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閱讀寫作#D1
2017年11月17日 《P.E.T父母效能訓練手冊》P23—62
→“問題歸屬原則”,P.E.T模型中的核心理念——先看問題是屬于父母的還是屬于孩子的。
很多父母都落入了一個陷阱,為本應歸屬于孩子的問題承擔了解決問題的責任,而不是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
·屬于父母的問題——孩子的一些不被接受的行為,影響了父母滿足自己需求的權(quán)利。比如:父母趕時間出門,孩子卻磨磨蹭蹭;孩子沒按時回家吃飯卻忘記打電話。
·屬于孩子的問題——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孩子不高興,或是感到沮喪,或是遇到了麻煩。比如:孩子被一個朋友拒絕;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的家庭作業(yè)太難;孩子對老師感到氣憤。
→先說屬于孩子的問題。
·父母需要讓孩子自由地與自己分享他們的情感和問題——使用“接受性語言”。
·“接受性語言”,當一個人感到自己真正被另一個人接受時,他就會從此起步,開始思考自己希望作出什么改變,希望如何成長,怎樣才能變得不同,如何才能發(fā)揮更大的潛能。
·長期以來,很多父母都有一個頑固的想法:認為如果你接受這個孩子,他就會保持原狀,要想幫助一個孩子在未來成長為一個更好的人,最好的辦法是告訴他你現(xiàn)在不接受他的哪些行為。所以,大多數(shù)父母在養(yǎng)育孩子時都使用的是“不接受語言”,為孩子成長提供的土壤充滿了評價、判斷、批評、說教、教化、警告和命令——這些信息傳達這對孩子自身的不接受。
·在接受所帶來的影響中,最重要的莫過于孩子對于得到愛的內(nèi)心感受。接受另一個人的“真實自我”是一種愛的行為,因此感到被接受的人就會感覺到愛。在心理學中,我們剛剛開始認識到愛的感受所具有的巨大能量:它可以促進心靈與身體的成長,它可能是我們所知的修復心靈和身體上的損傷的最有效治療手段。——與“愛和自由”不謀而合。
→接受性語言的幾種方式。
·非語言方式;不干涉,被動傾聽。
·語言的方式:
①對于孩子的情感信息或問題信息,最有效、最有建設性的回應方式之一是使用“敲門磚”或“繼續(xù)談話的邀請”。不流露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把球留在孩子的場地”。
②積極傾聽。正確解碼孩子的信息,及時給予反饋,表示理解同情,但又讓孩子保留對自己問題所負有的責任。
·很多人認為他們可以消除自己的情緒,方法是壓抑或者忘記,實際上,當人們受到鼓勵,坦承說出困擾他們的情緒時,這種情緒才能得以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