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文化類節(jié)目的熱播,2017年逐步被網(wǎng)友定義為“文化節(jié)目元年”。
自12月3日晚 大型文博探索節(jié)目《國家寶藏》一開播,憑一集治理就在豆瓣拿下9.5分, 而且在各大社交平臺一夜刷屏!
雖然刷屏的內(nèi)容多以“乾隆的審美”為主,但有節(jié)目爭議、有討論,才有熱度呀。
這個冬天,博物館注定要“火”一把了
僅是這個年末,就有《國家寶藏》、《假如國寶會說話》、《贏在博物館》、《穿越吧少年——愛上博物館》至少4檔節(jié)目與我們見面!
即日起,《國家寶藏》由原來的CCTV3改在CCTV1每周六晚八點黃金檔播出。
《國家寶藏》
有人說,這是《文物的誕生》?
在主持人設(shè)置上,《國家寶藏》沒有選擇央視了朱軍,董卿、撒貝寧等大家熟悉的面孔。
而是選擇了《演員的誕生》的同款主持人——張國立。
張國立在《國家寶藏》里,一樣是扮演“推介人”、“講解員”的身份。
他的作用是,為27件文物“召集”、“匹配”守護人。
第一集的《國家寶藏》,由“國寶守護人”李晨、王凱、梁家輝分別引出故宮博物院的3件國寶:《千里江山圖》、《各種釉彩大瓶》和《石鼓》。
在角色定位上,連明星都得為珍貴的文物“讓路”。
《國家寶藏》推薦的不是“演員”或者“明星”,而是“瓷器”、“畫作”等在九大博物館的文物。
當然,現(xiàn)場還有9位館長坐鎮(zhèn),每一期的三件文物,都是9位館長推選出來的。
在節(jié)目設(shè)置上,為了慶祝紫禁城的第600個春秋而舉辦的《國家寶藏》特展,央視爸爸精心“策劃”了這么一個“文物選秀”的活動。
只是,這個活動的過程是精彩的,結(jié)局卻是殘酷的。
“27進9”,每間博物館的三件國寶,只有一件可以進入最終的特展。
如果《演員的誕生》選擇的是演員,選擇的是演技,那么《國家寶藏》選的就是文物,選擇的就是“觀眾”。
畢竟這檔節(jié)目最終還是把決定權(quán)還給人民——觀眾擁有了最終的投票權(quán)。
在節(jié)目內(nèi)容上,每一集都由001號講解員張國立串聯(lián)起3件文物,然后由國寶守護人講述每件文物的“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
“前世傳奇”中,選取與文物相關(guān)的一段小故事,三位明星各自以舞臺劇的形式進行演繹。
這一部分的內(nèi)容就很像《演員的誕生》中的現(xiàn)場演繹了,只是“醉翁之意不在演技”,而在故事的意義。
“今生故事”中,邀請相關(guān)的匠人、志愿者和工作者等人來分享他們與文物及博物館的當代故事,背后的意義。
這一部分的內(nèi)容就很像是一個背后的故事,讓文物活起來的辦法,就是讓文物有故事。
但問題又來了......
你們說,節(jié)目歪曲事實可以嗎?
既然是綜藝節(jié)目,這檔節(jié)目當然也少不了綜藝的效果了。
我們先來看一些“正經(jīng)”的燈光布置。
還有非常莊嚴又不缺錢的片頭。
在劇本的設(shè)置上,立志“讓文物活起來”的節(jié)目組是讓“臺詞”也活了起來。
節(jié)目中,每一個“前世傳奇”故事都是根據(jù)與國寶相關(guān)聯(lián)的人事物,虛擬編造而演繹出來。
這其中,引發(fā)了最多討論的,是關(guān)于乾隆的審美。
張國立是資深的“皇帝戶”,凱凱王在他面前只敢“班門弄斧”。
在電視劇《宰相劉羅鍋》里,張國立是把乾隆的精明與昏庸表現(xiàn)的淋漓至盡。
不過,乾隆聽了當代人的評價,會不會很生氣,凱凱王“另辟蹊徑”也是夠獨特的。
作為一檔“科普類”的文化節(jié)目,在歷史故事的闡述過程中,《國家寶藏》顯得沒有這么莊重。不過也許因為它不那么嚴肅,才是這檔節(jié)目容易走進觀眾心中的原因吧。
如果“玩笑話”太過了,觀眾會把里面的一些“故事”當真,可是故事的闡述只是為了讓人們記住這件文物。
歷史文化類節(jié)目,是該有歷史的真實感和厚重感。
我覺得,《國家寶藏》的選材是“稍遜風騷”于選人的眼光了。
《國家寶藏》通過邀請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作為“國寶守護人”的他們,要通過電視化語言的呈現(xiàn),讓文物“活”起來。
在角色的選上,《國家寶藏》選擇了一些和文物氣質(zhì)相適應(yīng)的“國寶守護人”。
其中4大影帝:梁朝偉、梁家輝、張國立、段奕宏將陸續(xù)在各期出現(xiàn)。
當然還有實力派劉濤、雷佳音、秦海璐,著名主持人何炅和撒貝寧、流量小生易烊千璽等加盟。
梁家輝老師被選來當“國寶守護人”的故事,還是挺有意思的。
為了更加符合文物“石鼓”的形象和氣質(zhì),館長希望張國立可以找來地地道道的陜西人來還原故事。
可是節(jié)目組偏偏找來了一個地地道道、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來承擔這份不一樣的“厚重”。
“差異”大概是這世界上最美的裝飾吧。
中國有著各式各樣的方言,但是由于我們都認識著一樣的漢字,讓我們彼此都能夠了解對方的意思。
而石鼓作為刻畫著文字的地方,由梁家輝老師來講述石鼓的故事,可以形成了一種美麗的反差。
我們說的不一樣,但是我們都懂對方。
身為三個“國寶守護人”中最年長的“老戲骨”,梁家輝守護的國寶——石鼓也更符合他的身份。
作為歷史的見證者,一件文物的價值和意義往往與誕生的年代是否久遠成正比。
石鼓的故事那么多,梁家輝老師卻選擇了“司馬光父子”的故事,也是一種“言傳身教”與“以身作則”。
他怕兒子受大環(huán)境的影響會忘記我們的母語,忘掉我們的文化,所以他想喚醒“大家”在潛藏在血液里的沸騰。
更妙的是,文化守護人的故事也姓梁。
你都不知道,梁家輝老師是有多適合做“石鼓”這一文物的守護人。
張國立老師說,這是一檔觀眾沒有理由拒絕的節(jié)目。
第一,要讓文物活起來;第二,文物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第三,讓年輕人走進博物館。
你要拒絕文化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