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身在故鄉還是他鄉,都要祝你新年快樂!

吳英奇在《故鄉》中有一句話:

幾年前踏上火車那一刻起沒意識到,從此以后,故鄉只有冬夏,再無春秋。

說起春節回家,很多年輕人都會近鄉情更怯。相親、催婚、工作等話題如同當頭棒喝。

但即便如此,我們最終還是會一如反顧的歸鄉。因為從年頭忙到年尾,春節可能是我們回家團聚的唯一機會。

這種機會究竟有多么難得?這種執念究竟有多么強大?這種羈絆究竟有多么深厚?

都在一部BBC紀錄片里說的明明白白。

中國新年:全球最大慶典

Chinese New Year: The Biggest Celebration on Earth

作為紀錄片精品專業戶,BBC的實力是毋庸置疑的,科學,人文,地理,自然,各大領域,無所不包,無所不精。

這次拍攝的春節紀錄片合起來大約170分鐘的篇幅,分為三集,每集都有一個核心主題。

分別是:

歸鄉,團聚,歡慶。

圖/@青紅造了個白

鏡頭一上來就抓住了我們所有人的痛點:

春運!

一說起春運,相信在北上廣打工拼搏的外鄉人最是深有體會。

據2016年春節期間的統計顯示:

陸路交通出行的總人數是32億人次,國內飛機出行旅客人次多達5400萬人次,中國鐵路出行旅客量超過2億5000萬人次。

所以BBC把春運描述成世界上最大的人口遷徙,非常形象。

機場,高鐵,長途大巴,無論你是身在何處,以何種方式回家,都將面臨一個不爭的事實,哪里都是人,哪里都是人山人海。

特別是高峰期,走哪兒都得排隊,進站出站沒有例外。堵雖然就一個字,可壓在返鄉旅客的心中,卻是千言萬語的無奈。

怪不得有人說,沒有經歷過春運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沒有遭遇過春運的考驗,也不是真正的考驗。

為了保障龐大的交通體系,很多工作人員必須堅守崗位,始終如一。

片中就重點采訪了北京的鐵路調度局,這是目前亞洲最大的鐵路調度中心,BBC的主持人把它比作是阿波羅13號的控制室,婊姐覺著一點都不夸張。

而車站的小紅帽,這些專門幫人搬運行李的工作人員,忙的根本沒法抽身,有的人已經兩年多沒回去。

聽的主持人都覺著難以置信,感覺都要傷心的哭了。沒有他們,哪有春運的四通八達,他們才是幕后的英雄啊。

眾所周知,不是所有人都能搶到返鄉的車票、機票,即便能買到,往往也覺著太貴。

那怎么辦?他們用行動證明,辦法總比問題多,前方千山萬水又如何?

一輛摩托在手,返鄉無須等太久!

他們大都來自珠三角洲的大型工廠。

放假后就踏上返鄉的摩托,既可以千里走單騎,也可以組成大規模的隊伍,浩浩蕩蕩。

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摩托車遷移活動

又叫:

摩托春運

如此歸心似箭的心情。

用一句話來形容的話,感覺就是:哪怕是走路咱也要回家過年!

心疼....

難得相聚,難得擁抱,難得一見的親人。看看他們臉上表情就知道有多激動了。

父母與子女,兄弟與姐妹。

一切盡在不言中,這是血濃于水的親情。

費勁千辛萬苦,我們忍受了漫漫旅途中的煎熬與等待,不就是為了那個熟悉又陌生的味道嗎?

這個味道有一個特別神圣的字:

常說回家的感覺真好,不僅好在團團圓圓的喜慶,還有溫馨的年夜飯,暖心暖胃。

年夜飯的味道,就是團圓的味道。

感覺這兩位BBC的主持人特別接地氣,深入到北京一戶尋常百姓家,一邊吃一邊錄,心情顯得特激動。

你瞧瞧這一對活寶,妥妥的吃貨屬性,婊姐就喜歡這種可愛的大胡子。

正如他們所言:

圍坐在桌前的快樂,讓艱苦的旅途變得有價值。

也只有深入其中的切身體驗,才能說出這么地道的體味。

享受過豐盛的年夜飯,這兩位吃貨也沒閑著,接著馬不停蹄,走到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也去體驗一番中國特有的小吃美食。

吃起熱乎乎的火鍋來,也是一臉專注,手中的筷子幾乎就沒停過。

而街上琳瑯滿目的小吃幾乎讓他們看傻了眼。一看就很有食欲的冰糖葫蘆,蒸烤扇貝,那是應有盡有。

而王府井小吃街上的黑暗料理更是令他們瞠目結舌。

什么油炸昆蟲,油炸蝎子,想必他們光是聽聽就得手腳發麻。

萬萬沒想到,他們的味蕾居然被一根不起眼的辣條征服。

辣條被BBC形容為中國25歲以下年輕人最受歡迎的小吃。

別看它好吃不貴,經濟實惠,每年市場份額卻高達500億。

就連小小的雞爪,也不漏掉,吃貨的節奏一旦開啟,必將是合不攏嘴,一臉陶醉。

那表情分明在說:“咱以前吃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兒?!”

