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書的第三章,這一章論述的主題是“自由”。
我將從“什么是自由”以及“怎么實現自由兩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01 什么是自由
【貨幣是被鑄造的自由 】 --------陀思妥耶夫斯基
我們生活的一切都要靠金錢來支撐。衣食住行哪一樣都離不開金錢。因此經濟獨立就成了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事情,因為經濟獨立了就意味著自己能最自由化的支配自己的生活。
換句話說在一定程度上“自由就是金錢”。
但同時我們也知道金錢不是萬能的,也總是有人在金錢方面是自由而卻無法獲得幸福的情況。
所以到底煩惱與不自由的根源來自哪呢?當然是人際關系。
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
在所有的人際關系中,最簡單也最復雜的應該是與父母的關系。
父母從小無微不至的關心我們,努力工作辛苦地將我們撫養長大,他們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存在,但同時父母又是一種最大化阻礙我們自由地存在。
小時候他們會告訴你“怎么樣去認真學習”“要去與一些成績好的孩子做朋友”“應該上什么大學什么專業”等等。你人生的所有選擇好像都與自己無關,自己反而成了人生中的看客。
用我一個朋友調侃的話來說,小時候什么都不懂,所有的事都是由父母來選擇,他們決定我讀哪所幼兒園,讀哪所小學,這些其實都在間接地篩選我將要遇見的人,將要交往的朋友。長大后想由著自己來選擇的時候,發現之前的人生足跡密密麻麻,自己早已沒有選擇的余地了。因為在過程中我們不知不覺地早就將自己的希望與父母的期盼融合在一起了。
我并不是否認父母對我們的愛和關心,只是想說在面對父母這樣的人際關系時,我們該如何處理呢?
你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我也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我們沒有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
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
我們到底要不要滿足父母的期待,照著父母的規劃生活下去呢?
阿德勒給出了否定的答案,當然不是。我們活著并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不是為了完成別人的夢想去生活,我們生活的意義只有一個,就是自己,永遠是只為自己。
猶太教教義里這么一句話:“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有誰會為自己而活呢?”
阿德勒認為如果我們一味尋求別人的認可和評價,最后只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過度的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我生活,也即是舍棄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中。
這讓我想到有部日本電影,叫做《墊底辣妹》。那里面女主沙耶加的爸爸是位棒球教練,他最大的期望就是沙耶加的弟弟在高中能夠打進甲子園。因為那是他父親未完成的夢想。在沙耶加的家中,所有的資源都用在了給弟弟打棒球上,她的弟弟一直在父親的期待中生活,每天刻苦練習棒球,也獲得高中年級組的第一名。但是到最后即將打到甲子園的時候,他的弟弟竟然想要放棄了,因為他發現其實自己并不喜歡棒球。
所以得到別人的認可就真的能幸福了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阿德勒認為當我們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可時,就會采取“滿足別人的期待”這一手段,而這樣的方式會相當痛苦,因為我們根本無法做自己。你會害怕別人的評價,在意別人的視線,最終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舉例來說,你為了得到領導的賞識,為了迎合領導,每天想方設法的做一些自己很討厭或者是不喜歡的事情。即使得到了領導的賞識,但那過程肯定是相當痛苦的,因為那不是真正的自己。
與其那樣痛苦還不如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真實的做自己。
我們都活在自己的人生中。假如自己都不為自己活的話,那誰還會為我們自己活呢?所以活著終究是為了自己。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沒有人想被人討厭,可是有時不管我們本身怎么努力,都會有討厭我們的人。
不想被別人討厭,這對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沖動。近代哲學家康德把這種欲望稱作“傾向性”。
真正的自由是一種把滾落下來的自己從下面想上推的態度。
阿德勒把“傾向性”比喻成自斜坡滾下來的石頭一樣生活,而我們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追求不想被別人討厭的這種“傾向性”,我們就會一直從斜坡滾落,不斷磨損自己,直至失去形狀變成渾圓。這樣還算是真正的自我嗎?
并且我們并不是石塊,一直按照重力或慣性等自然法則不停滾落。我們是人,我們是能夠抵抗傾向性的存在,可以讓滾落的自己停下來并重新爬上斜坡。
阿德勒所說得自由就是不要害怕被人討厭,而不是為了自由你去故意惹人討厭或是惡作劇。
你要有被人討厭的勇氣,按照自己的方式來生活,不要為了滿足別人的喜歡和期待生活。
比起別人如何看自己,我更關心自己過的如何。也就是自由地生活。雖然不想被人討厭,但即使被人討厭也沒有關系。
02 學會課題分離
基本上,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地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地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系就會發生巨大變化。
學會課題分離,這個部分是我最喜歡的。我讀這個部分時,就會想到上大學地時候,宿舍有個年齡最大地女生,我們就親切地稱她為“大姐”。大姐喜歡一個男生八年,但那個男生一看就知道是渣男地那種(事實證明真的是渣男)。于是我和宿舍的另一個小姐妹真的是用盡各種各樣地方式來說明那個男生是個怎么樣的人。但大姐就偏偏吃那個男生的一套,在我們面前似乎很理性地聽我們說的話,可是一轉眼就把我們的話都忘掉了。所以當時我和那個小姐妹真的是挺受傷的,覺得大姐根本就沒有把我們當作朋友。
所以當我看到“課題分離”這個部分的時候,我一下就明白當時的我做錯了。因為我在妄加干涉大姐的人生課題。
辨別究竟是誰的課題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
但這是不是就是說,對我們所關心的人都放任不管呢?當然不是。
還是拿大姐這件事來說吧。當時的我應該做的是告訴大姐,只要你想要訴說或者是幫助,我們隨時都在你身邊。而不是對大姐的課題橫加干涉,或者在大姐還沒有想訴說或是求助時就指手畫腳。
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
這是阿德勒心理學遵循的要求。
就像我不能無視大姐的意愿,強迫大姐怎么去做,事實上我也做不到,并且如果強迫改變只會在日后產生更大的反作用。
畢竟能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
當你將“課題分離”用在所有的人際關系中,你會發現一切關系都變得非常簡單。做好自己的課題,丟開別人的課題。
03 人際關系“王牌”握在自己的手中
當我們能夠理解課題分離就會發現,其實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比如與朋友吵架了,我要不要先道歉,這樣會不會丟面子,她會不會賭氣不接受呢?
其實我們沒有必要這樣想,要不要先道歉是你自己的課題,接不接受是別人的課題。我們改變自己并不是為了改變別人。
是想得到認可將“人際關系之卡”交付給別人,還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完全由你自己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