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三講,第二講說到了“第一指是脾胃”。今天我們來講第二指(食指)。
第一指(大拇指)是脾胃。
第二指(食指)是肝。
1. 肝穴
- 肝穴部位
三字經派認為整個食指掌面為肝穴。
- 肝穴手法
肝穴(即肝經)只能清,不能補。
孩子生下來就是“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腎常不足”
食指掌面,從指根推到指尖,為平肝。
本來孩子就肝常有余,所以肝不能補。想補肝,可以通過補腎來補肝,等我們講到腎時再具體說。
所以我要畫一個箭頭,只能從指根推到指尖。一般習慣稱為平肝或清肝,不叫瀉肝。大家想一想,中藥里都有平肝、清肝、瀉肝(龍膽瀉肝),從來沒有補肝的藥。所以大家注意千萬別搞錯方向,肝不可以補,只能清。
- 哪些孩子應該平肝呢?
肝火旺的孩子的表現:
- 山根見青色(詳細見注1)
- 睡覺不好
- 吃飯不好
- 比較急躁,
- 容易上躥下跳
- 容易不停的折騰,也不知道累
- 脾氣急躁
- 帶孩子逛商店,孩子想要什么東西,不給買。TA就在地上撒潑打滾。
出現這種情況,不賴孩子,是孩子的肝火太旺了,家長一定要給孩子平肝。
- 鬧覺。孩子不睡覺、哭,但是TA困得難受。
很累很困就是睡不著,家長一定把孩子的肝火去掉。
注1:山根見青色,(山根位置:兩目內眥中間鼻梁上低洼處) 山根有青血管,有的延伸到額頭,有的甚至延伸到了太陽穴,有些連眼皮上都有青血管。這種孩子肝火非常旺。山根青色為橫著的,叫肝火旺;青血管斜著延伸到了額頭,叫肝火上揚。
以上這些肝火旺的孩子,家長一定要給孩子平肝。當然,還要配合別的穴位。
- 給孩子平肝有什么好處呢?
中醫講陰陽五行。肝木克脾土。
肝火旺的孩子一定會影響脾胃。一般不愛吃飯,也不愛睡覺。而且脾氣急躁。不愛吃飯,脾胃不好的孩子,要先平肝。一般肝和肺同時清。肺是四指(即無名指)掌面。等講到四指的時候再說這個手法。我們清肝后,再補脾或者清補脾,那就效果非常好。
打一個比方,你看土地上長滿了灌木雜草,這個地方就不能中莊稼。你把灌木雜草全部清掉,然后再深翻土,這個平肝就是把灌木雜草全部清掉。然后清補脾,這叫翻地。最好再加個補腎。除完荒草,翻完地,然后再澆水,你說這地有多好。孩子也一樣,推拿就是這樣一個道理。推拿一段時間(當然還要配合別的穴位),青筋就變淡了,開始有食欲了,枕禿、小黃毛等都會很快好轉。
小結:
平肝--清除雜草
清補脾--翻地
補腎--給土地澆水
當有些孩子發燒。車輪的中軸轉不動了。平肝再配合別的穴位,可以給孩子退燒。
2. 大腸穴
-
大腸穴部位
食指外側,黃白肉交界處。
大腸穴.jpg 大腸穴手法
食指外側,從指根推到指尖,為清大腸。
食指外側,從指尖推到指根,為補大腸。
便秘的孩子,清大腸。
拉稀的孩子,補大腸。
有的孩子不一定管用,可以用勺子拌兒,給TA刮一刮,以增強刺激。
很多孩子發燒的時候,TA一天甚至幾天都沒有大便,這時一定要給TA清大腸。大便不清下來,就會反復燒。大腸穴跟濕疹、哮喘、咳嗽都有關系。等以后具體講各種病的時候再詳細告訴大家。
好,我們來復習一下:
肝只能清,不能補。
便秘的孩子,清大腸。拉稀的孩子,補大腸。
高燒沒有大便,一定要清大腸。
肝穴和大腸穴,這兩個穴用的非常非常多。
另外,有些大便特別干的孩子,你可以看一下TA的大腸穴的下節,下節如果有一塊兒紅暈,說明大腸有熱,這時可以給TA清大腸。有紅暈,即使沒有便秘,也可以給TA清大腸。中醫講,不治已病,治未病。
下次我們講第三指和第四指。希望大家復習一下,自己在自己身上推一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