中國地大物博,食材五花八門,大都來自五湖四海,每逢過年,晚宴上還有一樣東西不可或缺,那就是白酒

家中的大老爺們最喜歡這醇厚的味道,或是小酌一杯, 或是一口暢飲,觥籌交錯之間,散發著揮之不去的男兒熱血。

當然,習慣了紅酒的英倫大叔,還是有些水土不服。

其實BBC做的紀錄片就喜歡由淺入深的套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是他們一直秉承的良好作風。

說到白酒,他們不只是淺斟酌飲這么簡單。

還來到瀘州老窖,近距離觀摩了傳統的釀酒過程,深入了解了中國白酒的釀造工藝。

吃飽,喝足,下面就是開開心心的娛樂時光。

春晚,這個擁有三十多年的現代習俗,已經成了大年三十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

春節聯歡晚會。

BBC稱其為「全球覆蓋范圍最廣的電視節目」

那就是春晚,這可是世界上收看人數最多的電視節目,中國的家家戶戶還有些別處的人們都在看。

除了春晚,全國各地,從東北的哈爾濱,到東南的香港,都有著各自獨具特色的歡慶活動。

早早吃完年夜飯的年輕人,更樂意走出家門,約上三五好友,結伴同行,一起度過來之不易的美好時光。

在哈爾濱的冰雪節,巨大的冰雕城堡拔地而起,白天宛若雪國童話,晚上更是五彩繽紛,美輪美奐。

每當這時,很有游客都會慕名而來,置身于夜幕中的絢爛,流連忘返。

接著鏡頭一轉,我們就從零下幾十度的東北,來到相對溫暖的香港。

香港雖然是發達的國際大都市。

然而在春節前后,還是有很多市民去廟里燒香拜佛,用求簽的方式預測今年的運勢,傳統習俗的力量依然深入人心。

廟會的大門剛剛打開,無數狂熱群眾就潮水般涌入,保安攔都攔不住,年年如此,盛況依舊。

不明的真相的BBC主持人,也來湊一湊熱鬧,體驗一番求簽拜佛的神秘。

夜幕降臨,豐富的游街隊伍浩浩蕩蕩,漫步在繁華的鬧街,無數市民駐足欣賞。

各種奇思妙想,各種奇裝異服,在光彩奪目的霓虹燈光下,極盡喜慶。

當然,最后也少不了維多利亞港上空的煙火表演。

既可以近處仰望目眩神迷,也可以遠遠望去難忘今宵。

在BBC的鏡頭下:

我們的春節有著春運的漫漫長途,回家簡直成了一次天涯遠征,讓所有旅客精疲力盡。

但只要回到家中,與家人團團圓圓在一起,年夜飯看春晚放煙花。

當孩子們的臉龐塞滿稚嫩的紅暈,當父母的臉上閃過滄桑的微笑。

我們這所謂春運之苦在這一刻也煙消云散。

1991年朔爺在《動物兇猛》中寫道:

我羨慕那些來自鄉村的人,在他們的記憶里總有一個回味無窮的故鄉。

盡管這故鄉其實可能是個貧困凋敝毫無詩意的僻壤。

但只要他們樂意,便可以盡情地遐想自己丟失殆盡的某些東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個一無所知的故鄉,從而自我原宥和自我慰藉。

其實故鄉就是中國人靈魂的寄存處。

歸鄉,團聚,歡慶,這一年一度的人生逆旅,注定是中國數億百姓最有人情味的萬里長征。

最后,不管你現在身在何方,故鄉或者他鄉。

婊姐都要祝福你:

新年快樂!

打開微信掃描二維碼或搜索ID:biaojieyingping 可快速關注。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2017年的新年大概還有半個月就來到了,這是一個盛大的節日,對于全球的華人來講。在此強烈安利一部BBC紀錄片《中國...
    伍槿榮閱讀 345評論 0 0
  • 黑框的平面眼鏡,經典而不奢華。像極了平時喜歡教訓我,似嘀嘀咕咕的你自己。它靜靜地立在那里。告訴我,它還在那里。可是...
    花開的落寞閱讀 759評論 0 7
  • 簡悅直播教練恬源閱讀 217評論 0 2
  • (一) 風兒呀 你慢點兒吹 不要吹皺了 藍色衣裙上 白色的 碎碎小花 你看 那層層疊疊 此起彼伏的 漣漪 ...
    紫yun曦閱讀 257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