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早起床6點多,利用短暫的如廁時間,我忽然發現朋友圈出現了《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的文章轉發。配圖是一個小女孩的笑臉,從各位朋友的描述文字知悉是白血病募捐,每轉發一次,就有公司會掏一元錢。
如此零成本的表達愛心的方式實在是高明,我的理智告訴我,這篇文章將迅速引爆網絡。果不其然,到上班的時候,我的朋友圈已經有了快30個人轉發。
說實話,我有點眼紅,我的公眾號要是有這個分享速度和數量,那我早就發財了。
這很明顯是一場營銷,借著疾病的名義,利用人們的善良導演的一出病毒式營銷,實現廣告或者公眾號增粉的目的而已。
到我寫這篇文章,我也沒有點開過這個鏈接。
我在擔心。
擔心自己的善意成為了一種臆想,中了他人的圈套,做了別人的幫兇。
1
在我小的時候,家里很窮,窮到現在說出來很多人都不相信,當然,我見過比我家更窮的,窮的多得多的。
雖然窮,但是很少人去乞討,去募捐,去消費同情。
村里經常有人家里勞動力有傷有病或者不在家。到了農忙的時候,他也不會去主動哀求誰過來幫幫我,自己拿起工具慢慢趕工以便跟上時節。
奇怪的是,不用通知,不用開會,村里人就會挨個去幫忙,所以反而最困難的家庭,秋收是最早結束的。
一般情況下,受助主家往往會邀請去吃飯表示感謝,可幾乎所有人都不愿意讓老人或者困苦的家庭再額外增加支出,收割完稻谷,就回自己家了。
哪個人家里出了大的變故,整個村里都知道了。往往也是自動自發的捐款捐物,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哪怕是平日里針鋒相對,剛剛大吵一架的鄰居也會放下嫌隙,奉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這一切樸素的互助,教會了我關于慈善的原始印象。
幫助他人應該是一種自發的行為,它出于人性的善良,對他人的關愛。
愛心,無關其他。
2
上學之后,開始有了各種名義的收費項目。當然,募捐也是常有的事情。
直到現在,很多地方捐款都會采取公示的手段,張三50,李四50,并且按照金額的大小進行降序排列。著客觀上造成了一種得到綁架,誰要是捐款少了,就會有人指指點點,誰要是捐的多了,仿佛從人群中脫穎而出,沒來由的產生了一種道德的優越感。
在我的學生生涯,對這種群體性的捐款有著慘痛的心理記憶。
在學校,除了個人的張榜公示,班級之間還有一個總額的比較。如果一班捐了1000元,二班捐了2000元,這個時候一班班主任往往感覺臉面掛不住,回到班級就開始發火,對著一群戰戰兢兢,剛剛做完慈善的孩子咆哮。
在每一次的捐款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故事傳出來,各位園丁師長們往往不自然的流露出對捐款多的學生的喜愛,校長也拿個小喇叭站在國旗下,大聲的喊道:希望大家向二年級的張XX學習,你看該生家里很困難,平日也很節省,可是面對這個時候,竟然一下子拿出了100元,足見該生的思想覺悟高。
此時全場的學生開始側目,都在尋找張XX,想看看這個慈善家的真容。張XX胸前的紅領巾隨風飄揚,校長頭頂的紅星紅旗也好像更加鮮艷了。
我一向對此懷有極度的厭惡。
一方面來自于自己的家庭經濟的捉襟見肘,二來這種被迫的捐助還變成了一場財力的比拼,將捐款的多少直接等同于一個人善良的程度。
記得有一次,班主任組織募捐,并私下放風出來,起步是5元。半個學期已經捐款2次的我確實有些傷不起了,我好多次回家,見到疲憊的父母親,想開口最后都沒有開口。
后來,班主任特地里找到我,說為什么不捐款,你還是學習委員呢?我支支吾吾說家里最近確實有些困難,我不想捐。看著老師一臉的怒氣,我感覺到一種深深的不安。
期末成績單的教師評語上赫然寫著:該生學習成績可以,但是思想品德有待提高。
在重視老師評價的年代,我覺得有一種被慈善強奸的悲痛感覺。
3
現在大了,能掙錢了,有能力做點小善心了,我卻更加困惑起來。
觀察沿街的乞討者,無外乎三類。
一是四肢正常的常人的職業乞討者。穿幾件破爛衣衫,擺個碗,當你路過,他會說“行行好吧”。
這種人我不愿意給,因為完全可以自食其力的人走上乞討,只能說是懶惰。
當你給他一元錢,就是在慫恿他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這種愛心,不是在幫人,而是在毀人。
第二種就是畸形的小孩或者殘疾人。有的手直接掰彎90度,有的腿只有一半,這種慘法簡直不能正常理解,這不可能是正常的殘疾。大部分都是販賣的兒童,直接打斷手腳弄殘疾,然后每天送出來乞討。
當你給他一元錢,就是讓犯罪者獲益,嘗到甜頭后,他會去買更多的兒童,去殘害更多的人。這種愛心,不是幫人,而是在害人。
第三種是披著各種名號出來的求助人。他們會背個旅行包,安靜的坐在路邊的臺階上,下面是一行漂亮的粉筆字,錢包被偷,求5元錢回家,他們會看起來很疲憊,攔下你,告訴你一個尋子的故事,能不能給10元錢吃飯?
