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米
著名的阿根廷盲人作家博爾赫斯曾經說過一句話: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圖書館的樣子。到了今天,有人提出“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的書房”。
讀書是最好的家風,書架是最好的不動產。
美國社會學家埃文斯做過一個著名調查:家中藏書500本,能給孩子帶來多大的教育優勢?她調查27個國家7萬多個家庭后,得出了三個重要結論。
第一個結論是:“成長在有藏書500本的家庭里,會使一個孩子比起成長在沒有藏書的類似家庭里平均多受3.2年的教育。”
第二個結論是:“來自藏書豐富家庭的孩子,完成大學學業的可能性,要比家中無藏書的孩子多出19個百分點。”
第三個結論是:“當家中藏書量達到500左右時,父母的教育水平即使相差很大,孩子的受教育水平差異也不大。”
閱讀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證明和承認,一些有條件的家庭紛紛隔書房、購書架、買書。可是,是不是有了書房,就萬事大吉、孩子就會慢慢被書吸引從而自覺看書呢?
答案是否定的。
閱讀興趣的培養,一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如果您的孩子現在正是兩歲或者三歲,那么,恭喜你,現在就可以開始培養閱讀習慣了。
2至3歲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轉折期,心理學家稱之為“第一反抗期”。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出現“頭腦”中的心理活動,也就是表象、想象和思維,這些都屬于高級的認識活動。這個時期開始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在孩子頭腦中形成延遲模仿,隨著思維的真正發生,孩子會出現探索和求知的萌芽。
這個時期,孩子還不認識字,也沒有必要逼迫孩子去認識字。
不認識字的孩子,如何進行閱讀習慣的培養呢?
這就需要爸爸或者媽媽的引導了--書房不是已經有了嗎?那么,好好利用起來吧:把買給孩子的書放在孩子能隨手拿取的地方--書架的最下層、床頭、沙發旁、玩具旁、甚至餐桌旁,讓孩子隨時隨地都能看到書、摸到書。有一些愛撕書的孩子,可以給他/她幾本自己寫過的草稿本或者已經不要用的過期雜志、超市DM廣告、報紙等,讓他/她去體會撕書的破壞感。撕書,不要以為就是一個壞習慣哦,這也是孩子探索書本世界的方式。有些喜歡用嘴巴去探索世界的孩子,可以買給他/她一些布書、撕不爛的書等。
培養了跟書的感情,知道書大概是什么東西了,自然而然地,孩子也許會慢慢愛上書哦。
在孩子閑暇下來的時間,睡午覺前、晚上睡前或者孩子要求你跟他玩的時候,你都可以拿過來一本書,好像不經意地說:“寶貝,我們來聽故事吧。”
有的時候,甚至孩子會要求你:“媽媽,給我講個故事吧。”
雖然故事就在你腦中,你隨口可以講出來,但是當你拿著一本書給他/她講故事的時候,你塑造的就是一個捧著書的形象,這個固定形象在孩子腦中會形成延遲模仿,你在家不在家,可能孩子都會學著你的動作,開始捧起書來裝模作樣了。
講到這里,有些媽媽會說,哎呀,我的孩子已經三年級了,錯過了這個最好的時期,可怎么辦?
到了小學二三年級,老師開始會提供閱讀書單,希望家長把書買回來,讓孩子去讀。可是我們會發現,孩子只是拆了封,打開書翻一翻,就放下了。有些書,他/她甚至連翻開的欲望都沒有。
我們也許又哄又吼,各種講道理,搬出老師來,苦口婆心:“孩子啊,閱讀非常非常重要呀!”可是孩子就是陰奉陽違--他/她讀不進去,你也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這個時候,我們該怎么辦呢?孩子已經錯過了最好的培養閱讀習慣的年齡,還能重新培養閱讀習慣嗎?
