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們太少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即使得到,我們也怕失去。或許這就是一種病。
如果要給這個病加一個定義,它叫做"幸福恐懼癥”。幸福恐懼癥是指人們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拒絕幸福、情愿使自己一直處于不幸的感覺之中。這種說法或許很多人不理解,誰有病啊,不想要幸福?其實仔細一想,的確如此。
月月前不久給我語音聊天,說有個關于愛情的困惑想問我。
她喜歡的男生跟她表白了,我聽得出她內心的小竊喜。可是,因為愛情來得太突然,她明明很喜歡對方,卻不敢回復,甚至是人家約她吃飯居然拒絕了三次。我問月月,你干嘛不去?你不喜歡他嗎?
不,我喜歡,可是我很緊張,我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女生是不是要假裝矜持一點好呢?
拜托,姐姐,你再矜持一而再拒絕人家,小心人家理解成你不喜歡他,最后放棄了你再去后悔才好嗎?你今天就答應他。
可是,我很久都沒有談戀愛了呀,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明明很喜歡,嘴上卻說不出來。見面聊得很好,可是電話里卻不知道說什么,我也知道他很喜歡我。 蟈蟈,蟈蟈,你是不是好朋友,你得幫幫我。月月撒嬌的對我說。
我說月月,你呀,就是患了幸福恐懼癥。當幸福來敲門時,你一定要抓住它。也許,那個人就是你一生所愛。
見識過太多的愛情故事,明明是很喜歡對方,最后卻選擇了比較平淡的第二者。或許因為對方太好,覺得自己配不上。或許是因為怕辜負對方,而選擇放棄。
那么,我們為什么要跟自己作對?要跟幸福過不去? 貌似結論是人帶有天生的“受虐傾向”。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并不完全認同這句話。難道獲得幸福的必經之路一定要經歷坎坷,經歷不順才心安理得的接受嗎?我從不覺得“吃苦是福”。明明藥很苦,你非要說很甜,這也是矛盾的把。
舉個簡單例子,比如小時候家里窮,吃不起肉,喜歡媽媽做的荷包蛋飯。吃荷包蛋飯的時候,總是把葡萄留到最后一個吃,因為怕吃完了就沒了。最好的美食應該留到最后。可惜等你吃完飯,你發現你已經撐死了吃不下荷包蛋。
突然考試考好了得了獎,你覺得可能是運氣好的成分在,不覺得這個獎拿的理所當然。那是因為之前你很努力的時候,你沒得獎,你對這個結果是喜出望外,忽視自身良好心態,用對了學習方式才事半功倍。
你存了很多錢,卻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還美其名曰是艱苦樸素。拜托,這都是21世紀了,有些想法早就過時了。我覺得你有能力掙錢卻省吃儉用是美德。只要不是浪費,為什么不可以及時行樂。
我想,為什么很多人選擇接受生活的不幸,卻對幸福產生恐懼。只要不是天降橫財,所有的幸福都是要主動追求,懂得把握,并且你可以做到心安理得。
仔細想想,幸福恐懼癥本身是因為有些人自認為人生本就不幸,經歷的苦難太多,單身的時間太久,家庭的出身卑微,自己資質一般,所以沒有資格談幸福。
可是,太遙遠的幸福我們不需要,但是很多小幸福,請你好好的正式它,珍惜它。你今天買了一件好看的衣服上班,同事夸你好看,你應該感到開心而不是臉紅;你終于不再是單身狗,你可以大聲說出你的愛,不必要遮遮掩掩怕秀恩愛;你擁有好的生活環境,事業愛情美滿,你更應該理直氣壯的說出你的幸福。
不敢奢望幸福,不敢追求幸福,不敢把握幸福,不敢享受幸福,歸根結底,因為生活的卑微,得到的太少,才產生如此小心翼翼,驚慌錯亂的恐懼。
幸福,每個人定義不同。但我相信,幸福是一種能力,而不只是一種結果。可是,很多人,連幸福的能力都沒有。
但愿你過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