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想寫我最近看過的書
這兩天的周末難得又可以有個緩沖期,不用再緊張地想寫些什么。看了一天電視劇,享受了久違的慵懶。也許是之前的十幾天堅持的還不錯,今天就感覺不看會兒書,不想想寫作素材就是在浪費生命。索性就簡短說一下最近看的書吧。(這是前天寫的第一段)
10月17日:突發事件,考慮更換文章內容
去年下半年買了白巖松出的一本新書,叫《白說》。文章風格也是我很喜歡的時事評論型,堅持讀了一半之后,便擱置了一年再沒碰過。直到最近堅持寫東西,這本書和另外一本買了已有兩年,卻也一直躺著積灰的《徒步中國》一起被我翻出來,當做是最先要消滅掉的任務。
我喜歡一次買回來不同類型的書,然后摻雜著一起看。估計一直以來自己都沒有什么長性,總是看兩天就不看了,以為這樣最起碼還能讓自己在閱讀中始終保持一個新鮮感。目前我床頭擺著的書有人物傳記、歷史、管理、社會評論各不相同的書,不把他們都擺到書架上也是為了時刻提醒自己:光買不看假把式。
于是,我通過兩天的努力,成功地把其中一本書的進度增加了三十頁。太可笑了。
雖然身體上存在疲憊和需要繼續養病的客觀因素,但這幾天的假期讓我又多了好幾個娛樂項目:找到了一部新的TVB電視劇《律政強人》——便借口之前太累,這部劇還不錯等各種理由開始追了起來;找到了一款新電視游戲《三國志13》,借口從小自己就是個三國迷,為了追情懷,便玩了起來,昨天甚至連續玩了六個小時。。好在,我意識到要出問題了,便果斷開始跟自己懶惰的思想進行了PK。
一個好習慣的養成之所以要花很多時間,并且還不是能說到做到,是因為它需要持續不斷地與你內心的懶惰思想作斗爭的——它很難被打敗,因為它是長久地跟隨在你的潛意識中,早已跟你自身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思維運作體系。所以即使你有萬般堅定的信念,也不會時刻都能占上風,更別說我這種意志不堅定的人了。拿我們領導經常教育我們這些孩子的話來說,就是“學好三年,學壞三天”。
前兩天還在炫耀自己,堅持了半個月有多不容易;轉眼我就被懶惰思維又拽回老巢,享受久違的舒適,仔細想想還是很可怕的:原來只有少數人才能成功,背后是有它的規律和道理的。我們普通的上班族,不會有那些大企業家、成功創業者早已修煉到位的敏銳思維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否則我們也早就成功了。我能看得到的是符合大眾審美的表面的成功,感受到的只有羨慕、嫉妒、向往;人性的弱點同時也為我們自動屏蔽了成功人士背后付出不懈努力的必備條件和曲折經歷。
面對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獲取各方面信息都十分便捷,同時不再像以前那樣思維閉塞。社會宣傳也都再朝著積極、正面的方向發展,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渴望成功,渴望擺脫懶惰。我們了解了許多因懶惰而失去自我、毀掉自我的例子和后果。懶惰雖然可怕,但你只要及時洞悉你的思想,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錯誤持續的進行下去。
面對犯懶情緒,我們必須要給予堅決打擊。如果你需要循序漸進,那就每次犯懶時給自己設定一個不足以讓你體會到犯懶帶給你快感的時限——這樣是避免讓自己陷入到懶惰帶給你舊有思維模式的機會,這樣可以逐步擺脫之前對某種懶惰行為的認知,覺得好像沒有特別讓我感到舒適。這些都是我個人的感受和體驗。
其實別人說了再多要“走出舒適區”,設定“人生四象限”,你不動腦思考,切實的去實踐,那方法論永遠只是方法論,再好的干貨都無法幫助你自己去改變那些不良認知。
所以,從現在行動起來吧。我收起了PS4游戲機和昨天新買的游戲碟,我告訴自己,明天就趕緊滾回去上班!最后一天假期多看會兒書,上班后就沒有這么多時間能給自己充電了。擺脫懶惰任重而道遠,但我們就是得抱著“死磕”的心態和必勝的信念。拿歌劇《長征》里的歌詞來說,我們終將會迎來屬于自己的勝利?,完成一個又一個目標,實現一個又一個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