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口語寫作?”這個疑問在看了曹寇的人物訪記之后冒出來的。曹寇是提倡口語化寫作。
那是真正活的語言。還有一個人對口語化寫作乃至中國現代漢語做出很大貢獻,那就是王朔,他哪怕現在不寫,他也完全沒有墮落,他是不會昏聵的
這曹寇的原話,可見他很支持口語化寫作。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喜歡這種口語化的作品,讀起來很痛快! 王朔的《看上去很美》,如今已經忘記了內容,只記得當時讀的時候的新奇,文字原來也可以表達得這么直接。然而,等到讀莫言的小說的時候,有時候會嫌棄,文字怎么這么直白甚至粗鄙。閱讀的時候,一點都不能享受到文字的優美。這是不喜歡莫言的小說的第一個原因。大概就像一個顏控,雖然知道不是只要有顏值就好,但沒有顏值萬萬不行。曾經有一段時間喜歡白落梅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不因為別的,就是字里行間優美的文字。有一次看到吐槽現在什么都叫文學的帖子了,看到有人評論,白落梅的文章不能代表文學,讓樓主多介紹一些有文學的作品。當時看完想笑,感覺“文學”兩字已經爛大街了,跟文字沾點邊都可以叫文學。還有大家也太較真了。白落梅自己都沒說過要代表當代文學,即使她的書成暢銷書也不能說她就能代表當代文學。她的書能成暢銷書,很大原因是她的文章行文優美,沒有深度。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想享受看書的樂趣,又不想動腦,她的書不失為一個好選擇。我不知道評論的人是想貶低她還是在抬高她。或者是嫉妒她的書暢銷所以才說那樣的話。從白落梅的書暢銷,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優美的文字還是有很多人喜歡的。站在讀者的角度,個人覺得過于強調口語化寫作會削弱了作品的欣賞性。
或許,對口語化寫作的追求是“五四”提倡白話文的延續。然而,我又覺得這不太現實。對于北方,口語化寫作或許只是某些詞的運用的區別。在南方,像我們屬于閩南語系,完全是難以實現。王安憶在《大陸、臺灣小說語言比較》里提到臺灣作家跟大陸作家的語言差別。
陳映真先生說:為什么你們的小說語言那么自然親切,好比一個人在你耳邊對你說話;而我的發現則是:我從來沒有期待過,漢語能有這么多種多樣的運用方法,并且我意識到我們已將漢語本身的功能忽略很久了...........大陸與臺灣的小說語言最表面的區別是:大陸小說語言口語化,這口語因帶有極強的地域特征,因此也更加方言化與俗語化;臺灣小說語言則是漢語技術化,即是語文化或書面化。
口語化雖然讓文章變的自然親切,但很大的特點是“帶有極強的地域特征”。“旮旯”這個詞很早就接觸到,但很久以后,我才明白就是角落。這是一個北方方言詞語,南方的我除了書本完全沒機會接觸這樣的詞,所以很久后才弄明白。
閱讀是很個性化的東西,寫作更是。要不要口語化寫作到底還是看自己喜歡吧?當然,如果想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的話,大概這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像我這樣自娛自樂的,其實不用考慮,怎么開心怎么來。所以,我考慮這個問題純屬要湊日更?恩,這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
無戒365極限挑戰營? 第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