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真的很繁忙,剛打完call,又要開始瘋狂蓋章。
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到《中國詩詞大會》,再到最近的《國家寶藏》,這些從前似乎“遙不可及”的古代文明一次次地引爆熱點,也讓它們變得觸手可及。
▼
這一次蓋章,我要蓋給《國家寶藏》。
網友怒贊:“央視爸爸一出手,就知有沒有!”豆瓣評分已出,高達9.2!不得不感嘆真是央視爸爸分分鐘教做人系列!一出手就吊打所有,自播出以來,就沒下過微博排行榜,節目熱到了什么程度?按照乾隆爺的手法,那就是“瘋狂蓋章”!果然你爸爸永遠是你爸爸。
在紫禁城興建600年之際,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館等9大博物館館長組成“博物館天團組合”,來一場別樣的“華山論劍”。每期節目一家博物館,每家博物館推薦3件鎮館之寶打擂臺,一共27件“大國重器”,每件國寶都有一位明星守護人,最后觀眾投票從中三選一,共9件將入駐《國家寶藏》特展。
節目到目前為止,已經播出了四期。第一期,紫微星之城,故宮博物院率先上臺打擂;第二期,火與銅的共舞,湖北省博物館獻上荊楚文化;第三期,上古文明開源之地,河南省博物院出手就是幾千年;第四期,四朝文明定鼎天下,陜西歷史博物館。
四期已看完,意猶未盡,今天,我想說說最觸動我的三件國寶。
▼
千里江山圖
這幅畫是宋徽宗親手挑選的18歲天才繪畫少年王希孟所作,歷時半年,如此鮮艷的色彩,壯闊且周密的構圖,并在九百多年后還璀璨奪目,可謂奇跡。
今年9月份它曾在故宮展出并引發轟動效應,由此還誕生了一個新詞“故宮跑”,“起大早,排長隊,大門一開沖前位。”就是為了這幅傳世名畫。
中央美術學院老師馮海濤,潛心研究了四年,閉關兩個月,最終復制了《千里江山圖》的十分之一。
第一遍,水墨山水作底;
第二遍,刷一層赭石色,冷暖對比,為接下來的綠色做鋪墊;
第三遍,刷一遍石綠,上乘綠松石或孔雀石;
第四遍,還是用綠色疊加,讓色彩更豐富;
第五遍刷一遍青,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青。
這幅11米畫了5遍的名作,這種專注和細致疊加而成的奇跡,讓我們可以去用想象觸及《千里江山圖》背后的靈魂。
這幅畫的顏料全是采用珍貴的天然礦石,但在如今找古代的顏料并不容易,馮海濤找到國畫顏料傳承人仇慶年先生,先生現場演示了繁復的顏料提取過程,要把礦石敲碎、磨粉、篩細、漂清……磨粉要每天磨八小時,磨20天……
仇慶年先生說起先這個技藝除了自己已經沒有了傳承人,后來硬拉著自己的兒子和女兒學習。最后他只呼吁大家說顏料越來越少,如果大家有發現,請一定一定要告訴他,他立馬就去。
這是一段關于守護歷史,守護綠水青山的印記。
▼
石鼓
是最早的石刻詩文,有文字的文物比沒有字的文物更重要,它既承載中華的文字,同時又是中華書法藝術之祖,是國寶中的國寶。由梁家輝,和故宮守護人梁金生一同守護,守護中華文脈。
誰其守之,惟吾隊士
誰其護之,惟吾隊士
梁金生,他是最讓我感動的守護人,是一段父子傳承的故事。
梁家三代故宮人,曾祖和祖父前后就職于清宮和故宮博物院。
抗日戰爭開始后,故宮文物開始了南遷。梁先生的爺爺負責石鼓的押運,后來他的父親又負責把石鼓和一批文物,陸陸續續都運回了北京,梁金生兄弟五人都是在跟南遷的路上出生。后來守護石鼓的任務就交到了他的子孫手里。
關于文物遷徙,是上一輩的故宮人押運著一萬三千多箱文物進行南遷。梁先生是這樣闡述當時故宮的形式:國家國破山河在,敵人入侵過來,我們可以打出去,保護國家,但是文物如果遭到毀壞,我們的文脈就會斷了,所以一定要這個文物南遷!
