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問來訪者,朋友,親人,他們想要什么,絕大多數的回答是“不知道”。把問題的難度系數降低,那興趣愛好總知道吧,可仍然會有多數人的回答是“不知道”。再繼續(xù)降低難度系數,你對最近四川地震和查斯特·貝寧頓自殺的新聞有什么看法,除了為遇難的生命感到惋惜之外,也回答不出個所以然來。這里我不是在抨擊,只是簡單地陳述身邊人的一個共性:對外界事物沒有一個自己覺得成熟的態(tài)度。這種狀態(tài)用通俗的話來描述就是活得渾渾噩噩。就連我本人,第一個三十年仿佛也是這么過來的。
到底誰偷走了我的態(tài)度?以前我會覺得是我智商,閱歷,經歷,成就不夠,所以我會自我懷疑,我講的東西就是一坨屎。特別是在讀書時代寫議論文的時候,想論證一個觀點,費盡腦汁都不能讓自己信服,哪怕只是一絲。難道態(tài)度只屬于所謂的成功人士?
近一年里,我放肆地表達自己的憤怒,最初非常害怕被人報復,甚至被暗害。但是在爆完粗口,或向當事人文明地表達完自己內心的憤怒之后,我漸漸地感覺到我對事物的看法其實是有的,只是以前不敢表達出來而已。憤怒,當屬最強烈的態(tài)度,也是最危險的態(tài)度,因為它很有可能會造成爭端或仇恨。而恰恰是這種高危的態(tài)度,卻拯救著一位掙扎了十二年的抑郁癥患者。
在咨詢的父母當中,很多都被子女的不聽話,搞得焦頭爛額,特別是更年期和青春期的碰撞。孩子的倔強,不聽話,頂嘴在父母看來就等于大逆不道,白眼狼,老子老娘含辛茹苦地把你當菩薩一樣供奉著,你還不懂點事,真是要把我氣死不成!初略一看,父母的邏輯一點問題沒有,但是父母們有沒有想過,為什么一定要去壓抑孩子的憤怒呢?就像嬰兒莫名地哭泣時,母親的第一反應是要去制止他。孩子的憤怒一旦被大人制止,他們會慢慢地相信自己的態(tài)度是不被接受的。為了生存,為了維持父母對自己的愛,孩子選擇性地影藏了自己的態(tài)度,到最后連自己也找不到了。
其實,個體感知被愛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被呵護,另一種則是對方能接納自己的憤怒和攻擊。前者顯而易見;而后者確是矛盾的,讓人費解。對于大吵大鬧后的孩子最好的處理方式,不是說教和暴力相向,而是擁抱他。這種對孩子憤怒的接納,對其人格的成長非常重要,因為他們在表達憤怒的時候,心中是帶著毀滅的怒火,另一方面他們又會自責這種毀滅性的憤怒會殺死自己心中好的父母。一旦父母接納了孩子的憤怒,孩子就會平息內心的這種矛盾心理,并建立起更深層次的安全和值得被愛的信念。
當一個孩子在家庭中不能向父母發(fā)泄憤怒的時候,他們在人格上也總是會低父母一等;當一個人畏首畏尾的時候,他就不能做到與社會平等地對話;當一國的公民不敢坦蕩地表達自己態(tài)度的時候,這個社會能有多少活力?
小時候父親說我像啞巴,現在想想在他的兇聲惡煞面前我能表達什么呢?我很羨慕大姐敢于頂嘴,即使被大人撕嘴,狠揍,但有還敢嘴硬的態(tài)度。
足球也一樣,雖然結果的輸贏很重要,不過對于多數人來說,一支作風硬朗,敢鏟敢搶,奮不顧身的球隊同樣讓人肅然起敬。沒有血性的球隊,終究逃脫不了國民的謾罵和詬病。
最后,“多年之后終于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這句話讓我感到悲哀。當你說出這樣話語的時候,說明你成功地在自己孩子身上復制了你曾經認為父母失敗的教育方式。我在養(yǎng)FOX時候,就深刻地體會到了這一點。態(tài)度不是來自于復制,而是通過合理地表達憤怒,重新與被愛和安全感鏈接之后,形成了一種源于感性,再通過理性升華的一種持續(xù)的,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
告別在廣州的最后一份工作前,我在左耳上打了一個耳洞,一方面是因為看起來很酷,另外一方面確實是酷酷地表達了我的人生態(tài)度--憤怒,反抗,自由,做自己!
喂馬,劈柴,做一個有態(tài)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