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侄子10歲,晚上吃飯的時候,問媽媽有沒有給她辦銀行卡,媽媽最近有點忙,沒有辦。
小侄子就要媽媽現在給她去辦,“不,我現在就要。”
爸爸生氣地走過來,踢了他一腳,“要辦,你自己辦去,去呀。”說完,又打了小侄子一巴掌,打在了臉上。
小侄子哭了,坐在一旁。
我把他叫進屋里來,給他分析辦銀行卡不用著急,爸爸脾氣不好,不要惹他。
“他為啥打我呀?”小侄子很不服氣,我也愣了一下,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似乎已經認為是理所應當,因為我也是這樣過來的。
“你爸爸他的做法不對,但前提是你也不應該吵著要銀行卡,媽媽不忙了就會給你辦的。”我看著他,還沒有放松的樣子。
“難道你要打他嗎?他是你爸爸。”
看著我的小侄子每每遇到這樣的情況,我都覺得挺無奈的,小孩子挺慘的,他可能只是調皮或是不懂事,然而等待他的就是一頓打或是一頓罵,與其是這樣的話,我覺得那家庭教育就太失敗了。
2
上學期,在小學實習,跟著二年級的一個班,感覺孩子們挺成熟的,回到家里,看著小侄子,覺得還很小,也同樣是二年級,開學三年級的孩子。
到底是差在哪了?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都有。
也許更多的還是家庭教育,城市與縣鎮還是有些區別的,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綜合素質直接決定著家庭教育的質量,比如:為人處世的方式、生活習慣、性格與精神,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孩子。
視野、格局和品格,是決定一個人以后如何發展的主要因素。因為視野、格局決定一個人對自己的定位、未來的目標、發展方向,而品格,則決定一個人究竟能走多遠、怎么走。
這些,也許會伴隨我們很長時間。
3
所以,漸漸地,隨著年齡與閱歷的增長,我總在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究竟是哪些行為,造就了我的這種性格?
我也很怕失敗,不敢嘗試。
總是做事情只想一次做好,不想出錯,那是因為總是得不到大家的認可,從來沒有人會鼓勵我堅持下去,或者是告訴我,不要放棄。
聽到的大多是,“你要是干不了,就別干。”買回來的東西,如果家人不滿意,下次我也就不去買了。
誠實究竟該提倡嗎?
因為我知道誠實是好的,所以我一直都是誠實的孩子,說謊也會心虛。故事里面都說,犯了錯只要敢于承認,大人就不會批評我們,反而,有可能得到表揚,然后我也是那樣做的,然而,等待我的還是批評。
但是,我還是會有疑惑:小孩子犯了錯,大人會批評,那如果大人犯錯了,難道她們自己批評自己嗎?
很久之后,我才知道,不是的。
但是我很幸運,在我還年輕的時候,弄明白了一些事情,所以我還能夠去改變自己――遇見更優秀的自己。
加油!
寫作訓練? ? 60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