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陰沉沉的,雨估計還是要下,老媽讓我下午和她一起去把前幾天她弄的柴拉回來。
于是我們便從小爺爺家借了板車,順著馬路一直走到龍潭河上面。
大概兩個月以前,我家上面一個村子開始拆遷,要建一個大型水庫,水庫取名“龍潭河”。據說每當干旱時,幾乎有水的地方都干涸了,但是那個水凼從來沒有出現干涸的情況,老一輩說那是龍王的家,當然干不了。這就是“龍潭河”名字的由來。我想水庫以此為名,大概也是取“永不枯竭”之意。
因為拆遷,上面的樹木全部都砍伐了,所以媽媽和姨奶就去撿了不少柴。而柴一直堆放在一個池塘旁邊。
從堆柴的地方到我家要經過一個很長的坡,拉著一個空板車都比較吃力,更何況拉一板車的柴。我和媽媽打算把柴放在馬路邊然后再往家里挑。差不多有50多捆,用板車一共拉了四趟,第一趟放在馬路邊,第二趟剛好小爺爺下來,他說來幫忙。于是我跟老媽在后面幫忙推。一趟上去我已經精疲力盡,衣服全都濕了,在推的過程中明顯感覺兩條腿在打顫,已經累到無法呼吸。這個時候才發現原來自己這么虛弱,簡直就是“手無縛雞之力“,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而小爺爺今年已經有70多歲,前幾年腿不小心摔跛了,就是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是把我家的柴拉了上去。對于他們這一代人,從很小的時候就是靠體力來干活,而如今暮年的他們仍然還有較強的體力。
想想現在的我們,何曾去做過體力活,幾乎一切都被機器所取代。我們的體力活動越來越小,腦力活動越來越多。缺少體力活動的我們整體身體素質也是越來越差。