很多人覺得很委屈,覺得我是在行善,但我更多的認為大部分人都只不過是在表演。表演自己的善心給別人看,給自己看。告訴自己我是一個善良的人,我是一個慈悲的人。
善良,有時候比愛情會更加讓人愚蠢。
難道不會去分析一下,手腳沒有的人,究竟是如何把那個大音響擺到鬧市去的?那些等待10元錢吃飯的旅行者,究竟是怎么記得帶上粉筆的?那些沒錢回家的人,難道找不到派出所的大門嗎?
4
再后來,慈善成了一種工具,一種營銷。
有錢人都必須做慈善,名人都必須去災區,演員都得建個希望小學。然后這些慈善都一不小心留下了大量的影像資料,一不小心都發布在了微博微信等公共媒體上。
然后一個個稚嫩的窮苦小孩,勉強擠著笑容,圍繞在這個頭頂散發著善良的光環的名人身邊。
這些事情,你真的百分百相信嗎?
一切都是套路,一切都是工具。
高調慈善的陳光標被證明是個徹頭徹尾的小人,只不過假借慈善來撈取資源而已,很多明星只不過是去擺拍而已,發布的捐款廣告牌可能只是個沒有實繳的虛假數字而已。還有前幾年很火爆的公益慈善晚會,有幾個明星沒有索取出場費?
當慈善變成了一種工具,所有的罪惡都隱藏在了愛心的面具之下。
羅一笑小朋友是可憐的,生病了,還變成了一種斂財的工具。一個擁有三套房一臺車(特別提醒,深圳一套房),還有一家公司的父親,卻不愿意拿出錢去救自己的小孩,轉而走向捐助,去欺騙社會大眾。
現在的局面就是一群買不起房的屌絲,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窮苦大眾在幫助一位身價幾百萬的家庭抵御疾病,豈不可笑!!
連岳說:圣母的G點,是騙子永遠的戰場。
要知道,這個年頭,騙子太多,傻子明顯不夠用了。
5
對于那些認為上當受騙也沒關系的人,我堅決不能認同。
人的愛心是有限的,從來都不是無限的。
如果你獻出了你的一次愛心,那么就在客觀上減少你下一次愛心的可能性。你月入5千,你不可能獻愛心1萬元去做慈善。
如果善意的援助,事后被證明只不過是中了他人的圈套,那么人群中點亮的愛心就將逐漸凋零,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可能再也得不到你的垂憐。
何不如在一開始就先懷有警惕的態度,核實清楚,讓你的愛心能夠真正用對,讓你的善款能夠真正到達需要的人手中,豈不更好?
畢竟,愛心也是很珍貴的。
盲目秀愛心的行為,是一種低劣的表演,會無意間綁架你的朋友,“不轉的人不善良”這種心理模式會導致更多的人成為幫兇,成為別人牟利的工具。
難道你不知很多職業乞討者身纏萬貫,很多行騙者吃香喝辣,很多慈善營銷者賺的本滿缽滿,無數名人表演慈善來獲得美名。
在中國,各種來路不明的慈善求助,很多都是窮人救濟富人的結局。
6
我從來不反對慈善,但我反對不明就里獻愛心的綁架。
對于那些我能夠確認的困境中的人,我會毫不猶疑的支持。
但對于我不認識的人,請原諒,不是我不愿意幫助你,我只想不被人利用。
如果你想表達你的愛心,何不如將目光放到你身邊所及之人。哪怕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只要有出處,人際網上能夠連上線,那么援助信息的真實性都將大大提高,遠比你捐給些不受監管的慈善基金會或者網絡上來路不明的人更加有價值,至少你的每一分愛心都能夠落到實處。
愛很珍貴,請用對。
都是老司機,快點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