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大豐收啦,今天上班一下子接了三個咨詢(免費):一對母子,一個女孩,一個男孩。他們各有自己的話題:
母子之間:母親為了初三的孩子,放棄自己每月可觀的收入,毅然放棄收入來陪孩子,母子之間的關心、愛護都給對方很大的壓力,眼光都放在對方身上,而忽略自己的感受和自己正面臨的急迫事情。做完之后,母子看到對方的同時都能看見自己了,且知道今后自己要做到的。祝福這對母子!靜待佳音!
女生面臨對數學的困惑,看到自己在數學面前的渺小,尋找自己成功經驗,高興放松的離開。祝福這個女生!靜候佳音!
男生面臨自己緊張焦慮,出去參加校考,懷疑自己不如q的學生,懷疑自己的做題速度。后來又涉及高中選課以及與高中同學的關系問題等,孩子學習很不錯,但有點嚴格要求自己,不能容忍自己考試不理想,擔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最后和孩子一起探討1124提分法則。孩子高興的離開。祝這個男孩子心想事成!
讀《焦點解決短程治療100個關鍵點與技巧》第52天。收獲:
跡象還是一小步?
試著比較下面兩個問句:
如果你提高了一分,會有什么跡象?
你接下來需要做什么來提高一分?
初學者可能會選擇第二種:看起來更直接,他將來訪者放在當下,并且可以形成一個行動計劃;
第一種問法更加柔和,更加具有反思性,僅僅去注意跡象,并不需要來訪者承諾任何特定的行為。
兩種方法都有用,不要求咨詢師必須用哪一種:
一些來訪者會希望咨詢師結束時能夠帶走一個行動計劃,因此,咨詢師可以滿足他們的愿望;
然而,近期的研究表明,這兩種不同的問句表現出了取向上的差異,我們認為跡象的問題更符合焦點解決取向。
哈利?科爾曼這樣認為:
我們很自然的會提問:你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再提高一分呢?
有一次我對一個年輕的來訪者問了這個問題,他回答說:這是你的工作,我要是知道答案,還用來找你嗎?
我向他道歉,并問他我是否可以試著問另一個問題,她點點頭,我問:你如何能夠知道你提高了一分呢?
他笑了,回答說:這就對了,這才是我能回答的。
德?沙澤爾說:他們應該做些什么的問題,意味著他們需要做一些事情,然而他們做不做與我們無關。
這體現出了焦點解決取向實踐的一個關鍵原則:完全以來訪者的希望和能力為中心,讓他們做自己要做的事;
焦點解決不去督促來訪者做任何特定的行為,當來訪者被要求具體化那些他們必須要做的事情時,通常是由于咨詢師認為除非會談得出了一些具體的行動計劃,否則整個會談就只是在聊天。
正如哈利?科爾曼所指出的:當詢問來訪者“你需要做一些什么……”的時候,來訪者很可能會回答“我不知道”,然后等待咨詢師回應他們是如何認為的。
詢問“你怎樣能夠知道……他人怎樣能夠知道……”,可以讓來訪者進行更加認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