說一說我的經驗吧。
我大寶兩三歲的時候,我和先生正處于事業瓶頸期,兩個人整天撲在工作上,在城市買了房但沒有錢裝修,孩子只好送回老家給老家人帶。到孩子幼兒園中班的時候,終于可以跟過來了,但我們仍然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讓其中一個人全職在家帶孩子(我們上班的地方離住的地方很遠,是三四天才回家一次)。孩子的學習習慣、閱讀習慣的培養,就這樣錯失了時機。一直到孩子讀三年級了,我們才真正有機會每天白天上班,晚上回家陪老人和孩子。
可我記得有一句話是這樣的:種樹最好的時機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我開始實行對孩子閱讀習慣培養的計劃。
這個計劃實施起來其實并不容易。首先我們家不能沒有電視,因為我們家的老人四十歲上下開始獨身,電視陪了她一輩子。房子比較小,所以我們也沒有獨立的書房。兩個孩子,不能在狹小的房間里做作業或看書。所以,我們買了一張寫字桌,就放在客廳與飯廳之間,電視的旁邊。
在這種情況下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我覺得更多的是在跟孩子的壞習慣斗智斗勇。
很多時候,孩子在書桌前寫作業,老人在沙發上看電視,孩子一邊寫作業眼睛一邊往電視乜斜。我于是買了一塊立式白板--遇到孩子們不懂的問題,我可以在白板上給他們解釋;有時在白板上寫他們的學習計劃;有時在白板上畫畫--但更多的時候,我把白板移過來,擋在孩子與電視中間,把孩子的視線與閃爍的電視節目隔絕。我給孩子們講了一個故事:毛主席在湖南一師求學的時候,特意到鬧市中看書、學習,為的是鍛煉自己的意志。
不是每一個家庭都有條件有安靜的學習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自己去創造條件和適應條件。
作業寫完后,我會和孩子一起進行閱讀。
這個時候我們會轉移陣地,到我房間--我房間有三個書柜,孩子們的書都放在他們觸手能及的下層。當然,我們家客廳也有兩個書柜、沙發上有書、茶幾、寫字桌上也有書;餐廳也有一個小書柜.....
小寶的閱讀習慣是從小培養的,基本不需要我督促。大寶的閱讀習慣是我經過了很多摸索才慢慢培養出來的。
閱讀習慣的培養,首先從買書開始。
老師要求買的書我都買了,但是,很多書孩子并不愿意讀。那我是不是就要強迫孩子一定要去讀完呢?強扭的瓜不甜,我覺得孩子的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于是我問孩子:“你喜歡什么書?你想讀什么書?”
孩子自己也回答不出來。她的閱讀面不夠廣,平時也比較喜歡看電視,對于書籍,她還沒有培養到興趣愛好。不會說話的書籍要跟璀璨奪目的電視節目爭奪眼球,確實沒有自己的優勢。
我于是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選書。
從漫畫書開始到繪本,到童話、民間故事、希臘神話、中國神話等等,這一兩年給孩子買的書,不能說汗牛充棟,但書的數量是至少達到了三位數了。終于,在這幾百本書中,孩子開始有了喜歡的書,蔡志忠的漫畫《西游記》和《封神榜》《后西游記》,她看了一遍又一遍,非常喜歡。后來喜歡上了《如果歷史是一群喵》和《半小時漫畫中國史》。
漸漸地,孩子開始跟我討論她看過的書,還會推薦我去她喜歡看的《豪夫童話》。孩子說:“媽媽,豪夫童話比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更好看!”
我之前買的那些書,比如《青銅葵花》《九月的冰河》《一千零一夜》等等只有文字的書,她也開始感興趣了。
每天寫完作業,陪奶奶看大概半個小時電視,孩子會自己跑到我房間的書柜,找一本她自己愛看的書,自己看起來。《故事會》《讀者》《窗邊的小豆豆》《城南舊事》《朝花夕拾》《昆蟲記》《西游記》全本等等,孩子看的書越來越雜,越來越有質量,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我希望孩子的閱讀習慣,能一直保持,看的書越來越有品質。
當然,我自己也是一個愛書人。在家里我自己也是一有閑暇時間就看書的。孩子看到我的絕大部分形象都是捧著一本書,有時是《帝王之師劉伯溫》,有時是《中國文學五十講》,有時是《念樓學短》或《包法利夫人》......
家里有書房,真的還不夠。書房里的書,是否適合孩子?是否是你真正會去看的書?你是否有和孩子一起閱讀?這些,都很關鍵。
END-----------------------------------------------------------------------------------------------------------------------
西米是誰:
一位對古典文學有蜜汁愛好de報紙編輯,家有二寶,陪孩子看了不少于1000本繪本、漫畫,親子閱讀推廣人。
想看更多西米的美文,獲取更多閱讀資訊,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西麗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