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事都有基本的順序和步驟,提問也不意外。好的、有邏輯的提問,是可以分解為四個基本要素,即目的性(問的是什么)、條理性(怎樣深入提問)、有效性(如何讓對方愿意回答)、延續性(如何讓話題延續下去)。理解了這四個基本要素,你就能問出自己想要知道的答案了。
1.目的性
任何行為都是基于一定的目的而進行的,沒有目的作指導,行為就只是盲目的動作。一般來說,提問不外乎以下幾種:
獲取信息
了解他人信息是與他人展開交流的第一步,獲取信息也是最常見的提問目的。比如問朋友“周末去哪兒玩?”,問客戶“請問您打算訂多少貨呢?”,都是屬于為了獲取信息而提問。測試反應
當你提出問題以后,從對方的反應之中,就很容易看出對方的態度了。如果對方的回答只是簡單幾個字,或者是“我考慮一下” “我回去再看看”之類的套話的話,就代表對方對你并沒有多少好感,同時對你所提的問題也并不感興趣。掌控對話
對話的雙方,往往有著主動與被動之分。通過不斷提出問題來掌控對話的進程,在商業談判等場合是被廣泛運用的談話方法。在具體運用的時候,可以采用回答對方問題后,將提問包含在答案之內的方法來扭轉主導權。比如對方問你 “你的興趣愛好是什么?”的時候,你可以說“我的興趣是釣魚,那你呢?”這樣。說服對方
相比起來更功利、更現實的目的。可以適當采取誘導式提問的方法來逐步深入核心。
2.條理性
邏輯的基礎是條理性。條理性可以避免混亂,減少歧義,讓對方有辦法回答。常見的條理性提問的方式包括:
-
問域明確 ,清楚明白
問域就是提問的范圍,也就是問題所涉及的面。如果問題涉及的面過于寬泛,對方就很難找到回答的點。
比如:漢唐的壽命有多久?這個問題。由于漢朝和唐朝是兩個不同的朝代,這樣的問題就會讓對方不知如何回答。
-
預設真實,提問有效
任何問題都是有預設前提的,如果預設是假的,或者問題本身就是無效的,對方就沒有回答的意義了。
比方說如果有人問:“怎樣才能長生不老?”,這個問題里就包含了“長生不老是可以實現的”這樣一個預設前提。很顯然這個前提是虛假的,因此這個問題是無法回答的。
-
題設恰當,兼顧能力
每個人的知識水平、專業技能各有不同,如果不看提問的對象是誰,向對方提出了明顯超出其能力范圍之內的問題,顯然就很難得到滿意的回答了。
舉個例子,如果你問一位球盲詹姆斯和哈登誰厲害,他可能只會一頭霧水;你問一位運動員高難度的物理問題,他也只會莫名其妙。
-
語義清晰,拒絕歧義
我們日常所使用的語言,往往有著模糊性、多義性等特征。選擇合適的詞句,確保語義清晰,減少對方誤會的可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比如你問別人“你的頭上有什么?”,可能有些人會回答“有帽子”,也可能有人會說“有風扇”;甚至可能有人浪漫地說“有藍天”。含糊的語句,就是會這樣令談話走偏。
3.有效性
提問的本質目的是要獲得回答,因此讓對方聽得舒服、聽得明白并愿意回答就是必不可少的了。問題的有效性,簡而言之就是問題的易回答性,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提問要讓人聽得舒服
謙虛、請教口吻;不損人;問好不問壞……提問要讓人聽得明白
通俗易懂、找到關鍵點提問要讓對方便于回答
分解復雜難題
4.延續性
人際溝通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每一個問題不僅僅是要得到當下的答案,更是為了下一個問題做準備。因此在提問的時候必須設法激勵對方,讓對方保持激情、充滿興致。對于提問的延續性,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問他人的興趣和得意之作
智者談論他人的興趣,愚者談論自己的興趣。人都有自我滿足的需求,都喜歡向別人傾訴自己的興趣愛好。掌握了這一點,就能讓談話順利進行下去了。傾聽勝于雄辯
西方有一句名言:“上帝給了我們兩只耳朵一張嘴,就是為了讓我們少說多聽”。每個人都需要被尊重、被重視的感覺,而傾聽就是最好的方法。在傾聽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保持耐心與誠意、要適當進行鼓勵與反饋,這樣才能讓對方感受到你是認真在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