現的也還算地道。婚禮開始之前,給了黃先生一個擁抱,看得出也是真心的,男人之間交往本來話就少,要是說太多暖心的話反而虛假。
等到黃先生上臺,Louis的妻子明顯不高興了,他在一旁安撫妻子,耐心的等黃先生把話說完,直到場面快要失控了才上前勸阻道:“今天我結婚”。真的很禮貌了。
之后直到Louis這個狀態找工作估計困難,又要給黃先生安排一份兼職,能幫的盡量幫一下,我覺得朋友的義務也盡到了。
事實上影片后面也演到了,黃先生出去求職確實是四處碰壁。
前女友Jenny。
兩個受害者,誰又能說誰受傷更多呢?
Jenny在面臨巨大的痛苦之后,遇到了主。自己的幸福被黃先生擊碎,但她寬恕,誰知道呢,這種痛苦,外人講不好的,冷暖自知。
這里用“寬恕”,而沒用“原諒”,我詞語選的非常好。
“寬恕”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原諒”。
余師奶,就是小朋友余先生的媽咪。
這個角色有點兒遭人恨,但是可憐天下父母親。
觀眾看戲,是上帝視角,我們當然清楚黃先生對小朋友是無害的。
但是余師奶說:我就這么一個兒子,我經歷不起任何意外。
這話太對了,當媽媽的可以不講道理,因為母親對孩子的保護欲本來就是凌駕于道理和社會公德之上的。如果正在看我說這些話的你,也為人父母,也有孩子,你真的會放心他跟一個精神病患者,有過暴力前科(雖然在法律上是無罪)的人一起上天臺去玩耍嘛?
我這里說,我做不到。如果有人根據這一點來噴我冷漠,那么盡管放馬過來吧。只要是知情的情況下,我是不敢那我孩子的安全去賭的。
只能說余師奶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有些狹隘,同樣她的行為也有些偏激。即使今天在大陸也有不少這樣的父母,他們對孩子的管教多于溝通,打罵多余鼓勵,我討厭這樣的家長,但我不會輕易說他們“根本不愛”自己的孩子。余師奶作為一個沒有香港護照的大陸人,老公拋下她跟孩子不知所蹤,她的世界里,那些不用手工作的人才是有出息的人,為了孩子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轍,她覺得唯一能做的就是讓孩子好好讀書,她在如何做一個好家長的方法上出了問題,有人覺得讓孩子開心是愛,有人覺得讓孩子自由是愛,余師奶覺得,讓孩子有出息就是愛。你提到余師奶指著孩子將來為自己翻身,這部分想法也許有,但是自私是愛的對立面嗎?我認為不一定,即使夾雜了自私,愛還是愛,粗暴而笨拙,這無妨。這世上多少愛與自私糾纏在一起呢?我怕數不清。
如果余師奶是個有錢的闊太太,生活在香港的富人區,住著別墅,那么她不會遭人恨。
她最大的錯,就是租的房子隔音效果太差了。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里:安全的需要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需求之一。
一個人,當他感覺到自己和孩子的安全受到了威脅,是沒有辦法冷靜下來講道理的。你是精神病人沒有錯,但這不能成為威脅我安全需求的理由。
電影殘酷,正因為真實。 現實社會,對于一部群體就是這么不公平,我們可以關愛,但更多的還是束手無策。
那這部片子里還有壞人嗎?
有。
整部片子里最大的惡人,是那些躲在手機camera背后的看客,是那些把視頻Post到網上追求點擊率的博主們。他們對精神病人造成了最大的傷害,如果各位的生活中也與精神病人有著交集。那么我沒有權利阻止各位去做Jenny,去作Louis,去做余師奶,我是希望各位不要一邊拿著手機紀錄,一遍興奮的指指點點。
為什么我們種的花都枯死了?
可能這里不適合它們生活吧。
那我們改變這里的環境,讓這里適合它們生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