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時代,早已經不是那個“對閱讀有很高的興趣和關心的年代”了。2016年的中國人均閱讀量不足八本,其中有四成以上的人認為自己的閱讀數(shù)量很少或比較少。但有趣的是,和這些人討論起“如何閱讀”,他們卻能說的頭頭是道。
蒙田說:“初學者的無知在于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于學后”。
我曾經也是這樣的人,所以一開始,我對于這樣的書籍并不是很感興趣,甚至覺得這種類型的書都是夸夸其談。直到我讀了好幾本書,也寫了好多天筆記之后,我開始有點疑惑,為什么看別人的筆記,感覺別人讀的更好。
讀同樣的書,卻發(fā)現(xiàn)讀的沒有比別人好,便想著是自己的閱讀方式有問題。故而想通過這本書來改變自己的閱讀習慣。
對于我們這些早就離開了校園的人來說,如果打算繼續(xù)學習與發(fā)現(xiàn),我們就要懂得如何讓書本來教導我們。而這也是本書的目的。
關于閱讀的第一層次,是要我們掌握一個句子在說什么。而熟練的掌握基礎閱讀,也是閱讀本書的讀者所應該具備的能力。
閱讀的第二層次是檢視閱讀,它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它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有系統(tǒng)的略讀或粗讀,一種是粗淺的閱讀。前者是為了讓我們知道這本書自己想不想讀或者要不要讀,后者是讓我們對這本書有一個整體上的認識。
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而我們通常被要求要多注意那些不懂的地方。
閱讀的第三層次是分析閱讀,要求我們做的是消化一本書,一直讀到這本書成為他自己為止。它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整體上找出這本書在談什么?第二階段是知道這本書的詳細內容是什么?最后一個階段,則是要求我們學會公正的評價一本書。
閱讀的第四層次是主題閱讀,是所有閱讀中最復雜也最系統(tǒng)化的閱讀。因為這個時候,閱讀者不是在讀一本書,而是讀很多書,然后從這些書中列舉出他們的相關之處,并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
一本書無論含有多么豐富的內容,它如果只是躺在你的書架,那么你就永遠不會有收獲;而就算你去閱讀了,沒有一定的閱讀技巧,你也無法真正擁有它。所以首先,我們需要主動的接近它,把它從書架上拿出來。其次,我們得保證自己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保持清醒。接著,我們應該主動的提出一些問題,然后努力的在書中找出答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要思考,只有你思考了,這些東西才會真正屬于你。而幫助你思考的一種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做筆記,因為只有寫下來,你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而做到以上這些,你就不僅僅只是一個有自我要求的讀者了,你的努力還會幫助你真正擁有這本書。
一個人如果說他知道在想什么,卻說不出來,通常是他其實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一個人如果說他知道在想什么,卻說不出來,通常是他其實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關于閱讀的一些規(guī)則,在書中都有詳細的介紹,簡單的概括可以從圖中了解,但其中的精華,難以一言以蔽之,故而不復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