這一萬三千多箱的文物,途徑大半個中國,輾轉上萬里,經歷了轟炸、車禍、火災,但是上百萬件的文物,無一丟失,這是文物保護的奇跡,也是那些文物守護人用生命守護的結果。
梁金生一輩子把一件事做到了極致,那就是清點故宮文物。故宮186萬余件文物,就是梁先生和其他故宮人一件一件核對出來,用了整整七年。但梁先生說自己一點都不辛苦,這是個有趣且享受的過程,接觸這些文物,是跟已經流失的時間的對話,來找到文物的真實情況,這是對故宮人精神的一種繼承,上一輩冒死保護的文物,交到我們的手里,更應該珍惜它。
這就是一種傳承,這個詞聽起來很大,但是它就是靠一個個人,靠身體力行做出來的,就是因為如此,我們才能在今天看到石鼓,看到那么多文物,看到我們的文化生生不息。
▼
曾侯乙編鐘
是我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規模最宏大的一套編鐘。
戰國初期,楚惠王野心勃勃,接連吞并數個周邊小國,唯留北面的曾國獨存,曾國國君曾侯乙并沒有把珍貴的青銅用來鑄刀劍,拓充兵力,而是鑄成青銅禮器,樂器。
因為他相信音樂可以感召人,先進的文化有化干戈為玉帛的魔力。
音樂無國界,曾侯乙編鐘蘊含的2400年歷史價值,它的是讓文物活起來的實實在在的踐行。
這套編鐘出土后只奏響過三次:
第一次是在出土三個月,恰逢建軍節;
1984年,為慶祝中華民族成立35周年第二次奏響;
1997年,香港回歸,編鐘第三次敲響;
譚軍,他用一把竹刷,喚醒了編鐘的響器之魂,一首《交響曲1997--天--地--人》將泱泱大國的氣度,傳向世界。
除了研制鐘槌之外,譚軍先生做了一個更有意義的事情,他是全國高校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開設編鐘古樂演奏的老師,并創辦了青年編鐘樂團,全是90后。
在《國家寶藏》的舞臺上,這批90后用編鐘演奏了一曲《茉莉花》,讓人尤為感動。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感謝他們讓編鐘的美妙音樂傳遞得更廣,更遠。
▼
他們守護,我們傳承
《國家寶藏》講守護,正是這些默默無聞的守護者,才能讓在歷史長河中沉淀下來的華夏文明,繼續熠熠生輝,繼續訴說著千百年前的故事。但是傳承需要靠我們每一個人身體力行,才能讓我們華夏五千年的文明更加生生不息地流傳下去。
說到華夏文明和傳承,漢服可能也算這幾年勁頭最大的代表了。漢服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是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工藝美術。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華夏復興,衣冠先行,漢服,作為漢民族傳統服飾,把古典、含蓄、輕盈、飄逸之美體現的淋漓盡致。
中原,華夏之中,上古文明開源之地。幾千年的服飾歷史,更是蘊含著豐富璀璨的文化內涵,所以精彩來啦。
2018年元旦假期期間—12月30日--1月1日
清華·憶江南中原漢服文化節
--12月30日祭祖大典
--12月31日成人禮
--1月1日漢式婚禮
衣冠之上,禮儀之邦,這是一次與華夏衣冠的相約。
商攤區
為你呈現當代儒商、漢服與時代的完美結合。
手作區
天宮雕飾,國風手作,以人之力,巧奪天工;
傳統漢式飾品將在此呈現,
體驗區
投壺、面人、書法、茶藝等習俗樣樣都有。
更衣區
在這里,對襟襦裙、羅襪繡鞋、發簪耳珰、步搖垂珠,一番精心打扮,把你最美的一面展現出來。
攝影區
古風古韻,專業攝影師為你留下最美的記憶!
活動時間:2017年12月30日-2018年1月1日
活動地址:清華·憶江南、江南春溫泉(江山路與沿黃快速路交匯處西4000米)
文&編輯 珍珠 | 手繪 布裙子
喜歡的話,要點贊或者轉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