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人常贊之為“金秋”。雖無遍地黃金,但望楓葉初落時那片片金黃,“金秋”之名也可能因為人們總在此時收割那“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黃金稻谷 。人們喜歡秋天 ,可能因為它的“秋高氣爽”。但我更喜歡“殘暑蟬催盡,新秋雁帶來”的初秋。這時的天氣是剛從夏向秋轉(zhuǎn),仍帶著些夏日嚴情,又因秋初,那不寒而爽亮的秋風又陣陣飄來,和在一塊,不冷不燥。再加上碧云浮空,綠葉掩天,沒有“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的敗景。一種夏秋皆得的爽意油然而生了。我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興盎然。
天是碧藍的,心是欣然的。看看天空,好像這一切并非偶然,而是特地為我這喜悅心情而布置的。想了想,這是如此稱心如意,不如去登高,爬爬白云山。心意一定,背上背包,使“仰天大笑出門去”了。
乘車不過轉(zhuǎn)眼間便來到白云山前,我跳出車,直奔向白云山而去。來到山麓下,仰視高山,說此山高亦不高,并無群山之崔巍。望此山既不會有李白“不識廬山真面,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頓悟,也感受不到“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的壯觀,更體會不到“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優(yōu)美景色。但是白云山卻有自己的特色,高而不險,低而不陡,青山展茵,平凡之中不平凡,平庸之中顯清雅。正像劉禹錫所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站了甚久才發(fā)現(xiàn)自己一直站在山下,卻無半步要走的意思。自笑自己太執(zhí)著了,便挑了一條行人較少的小路徒步而行了。
邊走邊看,邊走邊想。此山名曰:白云。會不會有王維的“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或是李白的“白云還自散,明月落誰家”的意景意情呢?穿過一段路徑后,發(fā)現(xiàn)不少人正在泉邊打水,細賞此泉,澄清碧綠,猶如瀉玉潑翠;再加上艷陽高照,水面如仙人散下點點碎金,微波涌起,浮光躍金。真可與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相匹美了。
一路漫步,一路欣賞。望碧空浮云,嘆遍山綠野。此得意得心之情唯我所得矣。忽然間,前方出現(xiàn)一座石坊。石坊上寫著“佛境”兩個大字。遠遠看去,倒讓人感受到一種“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的幽靜神秘的情調(diào)。登入佛境內(nèi),忽見一潭泉水,此泉雖然不大,但藏于群山綠樹之中卻顯示格外靜溢迷人。細賞此潺潺潭水,藍瑩瑩的湖面水平如鏡,岸外山上的綠樹青山倒映于水中,別有一番情致。再細品此潭清涼透底,岸上鵝卵石,山下潺流泉,水中游蓮魚,自成一景但又百看皆新的閑情雅致倒遠遠勝于“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氣勢和“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的天香了。
徑直步入小徑時,側(cè)觀湖時,猶見兩只黿魚悠然自得的浮游水中,時兒將頭探出水面,不屑一顧的,仰天大笑。遠處傳來陣陣笑聲,我不由一驚,轉(zhuǎn)視一望,原來濃綠中有一水榭亭臺,游人們正在那兒議天論地呢?看那兒樹總是輕輕搖動著。樹在動,而亭非動。可再看看,就不知道是樹動、亭動,還是我的心在動了。不知不覺來到佛境之正殿,那殿中神像倒也罷了,倒是那殿前兩側(cè)的對聯(lián)讓人甚覺字體蒼勁,筆韻獨道,自成一體。無意回首間,望見來時的石坊背面寫著“回頭是岸”四個大字,倒使我領(lǐng)悟不少,也不知道是南派的頓悟還是北派的漸悟。
走出佛境,太陽不知道什么時候變得猛烈起來,人走了一身汗,說巧也巧,正想涼快涼快呢,便來到一個山洞中,陰森森的。從洞外望去,再看那佛境時,倒有點“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的格調(diào)。
我抖擻精神,一口氣爬到了半山腰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衣服濕了。還有絲絲涼意。可能是張旭說的吧:“縱使晴明天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時而有鳥兒喜唱吟,時而有秋花朵朵下落,繽紛飄游,真有些“芳林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的意景,但比其美,比其壯觀。
不知不覺中,我竟登上了山頂。俯視山旁,可見“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的壯美景色。往遠處望去,見到市區(qū)熙熙攘攘繁華之景,倒讓人想起“白云深處有人家”的句子。再往遠處眺望,金燦燦的稻田無邊無際,一直延伸到天邊,與天相融。真是“滿目江南田”呀!那浩瀚的氣勢,就好象交響曲的震撼力,更有千軍萬馬之威勢。再仰望那“舉目紅日近,回首白云低”的天空時,身體好像“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一般飛上天去,心中萬種豪情化作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乘著浮云,展開雙翅,扶搖直上九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